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72|回复: 29

转个非常好的技术帖:两种碗形砂轮磨座结构详细比较,哪种设计更好呢?有图有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11: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lyeego 于 2010-11-4 11:41 编辑

转个设计学习讨论帖:两种砂轮磨头座详细结构比较
昨天泡一个论坛,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帖子,特此转过来,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砂轮轴转速为2880转/分,
作者一共设计了两种方案,经过领导审批,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大家来谈谈,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呢?
第一种方案


第二种方案


在此感谢原作者!! 砂轮磨头支架.rar (340.89 KB, 下载次数: 23)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 收起 理由
见习生小王 + 1 理由见回帖
老鹰 + 5 感谢对讨论的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该啊,莫非领导别有用心???
1.从成本考虑,第一套加工面少,工时少,不管是轴还是孔
2.从结构上将,第一套方案轴向定位过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作者有8年的设计经验,第一种方案与M1432磨床的床头箱结构类似,他个人倾向于第一种,但领导认为第二种比较好,所以采用了第二种,这个帖子是非常好的技术讨论帖,可惜在那个网站上没有真正讨论开来,我相信我们机械社区是真正有心学习人的天堂,所以请大家踊跃发言,不管讨论正确与否,都有加分!!!
请各位大侠来分析下,1和2的优缺点在哪里呢?
从装配方法及调整,运转精度,热变形,配合精度,密封的各个角度来分析这两种设置,越细越好,等大家的结论差不多,我再来综合总结下,或许还可以请原作者过来聊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iaoyaya6603 的帖子

图片顺序搞反了,现在改正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轴承的支撑方式的不同:
方案1:采用两组轴承,全部固定方式。
方案2: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游动的方式。
优缺点在于受轴向力时,或者温度高时,轴向移动难易程度。
只看出来这些啊,请高手来谈谈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2: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习生小王 于 2010-11-4 12:57 编辑

经手制造过类似磨头,结构也是仿M1432之内圆磨头的布局,有点类似第一方案。不过使用的是迷宫式密封,效果显然要比图示的二种方式耐用。图中的前轴承,第二方案的自锁螺母结构在高速运转下并不可靠。二方案中,对于成对轴承的装配预紧问题也未见体现。如果对磨头精度要求不高,采用第二方案的工时成本的确较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的海绵 于 2010-11-4 13:13 编辑

我怎么看到是2副一样的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3: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案1:轴承之间使用挡圈隔开,感觉轴承的预负荷无法调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15: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ghtclouds 于 2010-11-4 16:22 编辑

方案1 只有一端有密封,方案2 两端都有
方案2轴承类型、安装方式选择要好,考虑了轴温升以后的伸缩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秋叶枫红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9: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的设计思路:
  由于设计要求磨头的转速为2880n/min左右,轴发热后向后延伸,主轴回转精度在0.005mm。
  第一种方案的轴承定位都是在外圈,通过两对面对面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采用的是双支承,上端轴承的预紧是通过研磨件7(外隔套)和件18(内隔套)来调节的,下端轴承的的预紧是通过实际测量件8(轴)的台阶来配研件11(外隔套),轴承的预紧力为150N,而轴向误差是通过磨件5(调整垫圈)来实现的。上端轴承与轴的配合间隙量为0.002~0.005的间隙配合,下端轴承与轴的配合是过盈为0.002~0.005的配合。
  此结构装配要求较高,尤其是研磨几个隔套,装配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零件符合图纸要求,装配符合图纸要求,几乎不用日后维修。
  第二种方案是下端采用一对背靠背安装的角接触球轴承作为支承,上端采用一对深沟球轴承作为游动端。两对轴承都固定在轴上,下端轴承外圈固定在件8(支架)上,预紧力通过研磨件10(内隔套)和件1(外隔套),轴向锁紧通过调节件16(螺母)来实现。上端轴承通过件21(轴用弹性挡圈)和轴的台阶来定位,轴向可游动。
  此结构主要是日后维修比较方便。
讲一下第一种方案的装配方法:轴承、轴,上端研磨好的内外隔套,下端研磨好的外隔套、以及第一方案中的件10,组装好后一起压入件9当中,装上下部端盖,然后再装调整垫圈和上端盖,调整垫圈留余量,装好后用塞尺检查件10和上端盖结合处的间隙,有多少余量,取出调整垫圈,将余量磨去。如果在装配过程中件10和上端盖结合处没有余量,那就要换调整垫圈了。否则就会产生你所的“没被压紧,开车后会不会发生异响”。“件10与件9的配合间隙是多少”这个问题我倒想问一下,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难道要增加它的加工成本?这地方要很高的配合要求有什么用处?
        这里件6、11、18确实很难研磨,对操作工的要求很高。
  兄弟,再仔细看看图,不要以为这么简单的结构,做起来就容易,还有,你还没对第二种方案做评论呢。这两种方案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没有领导参与。他只是选了一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9 02:51 , Processed in 0.06407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