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TT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TT= 每天的生产时间/客户所需要的数量,就是所谓的节拍时间,很多人一讲起lean,就搬出所谓的TT,说要按照客户需求,但是,实际中,如果生产线排站排好了,是不会经常去调整的,对于组装线来说,一般都会有好几条生产线,客户的需求实际上经常是通过开组装线的数量来进行控制的,假设一条线的产能是一天1000,如果客户需求是5000,那么就开5条线,所以实际中,个人认为BT的意义大于TT,因为BT决定了整条生产线的产出,研究如何降低BT也往往是IE的一个工作重点.但是TT这个概念还是具有很强的意义的.去年我在一个工厂研究时,发现他们对于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控制的相当好,假设一个小时要做2500,那么他们就可以做到2500,我们当时就很纳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人是专门负责控制整条生产线节拍的,我们给这个人起了一个名字叫pacemaker,假设一条产线每小时要产出1800个,那么也就是说每隔2s必须流出一个,那么他们在投入点就有一个Pacemaker专门负责投料,而且基本上是按照2s一个的节拍往下投料,这样就保证了整条生产线有一个稳定的节奏,从而达到控制产出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TT>=BT,当然,能做到TT=BT是最理想的.; }4 f( z) n7 T6 ^ s8 e, Y
10.3 关于Lean Production
& U, I, w& G. s/ L7 n 精益生产这几年很流行,很多公司都说自己在搞lean,但是什么lean?可能真正明白的不多,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是由于工作中经常跟这个词打交道,所以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
X# H0 z L2 |& M10.3.1 关于lean的做法% y, F, \8 j; w! F4 }0 u5 e
说Lean,其实就是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Lean production其实是美国人的叫法,反正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从目前来看,做lean有两种做法,一种是Lean=tools,就是TPS的一些工具的应用,比如所谓的kanban,VSM,Zero inventory,拉式生产等等,另一种是呢, 应该是丰田生产方式的起点:消除一切浪费,把lean当作一种管理理念,在这个管理理念下,发展出一套工具来适应这个理念.个人认为,后一种才是真正的lean,但是,目前国内所做基本上都是第一种lean,即把lean=tools,很多咨询公司推行lean的时候,其实就是推行一些TPS的工具,另外,国内很多公司做lean,很多都是老板听咨询公司忽悠,然后头脑一热,就开始搞lean,从一开始,对lean就没有怎么深入了解.% a& |7 A8 w- i: U- Y3 Z$ Q2 H5 ?" J
对于丰田生产方式,我是这么理解的,他们在做自己的生产系统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目标,消除一切浪费,然后他们发现库存会导致很多问题,然后就想了怎么样来消除库存,然后呢,发现大批量生产会导致很多库存,所以呢,就想着用小批量生产,但是小批量又需要频繁更换品种,这就需要减少换模或者切线时间,所以就发展出所谓的SMED,为了更好的控制库存,他们需要把一切问题显现出来,所以就有所谓的Visual management,然后就是Supremarket,Kanban,等等,4 M& X$ C9 n: i& l0 S3 Q7 x) h1 @
总之,在我的理解中,丰田所发展出的一系列工具就是在消除一切浪费这样的管理理念上创造出来的.8 S3 p' W+ ~9 ~3 R+ S& c+ c
10.3.2关于库存3 T& f: s1 F. @ z& a7 r& l
一讲到lean,很多人就会讲零库存,但是,丰田所讲的零库存真的是零库存吗?我想不是的.而是让库存维持在一定的水准,而不是过多,这个他们是通过一系列的kanban来控制的,也就是通过kanban来优化其供料系统,从而达到控制库存的目的., ]2 }; ~9 U9 T% l' t
不过,我认为零库存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比如原材料.实际上,很多原材料的价格是频繁变动的,而且幅度很大,所以购买原材料很多时候是一种市场投机行为,在价格较低的时候大量买入,其持有成本很可能低于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比如,很多塑胶厂购买胶料,就是在低价的时候买进然后持有.
9 u8 D8 z* q; Y2 p% |0 L9 f再比如成品的库存.事实上,很多成品的库存是为了平衡产能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比如,某些产品在某些特定时间销量很旺盛,但是这个时候产能完全不能满足这个时候的需求,那么就只有建立库存了,用库存来抵消销量的剧烈变化而不是扩充产能.另外,有些产品能够让消费者等待,比如买汽车,但是另外一些产品如果让消费者等待那就是自寻死路,比如日用品,假设你去买一袋洗衣粉,这个品牌的没有了,那你肯定去买别的品牌了而不会等待这个品牌到货.所以,成品的库存跟你这个行业的性质是有关系的,具体来说,取决于这个行业的竞争程度.
- z; y( |0 B, s) a# _因此,我认为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是根据行业性质来决定的,另外,跟工厂的性质也有关系.一般来说,汽车行业都是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所以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过多的成品库存有滞销的风险,但是国内的很多公司生产都是OEM或者ODM模式,都是客户下订单给你,然后你按照订单生产,工厂端只管负责生产,成品的销售之余销售商 有关,而与工厂无关,所以他们并不用担心产品的滞销问题,另外,很多时候产品的走货完全是由客户决定的,有时候库存是客户要求你这么做的,所以,总体上而言,国内的很多工厂对成品的库存并不是很在乎.# B% [) J8 N( p! v- r3 K( {
说来说去,就是两点:% e% C) I' e+ u" M8 z) x. R
一.很多时候,成品的库存是为了解决产能与销售或者订单的矛盾;
% M9 y' {, e: S2 o6 s4 k二,成品的库存有时候跟生产商无关,生产商不用考虑滞销的风险.
4 D, `* _1 T1 G( Y" x: [所以,我觉得,丰田所说的成品的零库存对于国内很多企业来说不一定适用.: e4 q0 L' ?: X2 ]& s
10.3.3 关于供料系统
N! R8 E- f6 K4 u5 ?: O q8 z' H我认为丰田的核心在于其控制WIP的能力,而他为了控制WIP,其供料系统是关键.为什么这么讲,以下是我所思考的一些结果,可能不是很对,全当一家之言.
& M' J. P5 V: x2 r! i现在这种时代,生产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所以,料的种类很多,但是,实际中,很多料都是标准件,在不同的产品中只是不同料的组合.
! z2 @/ y/ k3 m* A 比如,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要用到的有内存,硬盘,主板,光驱,电池,线材等等,在生产中,有一些料是完全相同的,比如USB接口,各种cable线,电源模组,这些,就是所谓的共用料,另外,有一些料是有差别的,比如内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差异料,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切换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料的管理,对于很多类似的产品,其实就是差异料的管控,另外,库存的多少,其实就是各种料的多少,因此,我认为,丰田系统的核心其实在于其供料系统.0 h5 S7 L7 V ?; J0 d7 ]
很多人一说起丰田式生产,就会讲到Supermarket,但是这个具体怎么运作,我一开始一直没想明白这究竟怎么回事,后来,我在麦当劳和肯德鸡里得到了一些启发.
. n4 {$ Z" a1 t) m麦当劳和肯德鸡的供餐系统是一样的,就是厨房把东西生产好以后,放在对应的架子上,然后顾客点餐后,前台的工作人员就按照订单进行配餐,当一个产品没有的时候或者剩下一定量的时候,前台就会提醒后面的工作人员,某个产品没货了或者快没货了,需要补货.1 Q3 _, u! c/ I& K' D/ o; v
我觉得在这个模型就是运筹学的存储论里面所讲的(S,s)供货策略,这应该也是丰田生产方式所采用的供料模式.在这个模型中,架子其实是存放产品的一个台,架子的空间有限,最多只能存储一定容量的产品,这个就是S,然后顾客点餐,产品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s,这时前台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后台的厨房人员提示,对某个产品进行补货,在这里,前台的工作人员充当了kanban角色.
& Y$ U3 M. @2 ?4 f: W+ r把这个模型进行扩展,就是所谓的supermarket,有所区别的就是工厂的料更多,所以需要很多的kanban,而且在麦当劳或肯德鸡,由于客户的到来时随机的,所以会出现断货的情况,但是在生产中,由于生产具有一定的节拍,是可控的,所以虽然生产的时候所需的料比较多,但是其送货频率是可控的.) n* \" a4 P E7 H+ k; c8 b# |
我想,在丰田系统中,其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后端需要某个部件,我想一开始的时候前端会准备一定的库存,但是这个量是有限的,就是所谓的S,当库存到S的时候,前段就会停止生产,而后段生产,当后段所需的部件的库存下降到s的时候,后段会发出一个通知给前段,这个就是kanban,告诉前段我需要多少货,然后前段就开始按照kanban来生产,然后补货给后段,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控制WIP的库存,进而达到控制整体库存的目的./ f R* Y7 t0 i7 m* B6 n- s, D: I( @
至于S和s,这个我想可以通过存料的容器来进行控制,比如,可以设定一个站有三个台车,当一个台车的料用完之后,就把这个台车推倒前段,让前段开始生产补货,后段继续生产,如果两个站的节拍一样,那么后端第二个台车生产完的时候,那么前段也就完成了一个台车的产量,把这个台车的货补给后段,然后后段再把第二个台车推倒前段,这样,后段的库存一直保持在两个台车的水平,而前段只有在台车送过来的时候才进行生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WIP的库存.在这里,S就是三个台车,而s就是两个台车,而台车本身也起到kanban的作用.
3 ~' B0 @, C9 Q* o) p10.3.4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2 |5 S! o) r& C9 ~( x0 q! E1 L- @$ a
另外,我觉得很多人在说TPS的时候,忽视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供应商的控制问题.其实丰田之所以能成功,我想因为他是出于供应链的上端,对供应商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但是,在国内,很多企业对供应商并没有那么强的控制能力,有时候做lean,需要供应商配合做一些事情,但是人家压根儿不理你,另外,对供应商的管理在很多公司都是很关键的,因为这涉及到采购的问题,而采购,其实往往跟利益相关,一般来讲,这个层次的问题只有高层才能解决.; q" {/ c* ^& }- O% o. v- w# E
做lean,往往就会讲连续流,而要做到连续流,料的供应就很关键,所以,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或者说供应商的配合和生产能力就很重要,我想很多人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要生产了,结果料却有问题,丰田可以做到对供应商送来的料不用检验,直接上线,国内有多少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另外,很多公司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往往不是择优选择,而是根据个人的一些偏好来选择,具体来讲,就是跟利益相关了.
. I, y/ S9 S, k# D10.3.5 PMC的观念问题+ h* h$ v' T0 Y5 J5 |! g1 C1 s
Lean的其中一点是关于库存的控制,要想对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就需要PMC改变观念,每次叫供应商送料的时候不宜过多,我老大说他听课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讲,做lean,PMC很关键,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库存的控制完全由PMC负责,但是实际中呢,PMC的职责是保证产线不断料,因此,做为PMC的,往往对高库存不在乎,因为缺料了有人会说他失职,但是料多人并没有人会说他怎么样,所以,他也不会有动力去控制库存,因此,我觉得PMC在lean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想做lean,老板要能接受产线偶尔断料的事实并且不找PMC的麻烦,否则,他们会拼命建库存.
+ a+ C4 s6 O2 n; g10.3.6 管理层的态度
. [9 @ }( e% ?这个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 H2 J- L5 Y( j9 x4 |
此外,国内很多企业做lean的时候都是咨询公司主导,实际上,我觉得国内的很多咨询公司纯粹就是骗钱的,他们压根儿不知道这个东西适不适合你,只会生搬硬套.就想上个世纪末流行ERP一样,那时候是软件公司主导,根本不管你公司的实际状况,做一个软件不分公司,不分行业,通通都可以用用,纯粹就是骗钱
2 E9 A4 E" K% m' J还有一点,国内的不少企业声称自己的库存降低了多少,库存周转率提高了多少,或者说做什么VMI,实际上,只是把库存的风险转嫁给了供应商,而不是真正做到那种水平. 不过倒过来说句实话,我觉得国内的很多企业做事情压根儿就是跟风,赶时髦,从以前的ERP,到Six Sigma,LP,乃至所谓的LSS(Lean Six Sigma),基本上没有去研究这种东西合适不合适,反正拿过来就用,而且特急于求成,总想着在一两年甚至半年就有成效,丰田搞了三四十年才搞出那么一点东西出来,你几年就想搞定,现实吗?7 u7 [- ] G3 ~0 G
另外,我觉得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其实处于20世纪初泰勒老人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甚至连科学管理的水平都没达到,根本没心思好好的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我想国内的很多企业根本不用做什么lean,把5S做好了就可以有很大的提升了.说白了,就是浮躁,当然了,这也是当下中国的普遍问题.
/ t% i8 i9 I6 @10.4 关于美式管理及日式管理
, c7 V4 C# }$ F记得有一次看了一个笑话: 有三个人到一个偏远地区去探险,结果被抓,土族酋长对三个人说:在杀你们之前,你们有什么留言?第一个是法国人,他恳切地说,能不能让我再喝一杯法国葡萄酒?第二个是日本人,他说我要再做一次产品质量控制报告;第三个是美国人,没等酋长发问立即打断日本人的话说,先杀我了吧,我再也不愿听日本人的质量控制演说。这笑话其实或多或少反映出一些问题,其实美国人对日本人那一套并不是非常欣赏的.否则当年戴明的那套学问不会在美国本土没什么建树.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 v& I6 o. j+ w( T( _) }在我的理解中,日本人比较重视现场管理,他们更注重于做,而美国人喜欢研究,比如Lean Production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很多名词或者叫法可能丰田本公司的人员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o- w& P! s# F% A' [8 E2 F3 [另外,日式管理其实是与他们的整体文化相关的,比如日本人的终身雇佣, 公司经常与员工共进退,所以日本公司很少会裁员,与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却比较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一旦发生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公司就换CEO,然后就裁员,另外,美国工人的工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工会跟公司谈判,而日本的公司很多却实行年功序列制度(虽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些公司开始推行美国的绩效管理制度,但是效果好像不是很好),种种做法的不同导致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不同,而忠诚度不同其实导致了员工对于公司的态度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有些做法在日本做的通,而在美国却不一定,比如改善,日本公司中的员工可能会很热衷,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而美国公司的员工却不然.* w- W4 _ V( e; O9 [
但是,这两个国家在经济上都是很强大的,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两个国家是最多的,所以很难讲这两种管理方式孰优孰劣,只能讲,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y/ w$ o. A% U: O V9 f国内的企业呢,好像很多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老板的一些个人爱好,然后就强加给员工,比如前些年国内流行的一些书,像什么<执行力>,<给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洗脑的书,不能算是管理理念),比如前些年,德鲁克的书特别流行,近些年,又开始流行什么6Sigma,lean production,还有什么benchmarking,BSC(Balanced Score Card),这里面有日式的,也有美式的,但是很少有人问这些适合中国的企业吗?很多公司都是这样,一听到什么新奇的名词,就很感兴趣,然后就大家一起来学习,然后推广,不过等热乎劲一过,就又回到原点,其实我觉的管理很简单,就是一些基本原则持续不懈的坚持,比如日本人对5S,QCC,TPM等的坚持.( o" {! I8 z' n+ e
由于现在这份工作的性质,经常跟工厂的经理或厂长有接触,也有经常和他们聊天,我发现这些老大中,大部分人学历都不高,但是他们却可以把工厂管理的很好,而且他们都很有见识,比如我认识一个工厂的采购及品保主管,是澳门人,她12岁就出来打工,没受过几年正规教育,但是她却相当的精明,而且很有魄力,做事很多条理,所以,我觉得学历的高低跟管理水平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讲,我倒是比较赞同明茨伯格的观念,管理者而非MBA,管理更重要的是实践和阅历而不是学历.
8 d3 ~& D4 O# I8 ]当然,我也曾经碰到过那种比较差的主管了.在这两年,曾经碰到过很多基层管理者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工人很难管,你根本不能说他或者训斥他,否则他们就要离职,我觉得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很多基层管理者都是在一个工厂里干了十几年,他们所学到的经验是对打工一代的经验,时过境迁,现在出来的是打工二代,二代和一代还是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你面对的群体已经改变了,以前的经验在这一代人身上已经不适用了,所以应该做出改变.另外,他们对于改善也比较抗拒,认为我以前就是这样做,为什么要改变,我想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太迷恋自己的经验了,舍不得放弃,可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经验对于某些人而言到一定时候会成为瓶颈,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因时而变.
: X8 X: O( E9 ~" Y* {. }11.尾声:一些所得及感想
7 I) t) o3 d# a11.1 关于跳槽
4 ~7 G- C A, {9 O% i5 z. t跳槽对于80后应该是家常便饭了,我也一样,前三年换了四份工作,现在这份是我的第五份工作了,这在我们班同学中,只能算是一般般的水平,我们班的同学最多的有两年换了5份工作的,跳槽的理由很多,做的不开心,很累,学不到东西等等.
# d+ t6 l' c+ @2 l( I/ D: Q就我自己而言,头三年其实比较理想化,总觉得这不好,那不好,另外,那个时候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无拘无束的.
4 e1 r! E6 p2 u/ ^ G$ ~% P后来,慢慢就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很多问题, 比如,同事关系复杂,上司难相处,公司规章太死板,你在这个公司碰到了,到了下一个公司还是会碰到,跳槽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慢慢地,也就妥协了,或者说,习以为常了.
$ H* z& F# [; ?9 X! Q毕业三年以后,我算是弄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从F公司出来的时候,我算是有了一点目标,就是希望找一份能让自己能做的长久的一份工作,在选择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选择好了就不要后悔,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些事情.
' }0 k! E( Z% y p0 R当然,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之所以频繁跳槽,很重要的一点是收入太低而工作量太大,在我看来,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工资高但工作量少的,工资高但工作量大的, ,工资低工作量小的, 工资低但工作量大的 ,第一种当然是最好的拉,但是这种工作是稀缺资源,一般只有垄断行业的国企或者公务员才有这种待遇,那么退而求其次,大部分人努力的目标就是第二种工作或者第三种工作,最后一种,我想很多人都干不长久,除非你的竞争力太差,不过现实情况是,很多公司提供的岗位就是第四种,这种工作我想流动性很高也就不足为奇,因为对于人而言,总是希望往高处走的.
5 U) l [0 a$ r) x' Y3 t这几年,也跳了不少公司,面试过的公司就更多了,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了好公司与差的公司的一些区别:8 e# p- L/ J: Z& r7 B
在我的感觉中,公司的好坏从HR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一个公司HR都不行的话,那这个公司基本上就是比较差的了,判断一个HR的好坏,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m W9 ?0 b t. I: P
1) 第一次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一般来说,比较有修养的HR在初次打电话给你的时候,除了自我介绍之外,都会先问你方便与否,适合不适合通话?这是细节,但是可以反映出他对别人工作的尊重.
- E4 t8 @0 P$ i/ I" w7 d7 Q$ C, D 2) HR再邀请正式面试之前,都会和你做一些事先的沟通,告诉你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一些你个人的基本情况,有些可能还会给一些公司的基本资料发到你的邮箱,让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
. y8 [( _# F. O B3)好公司的话对于时间的控制都是比较好的,一般邀请你什么时候面谈就会是什么时候,很少会让你等很久的.
# V+ y. H6 R3 Q4)如果面试通过了,好公司的HR都会很清楚的告诉你在公司的薪资,公司的福利等一切相关的事项.
/ o0 f |: T7 `5)一般来讲,好公司的话是不会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来邀请别人面试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这个公司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至少加班是家常便饭.; o) H' Q$ H S# M
当然,其他还有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公司的好坏的,比如前台的对人的态度,/ u: C/ P. J' j c1 w) W
另外,对于那种一招就招很多人的公司得特别小心,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公司从总经理到清洁工都招,这种公司,如果不是刚成立的,那就是流动性非常大的公司,这种公司,能不去就不去.
9 H* O) A/ S& K9 @; _6 v/ `5 I还有,现在国内有一些公司自以为很牛,经常喜欢搞那种”放羊式”面试,就是把所有人都邀在同一天面试,给你说是下午两点,结果你去了,发现一堆人在那里等,可能你等到四点才叫你进去,我觉得这种公司最讨厌了,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根本就没学会尊重别人,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
* F7 x9 Z. [2 V$ X11.2 关于能力,升职及选择
% V+ k0 U4 f/ x% {( g' G% n" _写这个完全是因为很多公司在招人得时候总是谈这样或者那样的能力,在我看来,能力是一种很虚幻的概念,这种东西很难评估,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实际上是在一定环境下采取的某些行动,然后某些人就根据这些行动的结果来判定一个人的,实际上,很多能力是需要一定环境的,在某些环境下,被认为能力很强的人可能换了一个环境,他的那种能力就完全没有用处. Q7 ]% y5 {1 y8 Z$ M* [* I! v
很多人一毕业进好公司,拿高工资,就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实际上,并非如此 ,很多人的成功其实是在某一个平台上的成功,离开这个平台你什么也不是,所以,有时候不要太高看自己,也不要太低看自己,有时候你之所以做的不好,只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平台.; n& u6 J' o2 a6 t. ~: ?5 d' l
另外,能力有时候和升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于这个,有一次和一个同学聊天,听了一个故事,我想大致上可以反映一些问题.
' {: b) {( G, D* gA君和B君同时加入一个刚成立的公司,A君学历很高,能力也很强,B君学历普通,能力也不怎样.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以后,由于遇到了某些困难,由于前途不明,所以公司里人人自危,很多人都开始找工作,A君和B君也不例外,由于A君学历不错,能力也不错,所以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而B君,由于没什么好的资本,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没办法,只好在这个公司呆着,打算找到好工作在跳,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老板通过努力,公司终于转危为安,度过了这次难关.由于B君没有离开,所以老板认为B君很忠心,加上公司比较老的员工都走光了,所以老板就提拔B君成为一个部门的经理,在这以后,公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而B君也随着公司的成长职位也一步步提升,5年以后,已经成为公司的副总了,而A君,在跳到新公司后,由于各种原因,做了一年多又离开了,由于A君能力不错,所以跳槽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所以A君频繁跳槽,5年以后,A君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而B君已经成为副总了.' w: ]% h& |, N b
其实这个故事,我想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些问题,能力强的最终的结果未必是好的,而能力差的,结果也未必就会很差,所以,有时候,反倒是选择或者说运气很重要.% U- p" o: F. G/ b* Q
11.3 关于苏州和东莞- T8 Q4 f& J' }1 j" q4 x" `0 p8 L
写这个是因为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探讨苏州模式和东莞模式,很多人认为苏州模式比东莞模式强,我在苏州上过班,现在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东莞的工厂,所以也算是对东莞有一些了解,所以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 [1 b" v; R4 x. P+ E很多人觉得苏州模式比东莞模式好,其理由就在于电子产业被认为是高科技行业,而苏州的电子产业比较发达,所以就认为苏州有高科技,而东莞呢,很多的工厂都是做服装,玩具,鞋子,箱包等日常的消费品,这些东西被认为是比较没有技术含量的,从这个角度去判断苏州就比东莞强,我觉得看问题看的太简单了.( {$ S; |8 l3 }6 Q/ I
实际上,苏州模式和东莞模式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地方政府把农民的土地征走,然后统一建厂房或者出租给外商,然后赚取租金,两个地方都是靠这种方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驻,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然后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别看苏州电子产业发达,但是核心的部分,比如研发,人家根本就不会放在这里,我在苏州上班的那个公司就有建了一个研发楼,但是那只是给台干住的,并不是用来研发的,我那是也有接触过一些所谓的研发,其实就是做一些包装的设计,核心的东西,人家根本就没拿过来,所以,苏州本质上和东莞一样,是一个加工中心,有区别的只是加工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 J, S y# }1 z# a0 K当然,二者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苏州吸引了比较多的大学生去就业,比较善待外来人口,等等,但是本质上,二者是一样的.$ n. v- Y- U K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很多产业其实还是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反,还把环境给破坏掉了,记得,当时在苏州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台湾的课长吃饭,那个课长就说,苏州早晚有一天会后悔的,本来苏州是那么好的渔米之乡,却建那么多的工厂,把环境都给破坏掉了,言语之中,叹息之情寓于言表.
( |/ p+ U! O8 M- _6 j, c11.4 关于IE
{+ r' s$ @# Z* o) T11.4.1.关于IE这个专业
* a1 T% [+ a3 O& G* ]在我看来,IE终究是一门实践的学科,纵观IE的发展史,从泰勒老人家的科学管理,到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然后到费根鲍姆的TQM,再到丰田的TPS及摩托罗拉six sigma等等,其实都是来源于实践,这些IE的奠基人及发展者,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然后提出和发展了IE理论.- s) L- g# `7 }- q, t6 J3 V W
所以,我觉的学IE的并不一定要读很多书或者说接受过很强的专业训练,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并学习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泰勒老人家就没上过大学,他的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然后进行总结得出来的)当然,实际接触后再重新去翻一下IE的基本理论可能让自己的知识及经验更加系统化,再回到实际可能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y$ E; D0 c4 `/ l, U' U2 w* b
而国内的大学欠缺的正是这一点,我一直认为,工科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是很难教的好的,我一直很欣赏美国的那套体系,他们大学的很多教授都是毕业之后先去职场上实践,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回到学校去教书,这样就形成学术界和工程界的良性互动,使工程和学术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国内,很多老师一毕业就留校教书或者说,对于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实际要怎么操作,需要考虑什么东西,讲起东西来,索然无味.
& m2 W2 G. I6 s说到IE,很多人会谈论泰勒或者吉尔布雷斯夫妇而把福特给忽略掉了,其实我最佩服的人是福特,福特不但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开端者,而且他的日薪5美元,日工作时间8小时,更是为美国中产阶层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个人觉得,从一定意义上,这也奠定了美国强大的基础.
4 I0 I! D, f) z7 W, Z. x2.关于未来
5 v5 F& Y- Z# t4 ~" u, d在网上看了很多人在探讨IE的出路,其实,这是很多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工作到一定年限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一样,也一直在思考以后要做什么,当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D3 `* \- Z4 [9 L2 r# M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IE这个专业在中国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改革开放头三十年,中国的增长主要靠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换来的,但是现在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开始减慢,而对环境的破坏也到了以一定程度,接下来中国想要继续高速增长,提高生产效率,走绿色节能的道路基本上是不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IE应该是很有作为的。
, i3 p/ [6 [5 S; E' @" [至于我自己,终极理想是教书,我希望自己工作到45岁或者50岁左右的时候能够回大学教书,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然后把这些教给自己的学生,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但是,在国内,这种想法被实践的可能性很低.- B4 J* E& p) x0 O+ v
后记' C9 E+ ?6 K6 N$ Q
陆陆续续写了几个月,絮絮叨叨讲了那么多,可能隔五年再来看,会觉得很幼稚,但是人都是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来改变或者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乃至做法,现在的我,可能还有一点自己的理想,也有这个心思把这些写下来,或许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件很无聊也很幼稚的事情,可对我而言,却有某些很实在的意义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不再有激情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那时候,或许证明我成熟了,可能也说明我已经老了.
+ W- W3 J) w; L/ B5 y上次在天涯上面看一个帖子,看到了下面这段话,有点想哭,所以特意把这段话摘下来,作为结尾.
& s8 ~& `3 `! Y% k- H1 ?: _) ^: W ~国家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落后的现状,而在于没有进步的希望,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6 Q( Z: q4 ^. W, ?/ j- J, q10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休闲活动是给电脑超频,看谁超的多跑的稳;我们一些牛人喜欢专在图书馆研究相对论,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熵之类的东西;我们还喜欢泡在实验室,拿边角料搭一些音乐盒,报警器之类的小东西;还有人以找到win95的漏洞为乐趣。
, n: t) b. ^) Q4 m" t. a毕业后,我们很多人选择做技术,因为崇拜盖茨,崇拜艾里克森,认为技术是崇高伟大的。工作之后,由于单位是抄袭日本的控制系统,单位的年轻工程师喜欢背离日本那一套思路搞个系统,然后在同事面前炫耀,虽然没有一个成功被证明是稳定运行的,但是仍然乐此不彼,谁能说这些年轻人20年后不会成为一代大师呢。那时候的女孩子喜欢牛人,如果再能弹上两曲吉他,吟上两首诗,那简直就是万人迷了。 ; }* l9 k( }! z
现在的大学生还有这样的吗?都去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去了。现在的工程师有这样的吗?都是想办法转离钱更近的销售或者管理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刚毕业时,是不愁工作的,重点本科普遍在2000左右,华为之类的高薪企业能给到5000多外加股份,而当时上海外环房价才3000多,北京房价不到5000,我所在的沿海二线城市房价才1000出头,二手房600,800的都有,而且单位一般都提供食宿,找老婆不一定需要有房。那时候的公务员不吃香的,同样的学历进机关不如进企业赚的多,而且当时的人都觉得进机关学不到什么本事,大家都愿意进企业,特别是进企业搞技术。
. i2 p9 e! r' c2 }人无生存压力,自然就可以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工作。现在,生不逢时的年轻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抛弃理想和兴趣,甚至承担着将来由于没有一技伴生
' ?7 J2 ]: N# d% u: B.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