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59|回复: 4

不同年代的两种教育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9 1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材料1:  P$ ~( `  [) M1 L
叶尚辉:电子机械工程专业,原来叫无线电设备结构专业。这个专业创建的大背景是:1958年,国家开始自行研制军事电子装备,因为涉及机械、电子方面的知识,如果只让传统的从事机械研究的人来做,不合适,因为他们不懂得机械与电的耦合问题,曾经闹出过笑话。所以,国家提出来要办这个专业
西电是从1960年开始酝酿建设这个专业的。1963年,副校长韩克树正式命令我创办这个专业。但专业究竟如何设立,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这个专业,前苏联和北理工曾经设立了类似的专业,但因为电的课程设置太多,学生毕业后只能够从事与电有关的工作,算是失败了。
  为此,我们开始走访工厂,采访机械结构设计人员,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探索如何建设这个专业、开设哪些课程,等等。1965年,我们甚至到南京14所去蹲点,与设计人员同吃同住,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调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另外,为了使专业的设置能够结合工程实际,我们还去过23所,以及712784786厂等单位开展调查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个专业究竟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最终确定这个专业是一个机电结合的专业,以机为主,以电为辅。课程设置中,机电知识的比例明确为7:3,同时把电子组装、电子设备环境防护、散热、减振、电磁屏蔽技术等作为学科的研究方向。这个专业建立起来之后,迅速受到工厂、研究所的欢迎!我们在国内最早建立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无线电设备结构专业!成电、东南大学类似专业的建设,都是1966年以后的事情。
  今天看来,这种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经过大量实地调研,从而设置新专业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的。
  记) u" W: N5 R8 l; G  i4 ^+ y
者:文革期间,在电子机械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您和您的同事一路走来,对本学科发展充满信心?
  叶尚辉:专业建立起来后,紧接着就是十年动乱。不过,期间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工作。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好,但是只要基础学好了就行。其次,通过科研锻炼队伍。当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要设计一个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直径达15。因为要求太高,国内很多单位都不敢承担。找到我们,虽然我们心里也没有底,但还是把它承担下来了,最后设计取得成功,还编制出了国内第一个计算抛物面天线的通用计算机程序。承担这个高难度的科研项目,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锻炼出了一支队伍。这个时期,当大家什么都不做,不接触业务、书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却对业务和科学有一种爱好!我想,这种爱好就是我们的原动力!
  记( s7 N6 [0 y5 D) e/ O2 m
者:电子机械学科从创建到壮大,期间最关键的节点有哪些?
  叶尚辉:首先是1978年招收研究生。78年的时候,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学校一共有14个指标,我们一下子招收了6个。实际上,我们自己也都只念过本科,没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但是我觉得,招收研究生是提高学科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也需要通过招收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所以,虽然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始终有一个信念: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一定要重视研究生培养;而通过抓研究生培养,师资水平也能够向前迈进一步!
  之后,为了弥补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导师组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集体指导。就这样,通过招收研究生,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陆续从这个学科走出,如施浒立、陈树勋、陈建军、段宝岩等等,成为当时乃至今天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回过头来看,可以这样说,机械制造这个硕士点的取得,不是因为我们力量最强、水平最高,而是因为我们胆子大,抓得早!
  其次是电子机械专业博士点的取得。我们的博士点是1986年的时候取得的,这个博士点取得的背后,也是困难重重。当时,由于学校长期在部队系统,不被外界了解;而且,由于我们是电子机械,而评议组的专家大都是从事纯机械研究的,对这个领域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只得逐一向专家介绍、汇报学科的情况,如都承担过哪些项目,获得过哪些成绩,以期获得别人的认可。
  记' `, G% E* L9 |. R' l2 s2 _% o
者:请您总结一下一个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
  叶尚辉:一个学科的发展,学术带头人很重要。另外也还需要重视以下两个问题:培养青年教师,扩展研究视野。
# z7 x, I! d  l3 W+ r- k4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夏天,大学校长似乎都颇为抢眼。典型者如“根叔”,在今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把4年来的国家、学校大事以及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在“根叔”受到热捧的同时,还有一些校长正在为突破旧的教育体制、建立更符合教学规律的大学而努力,比如,曾经担任中科大校长达10年的朱清时。眼下,他正忙于在南方科技大学这样一张白纸上,谋划着“这一代大学校长的梦想”。
去年9月,深圳市政府委托国际猎头公司历时一年在全球海选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从200人中脱颖而出。
起初,朱清时并不想当这个校长。“当时投完票,所有的遴选委员都担心我不去。”朱清时介绍。当时,电子科技大学的老校长刘盛纲给他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告诉他:“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希望改革,条件始终都得不到满足。现在是唯一例外,答应把所有条件都给我们。”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的共同愿望。”8月25日,在位于深圳大学城启动校区的办公室里,64岁的朱清时就去行政化、缩小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距离等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一下简称日报):很多大学教授纷纷竞聘行政岗位,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追求学术卓越方面,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朱清时:原因就在于大学的行政化,谁的官大,谁就有资源,谁说了算。教授有知识有真理,但没有资源没有话语权就起不了作用,会被埋没。所以他们要把声音发出去,捷径就是当官,要有资源。
要改变学校的状况,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和人员都要进行精简。本来一个人一句话办的事,现在变成几十个人折腾很多天才能办好的事。把这些泡沫都精简掉,剩下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就很简单了。
日报:目前不少学者指出,大学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朱清时:这确实是中国高校这三十年的一个弊病。这二十多年间,大学行政机构层层设置,越垒越高。我1963年进中科大时只有六个系,后来搬迁下来(从北京到合肥)有13个系,现在25个系,7个学院。中科大还算是很精炼的,其他学校就不得了了。每个专业都变成系,每个系都变成学院,学院上面有学部,这个处那个处,这些行政机构把校长和教授隔得很远,校长也不能越过这些部门直接去找教授,因为那样这些部门也不高兴。
校长要忙于听各个部门汇报,也没有时间去见教授。原来一份工作现在变成几十份工作,原来一个人能干的事变成几十个人的事情。原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后来被变成很多人干很复杂的事情。结果,事情就变得泡沫化了,大家都在这个泡沫的表面浮来浮去。
真正的教育不光是课程教育,而是言传身教,尤其是做人、洞察力、想象力和兴趣都要靠言传身教。南科大就是想在若干方面恢复大学的本来面目,我们实行小规模的书院式管理,为的是让学生和教授乃至校长经常可以在一起
日报:你曾在中科大担任校长10年,其间有没有面临扩招等方面的压力?
朱清时:1999年扩招的时候,我也受到很大压力,上级部门经常要求扩招,也不能不响应号召。所以,我们就扩招300人,等于是增加了20%的学生,但很快就发现教学资源很紧张,质量跟不上,就不扩招了。
这时来了第二波,即建新园区。当时很多学校扩招也遇到了我们的问题,但没有选择停下来,而采取了建新园区来解决。建新园区的钱都来自银行贷款。我们当时没有选择这条路,是冒了巨大风险的。
我们没有选择建新园区基于一个很朴素的考虑,即建了新园区,老师就会两边跑、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做科研、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交流。我们宁愿维持教育的本来面目,坚守定位——小规模、高质量。不建新园区也够了,也就不用银行贷款。
质量还是学校的根本,如果大学培养出来都是中专生,那扩招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2008年9月卸任的时候,网上炒作一篇《朱清时校长的战略错误》的文章,就是我们学校的一些反对者写的,他们坚决反对我不扩招、不贷款。
日报:你多次提出,去行政化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你看来,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模式?
朱清时:去行政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上级部门不要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学校,上级部门靠立法、依法治校;二是校内管理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学校里一切事情都是学术主导。学术指导,教授治校,行政人员执行。
我已经64岁了,想再拼搏一次,看看去行政化能走多远。现在看来,国家已经在支持,全国高校都在考虑这个事情,尽管做起来很难。我估计,做好去行政化得有一两代人,得有一大批像南科大这样从白纸起步办成功的学校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7: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老朱这种搞法最多也就吃吃美国佬的屁,搞出一批美国高校预备生,不应该放在深圳,上海那边应该不错5 o1 d) m, B4 _. M
老叶的做法还是比较切合企业实际,不知为何现在没人坚持
' }/ K$ p+ p2 d& r5 L另,老叶的徒子徒孙似乎在深圳干老板的不少
$ g, h$ p0 C1 u6 ]1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2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一言难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21: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就是留米预科,庚子的银子,那银子现在还有,只是给台湾用了,; M% F' X$ [; Z8 v& p3 r7 v
现在国内能见到四中的吗?都在米国,
& e1 A; h) \4 O7 }3 W2 Z早年俄式窄专业害了中国,但还算有专业基础,现在基础也没了,非俄非米,哈哈,

点评

不知四中能否干得过人大附?这些家伙在美国老板率大概多少?有无粗略估算?  发表于 2011-6-30 08:34
大侠,于教授的国籍好像还是咱们国家啊,还有很多啊!不理解?  发表于 2011-6-30 0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4 17:18 , Processed in 0.05858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