|
十年前的文章:
" ]% ?3 T' s' G9 ~: D+ `3 L6 Z9 c$ N6 V6 e
38年如一日。1965年2月,20岁的张承烈因身体原因提前从部队退伍,来到东方通信的前身企业——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的金工车间当钳工。此时正风华正茂的他,根本没有想到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坐落在山冲里并不起眼的小厂,也不会想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在某一技术方面的带头人。然而,在1965年那个春季,命运从此将他和这个企业永远联系在一起了。* I2 w' S3 m: v$ d8 [
* C" B3 {. u+ l# L6 J1 K s' R" ]在金工车间,张承烈做了三年钳工后又做了两年检验员,1970年调入了当时的研究所搞结构设计,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技术生涯。他深知自己学历浅,知识储备不足,以自己现有的学识不足以承担未来结构设计的技术使命,于是他日以继夜,发愤自学,终于掌握了结构设计方面的技术精髓,使自己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几十年来,从研究一所、研究二所到金工分厂,从技术中心到现在的网络产品研究所,张承烈从未间断自己的结构设计这一行当,在结构研究室担任主任这一职务已经二十多年,目前他仍然是CAD设计中心的技术带头人和高级工程师。) }7 ?$ A' M! D: y$ i8 E6 E1 x
+ S% E) E' g7 P! ~# R1 x- V面对人才流失忧心如焚。采访张承烈师傅,第一个令人颇感沉重的话题是人才流失问题。事实上,“子不嫌母丑”这一句话,正是4月25日东信集团总裁施继兴到网络研究所调研座谈,张承烈在谈到人才流失时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据张承烈介绍,2001年他所带领的结构研究室共有19人,到如今只剩下8人了。“公司要二次创业,东山再起,人才很重要。”张承烈说。令他略为安心的是,现在留下的8个人都是结构设计中比较优秀的。“但是再也不能流失了。”他说,“对现在的年轻人,首先是待遇留人,其次是事业留人,再次是感情留人。也不能怪这些年轻人,现在的大环境不提倡对企业忠诚;再说,他们一旦跳槽,薪金会比原来提高近一倍,诱惑人哪!”
& {6 q3 u: Y/ h, S8 Q) g) C4 ? }. E( s# l/ V! T3 K: \" d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张承烈领导的结构设计小组承担着公司大部分的产品结构设计任务,最近他们又承担了普天集团研究院基站设备的结构设计任务。这个结构设计小组在通信界已经小有名气,在普天集团内也是十分优秀,这也引起了外界竞争对手的注意。许多通信公司都对张承烈“虎视眈眈”。早在1995年,深圳华为就出20万元的年薪想挖走他,这两年,杭州UT也再三向他示好,就在上个月,还有一个猎头公司来向他“游说”……然而这一切,都被张承烈婉言相拒了。他对记者说:“一个学生上4年大学,就可把自己的学校称作‘母校’了。我在东信工作了38年,东信就是我的‘母亲’了。我看着东信的壮大发展,今天她遇上困难,也理应是我为‘母’分忧的时候。对我来说,之所以在东信留下,一是因为感情,二是因为事业,最后才是待遇,与你们这帮小青年可不同喽!”5 y, E4 B5 \! |3 W- {+ N9 V,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