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22|回复: 56

在此特设“海水发电”技术的比武“擂台”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6 1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7 17:31 编辑
6 r3 C  `' V0 S  a, w: x7 T, J( P7 K8 ^

附件:本贴的全文下载:

大家好!专利技术【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海浪波能发电项目已经提出多时,现在我觉得设“擂台”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此特设“海水发电”技术的比武“擂台”:向国内外所有海浪发电技术进行挑战,目的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想考验的时机成熟了,欢迎挑战!欢迎批评!

一个全海域海浪发电技术模式——水下发电场——水下发电长城

      (海洋波能发电技术)

【前   言】

广大海洋科技爱好者们;海浪发电的同仁和广大的支持者们,你们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共同走上了低碳经济之路。

目前电力的供应尽管风电、光能发电日新月异,但还是以燃煤、天然气或柴油等发电技术为主导型来满足。这不但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还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因此,面对能量巨大的海洋“海浪波能”的提取问题——【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的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已经做到了“结构简捷成本低”,今奉献给大家,请给予指导!谢谢!

本技术采用了综合设计思想,力争效益最大化,使多学科的边缘技术交叉运用,通过简单的“自调导叶”的设计思想,使叶轮机在海浪波能的作用下——吸收能量始终同向旋转,这样就可以直接同轴带动内置的发电机进行发电,实现了蕴藏着巨大的海浪“波能”的利用。

目前本技术处于设计阶段,只经过了用模型在空气中模拟海浪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技术的技术关键——叶轮导叶的自调原理是可行和可靠的,是可以在上下流动的介质中持续向一个方向转动的,那么也就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了。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海浪都可以推动叶轮机的旋转】的结论。

这个结论依据是:因为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几百倍,毫无疑问这个空气中的实验说明本技术【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完全可以利用海浪的波能来发电。

朋友们,欢迎大家在不同的角度,以国内外现有技术,对下面列出的本技术性能和技术优势进行【对比、攻擂】!谢谢!

一、 概述:

1  现状:暂未开发实施;

2  准备替代的旧系统:

2.1    深海中发电模式可以替代目前海岛、海上石油钻探平台、海上储油平台和深海养殖平台以及小海岛上的柴油发电技术。

2.2    沿海潮间带的海浪发电可以代替部分“火电”,推广普及就可以形成沿海的海浪发电的“长城”。

2  该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2.1    可以利用海洋波能发电,以及所有具有波能性质的流体能量进行发电。

2.2    可以和其它海洋发电技术联产发电。如和海洋风力发电进行联合发电,即增加了发电量,又降低“海发电”以及自身的成本,扩大了海发电的选址范围,使水较深但不经济的海风区扩大成可利用的海洋风力发电海区。

2.3    可以利用大型深海养殖平台、海上大型海水淡化设施、海上海洋化工设施或石油开采生产设施作为载体,设置在其周围进行发电。这样不但自身结构大大简化,而且建设成本也大大降低。同时还可以对其供应发出的电力,代替或部分代替原来不经济的柴油发电形式。这就形成了“综合联产发电”模式。

二、  本技术设想的几种发电模式简述:
  L& {$ x5 C  _# b* J9 {

说明:下面的内容,是建立在“假设本发电技术是成功和可行”的前提下做出的,所以数据是估算,所以只能作为理论分析的依据和参考。

1  为无电力供应远离大陆的小海岛供电模式:

下图是波能发电系统工作流程图。


& _6 j* U7 c% K+ N: H' M

1.1      小岛上有一个上百人的小渔村,村里有一个小冷藏厂和一个小维修厂,还有一个海水淡化厂和一个小小的码头,以前是柴油发电,每度电1-2元。

1.2      这里海区的年平均浪高2.5M以上(我国大陆架基本就是如此),每年还大约会有5-8次台风经过。海上有100个小白点——露出的指示灯,100个发电为平均3KW左右的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总装机容量约0.3兆瓦。

1.3      日日夜夜风浪不息发电不止:这个波能发电站(场)的特点就是“风浪越大,发电就越多”。由于是潜式安装只露出顶灯,所以还不怕台风,台风的大浪打来的时候增加了海浪波能的振幅和周期,只会增加发电量而不会被打坏。

1.4      在此应该指出:发出的这个电是不恒定的。如果按年平均发电3KW计算,这个电站的年发电量就是:100*24小时/*360/*3KW/小时=25.5万度电。(未完,接下面留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在此特设“海水发电”技术的比武“擂台”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6 11:17 编辑 7 H5 C( S; ^1 Y* J5 m

  ~* d6 U+ T) l# S" |3 V  z

【接上面】

1.5   经济和社会效应:这个电站可供应岛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电,改变了无电可供或用“高价电”的状况。

还一个更重要的意义——这是低碳、纯绿色、可再生的能源技术。

1.6   军事意义:如果这是南海上某个军事防御性海岛,应用此技术建发电站,不但是终年有电可供,而且这个发电厂拖不烂打不垮!因为其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化整为零、各自独立、单元化的布局,每个之间相隔约20。即使受损还可以快速的用“插接法”更换损坏了的“独立发电单元”——这个意义重大啊!

1.7   珍贵的副产品:在大风浪的天气里随着风浪的加大发电增多,或者夜里用电减少,那么发出多余的电来那怎么处理?

答案是:其一部分储存在“蓄电池组”里,用于调节供(发)电低谷时的用电量,一部分增加冷库里制冰量和增加海水淡化厂的出水量,甚至电解水生产“氢”和“氧”。

真如设想的这样,那海岛就变成了世外桃源了——是真正的蓬莱仙岛,是生态之岛、绿色之岛。

2 联合发电模式设想:在东海“海风电场”以外,水深超过10的更远的海面上又建起一座座百米高的海洋风力发电机,只不过水下部分的基础立柱更大更粗。在每台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基础四周,都“附着”三圈42个或更多的3KW左右的本技术——“海浪波能发机在发电。增加的发电量分担了因为水过深、基础立柱过大增加的投资,扩大了原风电场的建设范围和规模。

3 综合发电模式设想:在浩瀚的海面上有一座钻井平台,在钻井平台的三侧,“附着固定”一个 1兆瓦左右的海浪波能发群,供应或补充着着平台上的生活和生产用电。用身边取之不尽的能源——海洋波能,生产着珍贵的石油,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生产用柴油,何乐而不为呢?

4  海岸线潮间带的发电模式图设想:

图示的说明:

图中1是在海床上固定本技术“发电单元”的立柱。

图中2是指示灯。

图中3是本技术独立的发电单元。

图中4是代表最低潮位线。

图中5是代表最高潮位线。

图中6是海浪“波形”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波一波的海浪“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发电单元旋转发电。

图中7是表示海岸底质的地形:可以看出,平坦无礁石可使海浪不会产生“无序流动和漩涡”,只流向岸边。

图中8是底层海浪后退水流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后退的底层海水与上层前进的海水相互作用。

两种样机结构介绍:

1  无自传扭矩单机结构图:浮式独立建站或集群锚定式建站的单机结构。

     

1.1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是一个“直径6、高约7的巨大的叶轮发电机”,垂直“锚定”在最低低潮位水面下0.2左右。

1.2    结构:叶轮机安装在一个有足够浮力的环形导流管里,海水可以在中间上下流动做功;“长卵圆形”浮筒直径1-3左右、高约4-7,发电机设在不动的中间发电机仓内,与上下转动的叶轮机同轴并受到双层外壳保护。【下面还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点评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2/26/c_111308325.htm 新华网广州12月26日电(记者 梁钢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承担的一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课题——“漂浮直驱式波浪能利用技术研究”   发表于 2011-12-26 20:02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工作态势:其中1、2、4、不转动;3、和7、转动;上面叶轮机正转、下面叶轮机反转。; j# N, r- s) ~* J2 Z$ ~9 I
1.4   单台发电单元“批量”生产【理论成本】的估算:合计:约10万元左右。注:下面试验项目的发电单元均以此的单价为计算的基础价。
/ O: ^/ c1 Y& u0 t7 Y材料费用合计: 2.9万元。  w" M+ j! A4 k8 d, g
单台发电单元的加工制作费用、组装费用、消耗品费用、水电费用、管理费用、合理利润等综合费用按材料费1:1的比例计算合计:2.9万元。 8 f. N# Z6 y# l5 g& D$ K
外购发电机总成合计:约2.0万元。+ O; u3 K7 ^4 n! a5 s$ _
通往“海上控制平台”的6KW容量直流和信号复合海缆暂定: 1.0万元。
& ?0 O0 w+ S. d1 {管理费、抵扣税后的税费及未预见费用合计:1.2万元。
6 T1 E% J0 Z- `# }& ?6 C' {7 r总计:合理出厂价约10万元左右。- i1 g1 V( s; }% Y: e2 w5 S/ u5 q% P
2、  固定式的结构:下图是附着固定式剖面示意视图,如,“附着”在“海风电”立柱上或浅海潮间带海底立柱上(见潮间带的发电模式图)。
6 U% `1 s$ m0 @6 [) }, C& q2.1   该结构的投入估算:每台8万元以内。(仅供参考!)
3 w7 p8 i1 j6 w其中包括:综合费用按材料费1:1的比例计算;
# Z9 f6 _4 J# b2 A! s陆上输变电线路和附属设备等均摊每台1万元;: s" e7 {+ v4 j1 b1 R0 j0 r
中央控制室的6KW容量直流线和信号线复合海缆60M,暂定:0.6万元。
0 R6 U2 ~% R1 [. A5 |) ~% d* t: V2.2   产出估算:100台规模每度电成本约为:0.38元/度。(仅供参考!)                                                                                                                                    
! T0 f5 m; F# ]) x/ G固 定 式 结 构 图
4 d1 q1 X, E# t
8 O* t; ~% r! ], C0 l
1、固定导流罩的支撑板。    2、叶轮机导流罩。     3、被固定的下导流罩,内有发电机。   4、导流罩内部双层密封的发电机总成。    5、正向进入介质流。   6、反向进入介质流。   7、角度可调的叶轮机导叶。  ! o( R" Z1 I) @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是一个导“流罩直径0.5-1米、高约4-6米、导叶外径4-6米的固定式海浪发电机”,垂直或水平位置固定在最低低潮位水面下0.2米左右。如果潮水“紊流”大,在外面就加一个“导流总管”。由于是固定方式,所以就不需要“浮力了”,那就不需要导流总管、上下浮体、锚定系统等。另外外形体积都大大缩小了,使结构异常简单,成本低廉。2 _% q& E1 ?$ R( }$ @8 `7 ]
这种结构,上下的海水仍然可以驱使叶轮机转动,同轴带动下面固定导流罩内的发电机做功。这种结构极似风力发电机。
, v# ~; y' ]7 k! j% Z7 s其中:1、3、4、不转动;2、和7、转动。
/ x6 i+ k. w! B, ]- e/ Z四、 导叶【自调】及发电的原理:
  \4 W: B- @/ I  n+ W1、  导叶【自调】的原理图:导叶的【自调】是本技术的关键,通过下两图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了。

) q- Z) V' b& [5 n1.1  导叶的偏转:从下两图中可以看出代表导叶的两边极不对称,所以当海浪波向上或向下运动的时候,导叶就会被推动,会以导叶轴为圆心向上或向下则偏转一个角度。+ i+ P; y9 P. c3 H1 z
首先说明:这个【自调】术语的实质是指——导叶是被上下波动的海水推动,可以以导叶轴为中心,反复转动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大小是预先设定的。) q5 B0 ?5 p# E

4 J. M7 C  g1 m2 e
1.2
4 Y+ X8 C' _2 G
是导叶向上【自调】形成夹角Φ1的工作
原理图:

1.3
! G8 I- t' {& Q6 [4 ]/ l, ]
下图是导叶形成夹角Φ2的工作原理图:

Φ2
9 R# P$ N* z# n! G6 U* X! y
夹角形成的原理图

1.4
0 n- ?' l. z( e' O
结论:从两图中可以得出“不管海浪的海水向下还是向上运动叶轮机的导叶都会产生相同的运动方向”。那么,叶轮机的转动就可以带动同轴的发电机发电了。

2* @# a% k& l. e
发电:
形象化描述。

就是一个巨大的水轮发电机(形状好像电风扇)置于海面下,不过这个水轮机的导叶可以【自调】,水轮机中心内部有一个小小的发电机。此时,不管海浪是向上还是向下的动能都可以被巨大水轮的【自调】导叶双向吸收,并按一个方向始终推动水轮机转动,周而复始发电机就可以24小时发电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6 11:50 编辑
& m4 N3 g* L* i/ L7 ~  W5 S# V) W: a8 i  [
五、 本技术——海洋波能发电具有以下特点:大家可以以任何形式“PK”。
1 D3 D, J; J& i1、  同比优势:本技术结构非常简捷、故障点少、成本低、易施工、安装维修简单。9 A% B0 Z! E* S7 Z- H; K, r
2、  可自动化管理:本技术各标准单元的所有传感器信号、运转信号可集中自动化切换处理,甚至“傻瓜化”管理。6 f2 @, d' T( q0 G; m. b
3、  标准化生产:本技术可作为标准“发电单元”工厂化大规模生产。; s1 X8 K$ [. e; `0 s8 x8 P6 N! l
4、  集约化建站:本技术模块化组装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边建设,边发电。  n2 }( e+ A; H* k" ]4 l! U& f
5、  可以联产发电:本技术可与海风电、海流电、海光电等海发电技术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联产,发展前景无限。
% m' T9 q$ m2 o. |. n0 k* K6、  独立单元:本技术每台发电单元发出的电流独立输出,互不干扰。
. l  g0 v6 _5 q( O- n1 p7、  同比本技术拆装容易:恩技术由于单元化、小型化,插接式的安装和拆卸简捷方便,使安装、维修、保养简单化,可以随意海上拖放和收回,这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极大优势。* y% }2 k) E5 h& H1 G8 K; w- U! B
8、  安全运转:本技术发电系统置于两层“钢壳内”,并受到多个传感器保护和报警。确保温度、湿度及电力参数的正常运转,安全可靠。
2 l4 Q$ D% E! ~0 M9、  密封性极佳:本技术发电系统一个叶轮机只有一个接触海水的轴封端——进入发电机的主轴动密封,在接触海水端还设有防泥沙保护和轴承密封保护,确保运转正常;确保10年内安全使用。
4 [6 I% K* I; t! c* Q, Q10、  同比火电,运转费用极低:一次投资10年受益,无运转成本,只有维修费用。: i3 U% P+ H6 \# X, C7 ]
11、  同比海洋风力发电投资:具有一次性投资少,没有昂贵的立柱和海底基础建设投资,也不需要100米海上高空作业专用的海上作业船投资。虽然其他较相似,但是本技术拆、装、维修和起重、运输异常简单,费用低廉。$ v- J5 W6 W- F' h/ E& z9 Y- p' P: A
12、 同比海洋风力发电技术:由于本技术不是高空作业,维修简单。所以本技术设备要求的制造精度和可靠性要求同比较低,都是通用技术,就是一个“傻瓜级”的产品。如果建立严格的维护保养和报废制度,那么完全适用于安全运转需要。0 n$ W, r' b/ s% n' B' v2 \
13、 同比“太阳能”发电技术:+ }+ P  d' `/ s
13.1  本技术同比一次投资相对较低。
7 W, }$ o* |- J. t13.2  本技术同比在海水中应用,功率密度大,且365天发电——海浪不休,发电不止,且是不受天气限制的全天候技术,还不占用土地。
. c) j( w* t- W. A( W' o3 |14、 同比其他发电技术:如,利用海浪波能压缩空气、压缩水来发电的技术,在结构上比较、故障点的比较、基建规模等等进行比较独有一定的优势。
; }, J* z4 y9 ~因为本技术利用直连式发电,插接式安装技术,用N个标准单元“集成”建设海上电站。故建站周期极短,资金和规模灵活。在结构上同比简单。在系统接触海水的故障点同比就少多了。另外陆地上不需要建设发电厂房了。
0 N: y8 |+ b" J另外,采取单元式的由少到多、滚动集约式的“边发电边扩大”的发电规模,是无法比拟的。! P( O" ?. }* q! |  U$ o$ K
16、 和国外7大发电模式相比:列表如下。$ L9 z6 t# ?- @. f! s8 |' ?

  z4 G9 L$ J. ^- F1 P3 i% }        
! _+ V3 Z' D; @6 ?3 a  ^  S' o  m. L17、  和滚动式、摆式等等海浪能发电技术相比:列表如下。
6 h5 u. f3 [+ V6 W下面列表介绍几个国内海浪发电技术和本技术进行产能、性价比较。(仅供参考)" p) t: i8 l- G. p
- D  k" ~; B* @" t: D. y) [
六、 思考:今提出出来一个海浪发电技术后的思考!对于建立独立的直流电网体系的设想1 g* U; a9 o4 A
1、  假设:如果本技术的确可以和“火电”一比高低,被市场接受,其发展将是“迅猛”的——因为它太简单了,就是一个“随处可放”的“独立单元”。
- Z  y, |! g3 d' B优势不像“火电”、“风电”等其它发电技术一定要上规模,经济效益才大,本技术是则以小取胜。$ a+ g+ w! g) N+ M
2、  那么就又提出一个“课题”:就是要想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整合资源集约化管理。
' f# H2 j$ ]" a" p9 b! E因为,目前投资较大的一个原因是:每个独立单元或发电站都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风浪不停,发电不止”的海浪发电,在用电低谷的夜间,多余的电力怎么处理?
, X6 l8 X) H( S6 S; {4 b$ E) N2.1   一种方法:就是用蓄电池“调峰”备用,用海水淡化、制冰、点解水制“氢和氧”等技术消化多余的电量,这一些“附属设施”,都占用“投资”,这样就消弱了其经济性。
& A5 n: a" y: Z" |也就是一个海下电站就要备用一套,那么如果想甩掉它,那不但就减掉配套的这一些设备,还减掉应用上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减掉了一大笔投资。
( `4 n! ?1 T0 B; H2.2   那么这个课题如何解决呢?那就是成立沿海岸线的“直流供电系统”——为“沿海水下发电长城”配套的“直流配套输变电系统”。
- G$ S/ o4 U- g$ t, P# P2.2.1  当形成沿海海浪发电到一定规模时,就应该建立平行于“国电网”的供输点系统,多余的电可以买入,需要的用户可以卖出,自成体系,彻底去掉配套的“包袱”。同时还对各个用户起到“稳压”的作用。
; Y- V+ U5 P% Y6 {( S) Z  x) O2.2.2  其结果不但又大幅降低了自身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本技术的经济竞争性。6 e5 U0 b7 e2 J9 w
我预言这次本技术【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的海浪波能发电技术在擂台比拼过程中一定能够胜出,大家拭目以待吧!% [2 U$ T+ C# Y
写的仓促,准备随时纠正,谢谢大家!: {) M( o. Q) E+ v! Q
" h- S; O* w+ A4 n  P  p3 N
共同开发海洋的时候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0-7-6 1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个好方向,未细看,先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势挑战:8 t9 W! s5 F; q$ `! R7 t" v
1、  同比优势:本技术结构非常简捷、故障点少、成本低、易施工、安装维修简单。+ h  p4 V4 b5 Q
2、  可自动化管理:本技术各标准单元的所有传感器信号、运转信号可集中自动化切换处理,甚至“傻瓜化”管理。: G' J* e4 G9 x* g
3、  标准化生产:本技术可作为标准“发电单元”工厂化大规模生产。! V2 g/ v7 Y5 L' k5 l! n8 N; c, C
4、  集约化建站:本技术模块化组装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边建设,边发电。
' G4 y9 u, T- Y: r4 [* l' M5、  可以联产发电:本技术可与海风电、海流电、海光电等海发电技术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联产,发展前景无限。
4 E3 Q* }' f' h9 O6、  独立单元:本技术每台发电单元发出的电流独立输出,互不干扰。
( p( L6 D/ P- p0 W1 G7 \5 H' K7 e7、  同比本技术拆装容易:恩技术由于单元化、小型化,插接式的安装和拆卸简捷方便,使安装、维修、保养简单化,可以随意海上拖放和收回,这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极大优势。& V  l; b6 J8 a
8、  安全运转:本技术发电系统置于两层“钢壳内”,并受到多个传感器保护和报警。确保温度、湿度及电力参数的正常运转,安全可靠。
5 C) U$ f" c- [! m9、  密封性极佳:本技术发电系统一个叶轮机只有一个接触海水的轴封端——进入发电机的主轴动密封,在接触海水端还设有防泥沙保护和轴承密封保护,确保运转正常;确保10年内安全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势之一:可与火电媲美。9 p3 U/ n7 L; }+ o
1、  固定直连式结构异常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效率高。/ C  ~; O6 Y6 M$ f1 c: i
单台成本4-8万元(包括支柱、输配电系统,分摊的附属设备、中央控制室和安装等;每度电成本【最多】约为:0.38元/。
/ ]3 \& m$ c# Y5 ]2 C& Z8 i" U/ t“导流罩直径0.5-1米、高约4-6米、导叶外径4-6米的固定式海浪发电机”,垂直或水平位置固定在最低低潮位水面下0.2米左右。& n, J$ v( t: S- v6 J4 w- r  d
(图见2楼——固定式)
) [6 C0 \; C  I2、  本技术是则以小取胜:
( O6 s/ `5 `" M2 c' n7 b3 R1 m/ G本技术的优势是,一台、几台、若干台建大型发电站都可以发电。那么在沿海、在一切可以发电的海区都利用起来,其规模和效益不可想象,是其他海浪发电技术无可比拟的。; P* g$ r9 g+ |! O! M
如果成立统一的沿海岸线的“直流配套输变电供电系统”,节省了配套的“蓄电池和淡化水”等附属设备,那成本又减低1/3。- W( @8 H% W5 c( `' {
这不但又大幅降低了自身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本技术的经济竞争性。3 @4 d4 n1 ~! F9 b* O( t
大家和那么多海浪发电对比一下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26 20:33 编辑   j% ^( t. x! K4 [. L
2 ^! i% y* T8 F# M

和一个网友的对话,很有意思。

哦,欢迎欢迎

您说的事,申请了发明吗?
( v- J$ {/ e: |( h/ O

正在申请,还没有批下来,专利号也有了。

既是好东西,何不保密一段时间?
: T, f. U; V; l9 T4 E

老了,快入土了,不怕,为了快点推出啊!有人说,侵权,等“做大”了,就打官司呗!

发明,还是实用新型?
! j8 O4 g: E) B8 O1 y2 X4 F- Q1 i

实用新型,有几个。还在准备申请几个——计划中。

自己实施过吗?或者实验?
4 E  h9 I' \* g8 Q

模型在空气中已验证“自调”的原理,帖子里和博客里都有,就是一个反复晃动的模型,向一个方向就转了。

有照片吗?可以发来共同研究吗?

模型照片?手机拍的小照片。模型40公分直径,很小。就是这个,正反风都可以向一个方向转——说明成功!

那,您想固定安装在海底呢?还是漂浮在海面?有图纸吗?
0 D1 |3 E- Y) x% S$ M2 J- K

全海区都可以安装,从江河入海口的潮汐能、海岸边的海浪能,深海的涌浪能、混合浪能、潮流能等都可以应用。

您想固定安装在海底呢?还是漂浮在海面?***以为,恰恰说明你还没有考虑成熟。
8 S) e9 O2 q0 i! u# l, P* k9 |$ a) z

请指教!

理论上虽成立,但必须考虑如何固定,如果漂浮在海面,电缆如何敷设?也飘在海面吗?风浪一吹,电线就断了,如何解决?' e- r% S0 D; O1 ?* f1 D

水面下潜式安装,漂浮式用锚定,固定式由钢管固定在“载体”或立柱上,用海缆传送电力。
( s- r3 r" Q3 b/ _9 P% J, A8 ^* o

那多少功率为一个发电单元?

最少3KW ,大了也可,不提倡,但那是下一代的问题,技术已经成熟了。

3kw,每个重量多少?立着装还是横着装?5 f8 g1 m; A# R+ W: Z* r/ N0 |4 r& V

轻,没算,要靠浮力做功,所以大,但轻。固定式就小多了。立着装还是横着装都可以,海岸边的近似横着安装,其它近似垂直装。

你那不是具体的图纸,只是一种示意图

对,就是示意图,不是不考虑,样机还没做,海里还没试,计算它干什么?

都是示意图,看不出有啥实际的东西
- H* U. d' |$ J4 |( B. E

你最好看我的博客,里面都有。http://blog.tech110.net/?14490/

3kw,是连续运转吗?9 i; {! \- {* |- p$ H

估计只要大于1.5的海浪,就可以,但还等试验证明。

就算是连续运转,那要多少水来带动?我说的是每分钟多少水,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差。

此问题低级了,想停还停不了呢?海浪不停,发电不止。

我提得问题你都无法答复,还讲啥“发电不止”。1.5的海浪,也不是随时都有的。

不要算,海水密度是风力的几百倍,6-3/2=1.5直径的叶片能量密度很大。

密度不代表能量 ,流动的水才有能量

那就要选海区了。我国年平均1.5海区很多 ,海浪波能就是反复不停流动的水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26 20:40 编辑 , o# D  z- M0 C
/ P$ D* R' |9 ^1 ~

静止的水,再深也发不了电。1 o' ?: a+ S  X9 O7 k( q# f7 e( _

你说的太对了。可海浪运动是按近似正弦曲线变化,非常的有规律。波能可不是静止的了。

波能太分散,无法集中,而且不稳定 ,无法利用。

真正的海浪(涌浪)没有横向的流动,只有“位移”能量集中。海边的海浪就更有规律了,不管风向如何,海浪一直勇往直前,就是向岸边“滚”。

正弦曲线变化?真正的正弦变化,是有正负的,正负一抵消,就没有了: l: ]* S" Q% r% o; A. N* R/ y5 J

海浪是一个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变的过程,波谷和波峰处的动能或势能为“0”,相互转变,日夜不息。

你觉得会成功?
* E0 ?8 S6 i, b7 ?* \/ Y4 u

我觉得除了在海中试验,目前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只能说理论上成功。

我一点也看不出成功的苗头) P, z& @8 y, p" R

所谓的“打擂”也就是这个意思,叫大家品头论足。在没“劳民伤财”时就“灭”了,也是好事啊!5 l5 v2 F3 a2 X3 [) c* d

【你说,我一点也看不出成功的苗头】——这是我第一个得到的“否定”提问。不保守的话,我想请您提出几个具体“不成功”的意见来。
  s% j8 ~6 ?, k+ |, m! g" }! q" ^

你物理学得怎样?
" c- a, L% ]' k: S

你能否把“物理上的问题”提出来呢?咱们商讨一下,不管谁对错——对谁都有好处啊!都是提高。

你成功过吗?
; _6 d" l( e$ V: O

没有试验过。老了动不了了。

我昨天已讲了N次了,机器必须固定在某个地方。: \  z2 I( z' ?1 ]

对啊!本技术就是可以固定啊!如固定在:

1 用钢架固定在钻井平台周围。

2 用钢架固定在深海养殖周围。

3 用立柱固定在10-20深沿海平坦的海底。

4 用立柱固定在江河湖海入海口的底部。

5 用立柱固定在潮流大的一些浅海海底。

6 深海就要依靠“锚"固定在海底了。

那你先说方案345

310-20米深的沿海平坦的海底。4 江河入海口的底部。5 潮流大的一些浅海。】——这一些使用立柱固定。在海底用立柱就太简单了,几米的立柱不要几个钱。已经给你图了。

打多大多高的桩?多重,钢的,还是水泥的?打多少条?用什么机械?

1 钻井平台。2 深海养殖。】——

用钢管结构固定,就更容易了,找一找有图。立柱可以用“钻井灌浆”或用船式“打桩机”即可。

都要经过计算的。2 y& b( E& K& J  o: \2 T% M8 `

都要经过计算——八字还没有一撇呢?现在是可行不可行的阶段啊!试验了,数据就有了参照,那才要计算。

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你不是干工程的吧?不知你啥职业,只是空想

模型在空气中转的很轻松啊!反复的晃动就向一个方向转了(还有两个不灵活呢)——这就证明了本技术的【自调】的原理是正确的,其它都是通用技术。
5 y9 G& |7 i+ }$ [8 V2 r

可是和其他的网友比,你提问的深度不够。但还是谢谢你的直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0: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26 20:47 编辑 5 O& k3 z9 N% J' n: B" k. j
1 C0 j2 e; |! M: c. E$ K

你的模型,受到风就会转,是吗?很想看看你的模型6 P3 y  Z- p+ O/ _' F' N% s6 e2 G; W

是的——就是风车嘛——只是用手握着,左反复的运动,第二下就连续转了。当时还有两个导叶因为失误【自调】不灵活。结果还是轻松的转呢——现在修好了,一晃动就轻松的转了。
) G" @/ C, B( X$ ]6 K. x, n

遇到风就转,是吗?没有风也转?8 ^. v0 w( E/ l

反复晃动,向一个方向转。——有人“臭”我,——不就是一个风车吗?——我说“对”。只是可利用“反复”变换风向的风,可以按一个方向转——这就是才【自调】。

没有风转不转?
2 t# x) U) s0 u/ k7 s9 j1 B( t- U

没有风理论是不转,但有惯性,在风向正反“交换”的过程中,虽没有风还是连续转了,因为波能的特性就是上和下“死点”动能为0

你说的发明,又说很简单,又说有很大用处,好像有点矛盾
7 i0 L8 s" U  O6 g4 L) V! b; p

怎么矛盾?难道发明就不能【很简单】不能有【很大用处】嘛?

你先说怎么个简单法
2 ?4 g7 ^2 A/ ~

例如:

固定式——就是一个直径1,高约1.5的导流罩,上面固定6-122*0.4的可【自调】的叶片,可以转动。主轴安装在一个和上面一样的导流罩内,和内置的发电机直连,总成安装在立柱上,即可吸收来回的海浪发电。

直连式效率95%以上啊!但是吸收海浪能量的“吸收效率”不易高于50%,否则可能会消弱下一个海浪的能量。$ A: B3 W" ?4 g9 m- T+ Y, c

你说的是够具体,但恐怕没有经过计算吧?是固定在海底吗?3 O5 ~2 Q! A9 y7 S1 g

固定在水深8以上的海底或大型海上漂浮物,如,钻井平台,海上风电立柱等。

计算的问题在没取得实验数据前,目前没必要。

【我国的黄海、东海年平均浪高1.5以上,南海的平均波高一米,年平均波周期为六秒,据此可以估算出,我国沿海的海浪能约为每米2040千瓦,总能量达1.7亿千瓦。

浙江沿海每米对应海浪能量是三千瓦左右(全年平均)。】

还要计算吗?哈哈!

怎么能“或”呢?水下有水下的设计,平台上有平台上的设计,两者不可能通用的& J2 s! r8 z6 ^- E6 A" D4 T

两种设计不同,一个是“钢结构”,一个是立柱。前者制造和安装较简单,便宜。

哦,你认为海底下的浪高和海平面的浪高一样,是吗?" H/ F. X5 W0 t7 O; ^

有资料介绍是比较近似的。; d) h0 \6 x/ S$ B0 k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我认为海浪的“震荡”是整体的,否则就不会几天几个月的“震荡”下去——我指涌浪。不考虑海流和风的作用。

我觉得大家(可能打击面大了)对海浪的认识普遍有误区,所以那么多的发明都走了“弯路”。呵呵!

还有,平台上到海面的距离是变动的,那你的立柱或者钢结构长度也可以随时变吗?

你就是没有看(或没看懂)我的那么多的讲解,到处都讲了【安装在低潮位以下0.2米的水面下】,就是高潮位的2-3以下的地方,所以才是【全海侯性】的,不拍风暴,风越大发电就越多。哎!

一年四季的高潮位、低潮位,我记得是变动的。

对啊!

但机器的高度不可能随时依据海浪的潮位来变动。

所以才有高低潮之分,每天、每月、都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 d$ Z7 l5 s0 k% {( E4 |; z3 C% a

机器的高度能全海候吗?

高度和【海侯】无关。全海侯——是指各种“海洋气候”,结冰了当然就没浪了。' x+ m7 D: s2 k* d% Y

你机器安装高度如何保证一定在:“低潮位一下0.2的水下,就是高潮位的2/3米”的地方?

各地的海洋资料都有。

都有,但它是变动的。
1 k5 z7 ~$ ]- L$ T  g9 c

一年四季变动,老百姓都知道,有最低的潮位的。即使失误高一点没关系,就是在波谷的时候(势能为0)露出一些叶片,也无大碍。我建议的是理想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7 05:31 , Processed in 0.13086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