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的辊式矫正机,市场上有成熟产品,目前的一个设备上有钢板矫直这道工序,所以需要设计矫直装置,看了些材料,也根据我这个工况计算了数据,有几处不明白想请有经验的前辈指点:
% y" v+ g; L* g9 L! f! }8 c0 H! B+ e( \) m$ k1 `
带钢(钢板)的辊式矫正机中辊子的布置根据钢板的厚度和材料有不同的形式,我的工况是钢板厚4~6mm,宽最大1250mm,属于中薄板,冷矫正,目前我采用的辊子布置方式是上辊单侧可倾斜,上下辊各一层工作辊,无支承辊。$ M# @1 Z6 O7 E
) [6 n# F: Y& O( y$ E 问题1:
1 R. H& a* V2 ^+ D1 ?根据《轧钢机械》,《带钢精整设备》等几本参考书上的资料,我确定了辊径和辊距,辊长等等数据,但是上下辊在工作时的辊间初始距离无法确定,几本资料中都找不到这个数据是如何确定的。难道是试用过程中调整出来的?虽然上辊单侧可倾斜调整上下辊的间距,但是每个板厚都该有它对应的最佳的上下辊工作距离吧?请教这个数据如何通过计算得出。
m! g6 y' K9 X, a+ Y
6 h0 D3 }, b4 f$ O5 C$ X# O' @) _$ Q/ g1 `0 {$ j8 j5 Q+ U
问题2:
/ k0 j% E5 j1 W; Y辊式矫正机设计有两个变形方案可供选择,大变形量矫正方案和小变形量矫正方案。因为空间限制我需要采用辊子较少的大变形量矫正方案,原先作的设计是小变形量矫正方案,根据参考书上的经验计算公式,我将一系列的数据转换过来后,找不到验证的方法,即改造矫正机从多辊变为少辊后,其工作效果能不能和未改造前一样,除了现场样机试验无法验证。网上也找了相关的改造内容,有这样多辊改少辊的改造设计,但是撰稿人只对比了前后的辊子强度和输入转矩,并未有数据支持改造后的设备能加工出合格产品。难道除了制作样机验证效果别无他法了? I6 z7 z$ K# Z
! B0 \3 _& s7 i; C% d8 B
其实就是原先的小变形量设计方案也无法用理论的方法支持该方案的可行性,因为所有的计算公式和其中取的相关因数都是经验数据,矫正机多辊加工滚轧变形里其中的弹塑性变形很复杂,如果要本人一个个辊子推导计算出最后确定转矩,正压力等等公式,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只能采用书上的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设计是否就能确保设计是大致成功的?
( O% j, Q( |; l, W. ^" _/ J# k1 [8 q$ r# ^! U
这是对我这样入行不久的人来说很大一个疑惑,也许我苛求了,经验都是总结实践出来的,做个样机试试或许是躲不开的必经之路。. V& H( Q" O/ [1 }+ [8 M+ g
1 l7 ^/ W, N" k# Y9 e" X+ c$ {! V$ d0 ^5 Z; u, V# e- r6 r' b
& O. Y: d/ S; E% R,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