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20|回复: 3

资产泡沫——民企老板“跑路”元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17: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今年年初,已有90多位温州老板负债出走。无论是频发的老板路跑,抑或偶发的事主跳楼,都足以令人对温州高利贷乱象痛心疾首。是高利贷之罪?是温州商人丢失了企业家精神?是温州模式宣告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温州目前的危机?解决之道又是什么?      高利息不是高利贷者推上去的。高利贷者想以年100%的利率借给你,你要吗?
    真正要追问的是:对于天价高利息,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借?逻辑上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借家以借新钱还旧钱的方式骗钱,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其二,某个领域有超高的回报率,吸引资金流入,形成资金黑洞。鉴于温州高利贷规模巨大,参与者众,并且也非温州所独有,所以一定不是前一种情况。那么就要进一步追问了,那个有超高回报率的领域是什么?
    那个有超高回报率的领域正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
    自1998年房改以来的十多年,尽管房价短线有所波动,但长线一直上涨,并且已经上涨了数倍,像北京等城市房价在这个时期内上涨了五六倍。试问有哪一个实体行业有如此高的收益率?面对如此高的收益率,资金可能不涌入这个市场吗?
    要素总是要追求高回报率。能高价卖出自己,不可能低价卖,而不管这个要素是以什么方式、以怎样的代价获得的。资金利息是要素价格。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高利息不过是产品市场上强需求、高收益的反映。当指责高利贷的时候,其实要想一想产品市场发生了什么。
    从已有的报道和资料看,近几年,温州很多个人和企业都投机房地产,于是有了全国闻名的温州“炒房团”,而利润也是一翻再翻。利润的实现是如此轻易,炒房大军不断拥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的需求也随之成倍地扩大;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之低,股市不利,手头存款不多无法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的人们,于是抱团集资也拥入房地产,个别抱不了团的,被高收益率说服加入高利贷行列。炒房资金于是来自个人、企业、银行和全国各地。温州跑路的企业,大部分都不是做实业的企业,或者说,做实业是虚,投机房地产是实。
    或许你要说,没有高利揽储,民间的、全国各地的钱就不会流向温州,流向房地产,房地产泡沫也就不会做那么大了。但天上下雨,地上不可能不涨河并形成漩涡;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钱怎么可能不汇聚以推动资产泡沫化,从而产生资金需求的漩涡?当太平洋上空卷起巨大的龙卷风,你怎么可能指望地平线上风平浪静呢?这就是市场行为。你不管制利率,高利贷会产生。你管制利率,高利贷还是要产生。高利贷本身就是市场行为,或者不管制利率下的合法高利贷,或者管制利率下的不合法高利贷,无非是这么一点区别罢了。严格来讲,不合法情况下的高利贷由于资金成本会更高,反而会推高市场利率。
    逻辑上,高利贷不但不是资产泡沫的推手,反而还会起到抑制资产泡沫的作用。利率高,资金供给虽增加,但需求会减少的。高利贷不是原因,高利贷本身是结果。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是高利贷产生的根源。如果说高利贷有罪的话,那罪也应该归咎于资产泡沫。
    并非高利贷之罪,也非民间金融不合法之罪。民间融资当然应该合法化。但是,即使民间融资合法化,如果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产生泡沫,自我膨胀,也会出现高利贷的。
       价格现象永远都是货币现象,资产泡沫唯一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之水并不是均匀地流向经济的每个领域,而是首先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市场,产生泡沫。总有人问: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实际上,凡资产市场,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泡沫。当然,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又会形成超跌。这正是资产市场的内在属性。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东西都是资产。人们需要资产,不是用它来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用它来创造收入。这决定了预期在资产价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那么任何供给缺乏弹性的东西都会具有资产的性质。事实上,在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成为资产并形成泡沫的并不仅仅是房地产,黄金、艺术品、大宗商品,甚至大蒜、辣椒、绿豆都变成了资产而被人炒作形成泡沫。
    自然之水低处流,货币之水却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淌。当资产市场上价格50%、100%上涨的时候,实体经济领域就会发生资金倒抽效应,钱会大规模流出实体经济领域。从银行获得授信额度,只拿出一部分做实业,其余则投入到高利贷市场,这在温州不是少数。其结果,愈是扩张货币,资产价格愈是狂涨而得不到控制,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倒抽效应愈是强烈。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因为拥有有利的融资条件,日子尚且可过。甚至,因为可以分享到资产泡沫的盛宴,利润反而增加,资产负债表会变得暂时好看起来。但是广大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它们被抽了血,只能奄奄一息。所以,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不但没有起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经济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制造中小企业融资难、扼杀中小企业的罪魁祸首。以温州为代表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倒闭潮,不是货币紧缩所导致的,恰恰是货币宽松的恶果。
    其实货币扩张也可以提高利息。所谓负利率,是那些除了把钱放在银行便没有别的选择,没有能力分享资产泡沫盛宴的人才会面临的问题。逻辑上,资金自由流动,存在替代选择,负利率是不存在的。这才是高明的经济学。那些认为货币扩张、通货膨胀可以增加生产和就业的经济学,是垃圾经济学。
    有人说没有货币紧缩,就不会有今天的危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第一,整体上不是货币少了,而是太多了,否则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就不会有资产泡沫了;第二,泡沫越做越大,需要的资金支持也越来越大,总有一天资金会断流,那时问题会更大,危机会更严重。
            一些糊涂人在那里宣称,温州企业家不安心做实业,而去投机房地产,是企业家精神已死。炒房能挣更多的钱,能创造更多的利润,为什么不炒?赚钱是最大的企业道德,赚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温州炒房的钱都是温州人的吗?不可能。那么就要问:为什么钱流向了温州而不是别的地方?为什么温州炒房团声名全国而不是别地的炒房团?民间融资行为在温州的活跃,恰恰表明温州人善于发现利润机会,具有企业家精神!还有一些糊涂人在那里宣称,温州模式宣告失败。但是,温州模式的本质乃是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经济,对经济环境敏感,对利润机会敏感;温州危机不能说明温州模式失败,恰恰说明温州模式的生命力。有问题的不是温州模式,而是宏观货币环境和微观经营环境
      事前看,承诺不对困难企业和个人实施救助是最优。毕竟,风险与收益对等是必要的财务纪律。但是事后看,很难不对困难企业和个人实施救助。经济上不说,政治上也不允许。
    已有报道,温州金融办及农、工、建、深发展等银行联合协调,要求各银行向担保企业续贷,银行如擅自抽贷、停贷或延贷,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予处罚。国务院已经出台政策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税收上的支持。网上流传,浙江省已经向人民银行提出600亿元的贷款申请(后证明是谣传)。所有这些,作为短期的、应急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合理性。但是,第一,资金要真的落到做实业的企业手中;第二,基本的变革必须要进行。其实,最好的救温州之法是放开金融管制,让温州的地下金融合法地做大做强。温州的房价4万元/平方米,就算跌去一半,低端的制造业也很难生存,因为高房价、高地价必然抬升企业生产成本。可是温州已有很好的金融人力资本积累,有条件做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从紧的货币环境必须得到维持。货币超发是整个问题的根子之一,不能因此而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基调。收紧货币是唯一的对症之药。没有货币紧缩,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没有货币紧缩,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紧缩货币,经济有硬着陆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并不是紧缩本身造成的,而是当初的货币和财政双重过度扩张种下的苦果。
    当今中国,控制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本身又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抑房价本身就是在紧货币。这是因为热钱流入不仅仅是来套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更多地其实是来分享资产盛宴的,因此抑制房地产价格,本身就起到减少热钱流入和紧缩货币的作用。
        在外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人民币对外单边升值,实际上不仅不能抑制“输入性通胀”,反而加速热钱流入,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幅远高于汇改前已经证明。原则上,人民币汇率稳定十分重要,但人民币汇率是政治而不是经济问题,并非我们自己说了算。
    要清楚认识,过去的高增长条件已经变化,高增长时代已经不在。要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从更多地依靠高增长来实现社会稳定,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社会建设来实现社会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1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道理,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2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侠貌似有经济学家的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都市报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8 18:56 , Processed in 0.0515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