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51|回复: 3

关于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9 16: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按照装备功能和重要性,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作“母机”,主要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等;
  
  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医疗卫生、环保等)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成套设备,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民用飞机、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车、汽车、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构、大型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先进大型的军事装备,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装备,先进的印刷设备等等。
  
  (二)特点
  
  装备制造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
  
  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
  
  (2)装备制造业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
  
  装备制造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制造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制造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制造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增加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省能源和省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3)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4) 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二、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动向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是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并向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一)集群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方(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集中的企业、有关机构(大学、商会等)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英国共有154个集群,分布在18个地区,覆盖很宽广的部门和技术范围。英国北部的集群倾向于汽车、金属加工等制造业。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
  
  (二)信息化
  
  当前,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迈进,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将实现产业的信息化、软件化、高附加值化。从技术发展特征看,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化;从产品发展看,表现为产品的高技术化,即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从系统管理角度看,表现为集成化(包括系统集成、软件集成、技术集成和接口集成)和网络化。
  
  网络技术正在加速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并正在改变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电子商务和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并在贸易领域引起了巨大变化,加速了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就产品制造而言,制造网络化在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就产业而言,网络正在改造着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网络化的制造、销售、采购、售后服务以及承揽订货等方式,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出现了一批运营网络市场的专业企业,从事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市场运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继续推进,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如电子数据交换 (EDI)、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和电子资金转账(ETF) 等,以及商品标准趋同和贸易合同标准化均为贸易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打破因信息和渠道垄断造成的壁垒。
  
  三、世界装备制造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
  
  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减速,跨国制造业公司利润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拥有巨大市场、丰富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制造业公司投资的首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
  
  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
  
  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2002年,丰田、日产分别与一汽、二汽签署了全面的合资合作协议,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
  
  据统计,2002年,我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3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成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2年,在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以及冶金工业等7个行业,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5%,拉动增长7.4个百分点。而以上7大类行业正是跨国制造业公司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行业,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4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几十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研发制造出了激光照排、数字程控交换机、卫星及运载工具、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装备。但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低。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德国的48.5%;(2)产业结构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装备制造业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3)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我国所需要的大量先进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据统计,近几年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4) 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我国现有3万多家装备制造企业,但还没有一家能跻身世界500强。
  
  为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我国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明确阐述了发展方针和重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划时代纲领,明确了今后20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各项政策,并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现状,提出如下目标:力争用15~20年时间,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具备“以我为主、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能力与水平,实现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本地化、产业化、市场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15~20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战略:“面上提升,点上跨越;扩大开放,接纳转移;自创为主,引创结合;发展基础,加强成套;装备中国,走向世界”。
  
  “十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城镇化建设,建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高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城市地铁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我国基础建设速度将大大加速。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843.81亿元,其中枢纽工程完成投资382.29亿元、移民工程支付投资355.35亿元;西气东输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1400亿元人民币,其中管道工程总投资约为400亿元;西电东送工程在“十五”期间计划开工的电站总规模有5800万千瓦,目前开工的工程已有1800万千瓦左右;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12月27日开工,在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首先启动东线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青藏铁路工程总投资262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达到国家批复概算的24.5%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用于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体育设施的总投资将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64%用于城市基本建设;城市交通投资在“十五”期间将有2000亿元用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将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开发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装备;依托西气东输工程,开发天然气管道输送装备;依托西电东送工程,开发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及洁净煤发电设备和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装备;依托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开发高原列车和高速客运列车装备;依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拟建项目,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设备。此外,结合石油、天然气“十五”计划及今后改扩建项目,开发陆、海油气勘探、钻采工程技术装备;结合国内企业的乙烯改扩建及合资新建项目,开发大型炼油厂(100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备(45万~90万吨/年)及下游合成产品所需的重大装备;结合钢铁冶金企业改扩建项目,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大型冷连轧装备、高质量的冶炼技术与装备;结合国际航运和内河航运发展与更新的需求,开发高技术、高物价值的大型船舶和长江三峡江海直达新型船舶;结合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开发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结合能源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在建工程,开发煤炭综合利用技术装备,100万千瓦级核电站成套设备与新型能源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煤炭气化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煤炭液化技术与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与装备、100万千瓦级核电站成套设备、燃气与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成套设备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及其他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将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
  
  
   
  21世纪的工业化与18-19世纪的工业化内涵已有很大不同。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赋予各工业部门以全新的内容。信息技术已经或正在把几乎所有的传统工业从机械化提升到自动化。设计、制造和运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积累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化运动,有人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或“第三次产业革命”,反映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工业和社会各部门的革命性影响。
  发达国家的知识界试图素描“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特征,设想未来“信息社会”可能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情况。这些论述鲜明地指出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人们理解这场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正像《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些论述常常是不自洽的和时序不清的,有些是超越现实的遐想和谑语。一切认真的科学研究,都不应该把这些论述解释为人类可以脱离或超越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和消费这个经典的社会需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国家的人们,现在似不必为“后工业”或“后现代”的遐想而过分激动,这至少还不是当前的急需,由未来学家们作为科学命题去研究借鉴足矣。过于迷恋,以遐想谑言为凭去指导工作,有学步、效颦之虞而贻笑大方,甚至误导社会,造成损失。
  可靠的现代化
  从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出发,中国举起双手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契机。融入世界经济,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以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新的生产方式,提高进出口贸易额,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封闭得太久的社会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充分扬其利,小心避其害,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并不可怕。然而,如果以为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能平等地融入世界经济,能得到别人所有的一切,你的也是我的,则全然是幻想。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等。在这个新的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发达国家和各跨国公司,他们要求扩大产品、资金和服务市场。但是,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看,较大的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每年基本上是平衡的,进出口差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只有一些小国或地区的外贸顺差才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近20年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些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95%以上都由自己消费了。所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消费水平。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48个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26万美元。其中,瑞士4万,挪威3.4万,日本3.2万,新加坡3万,美国2.9万,德国2.6万,瑞典2.56万,法国和荷兰2.5万,英国2.1万。欧盟中几个欠发达国家,西班牙1.4万,希腊1.17万,葡萄牙1.07万。中国2001年上升到890美元,约为1998年日本的1/36,美国的1/32,德国的1/30,法国的1/28,英国的1/24,希腊的1/13,葡萄牙的1/12。中国仍然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通常把经济构成划分为第一(农业)、第二(工业)和第三(服务业)产业。前两项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按照约定,包括农业服务、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和零售、餐饮业、房地产、科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传媒、娱乐和金融等。第三产业每年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是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运输和消费。金融流通中大部分是与物流相伴孪生的资金流。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发达,她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直接间接与物质生产和消费密切相连。越是不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越高。尚处于贫困中的国家几乎全部经济活动集中在为社会提供衣、食、住、行、药品等生产和消费部门。
  近300多年的世界历史告诫我们,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又占有中心地位。
  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等一切部门需要的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都要靠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自动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等以信息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工作母机,也要靠制造业的工程师们去设计、制造、供应和运行。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业光荣和艰巨的任务。
  2001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已于2002年7月向社会公布,摘要发表。该《报告》以令人信服的国情数据,与世界各国比较分析,阐明了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决策提出了建议,受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报告》的结论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启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数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为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装备仍依赖进口。现在的状态不能满足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要求。《报告》建议今后10年到20年内中国应下定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强大的制造业。
  《报告》指出,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制造业去不断地、持续地武装、改造和提升各产业部门的装备和生产运行水平,实现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即使是局部地、在个别领域里达到了现代最好水平,对整个国家和全社会那还是空心的,不可靠的、没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有些人口少的国家,有可能依靠独特的资源、产品或服务业的优势参与国际交换,换来外国的先进装备和服务设施,实现社会活动的现代化。个别成功的小经济体的精神可师,经验可鉴,其道难循。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现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秩序中,没有自己的强大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可靠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安全的现代化
  人类还太年轻,资历毕竟太短。地球年龄46亿年,生命诞生于30亿年前,人猿分手约200万年,产业革命至今不到300年。信息产业的出现好像是今天早上的事。人类不能摆脱求生存、求发展、求安全这些基本需求。生物学家们屡屡观察到现代人类中出现与远祖相似性状的返祖遗传现象。社会性动物群体内外发生争夺领地、领导权和生活资源的残酷斗争到处可见。人类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世界远古史中充满了争夺和战争。近500年来,情况未变多少。15世纪以后,开始了长达400年的殖民主义战争。英、法、荷、西、葡等国为争夺财富,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发动了侵占亚洲、拉美的殖民战争。哥伦布1492年去过南美后,西班牙在中南美建立了庞大殖民地,残酷镇压和奴役土著民族,使土著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不得不贩卖黑奴以补土著人口的不足。18世纪中叶奴隶贸易极盛时期,英国仅1763年一年间就派了150艘船去非洲运走4万名黑奴。17世纪初荷兰攻亚洲,占领印尼、台湾(1624-1662)。法国在北美设殖民地(1603)。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1588)进入北美东海岸。1689-1763年英法之间为争夺殖民地打了4次仗,英大胜后占领了加拿大和美东海岸全部领土。经过150年的侵略战争,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19世纪英国占领了印度、澳洲,征服灭绝了大部分土著民族,又去南美与西班牙争夺。美国于1847年攻占墨西哥首都,迫割墨二分之一国土,强占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州共235万平方公里。到19世纪末,英、法、德、意、荷、比把非洲瓜分完毕。俄国趁机向远东进军,占领中国300万平方公里领土。1904年日本击败俄舰队于旅顺口,又进军沈阳,夺得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英入侵中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天津、陷北京,慈禧、光绪逃往西安。1931-1932年日本占领东北全部,1937年全面发起侵华战争。
  19世纪前75年殖民主义者平均每年扩张21万平方公里,而1875-1912年每年新占75万平方公里。殖民国家与殖民地达到地球陆地表面的85%。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残酷战争,参战人员6500万,战死850万,伤2100万。巨大的牺牲和血的教训促使政治家们采取措施,“推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避免类似战争的再发。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有6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盟约”,结果被美国国会推翻。很多国家于1928年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Kellog-Briana Pact)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总议定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善良的人们都以为从此以后世界大战不会再发生。然而他们都错了。3年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9年后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3年希特勒上台,联合意大利、日本于1939年挑起二次大战,把全世界再次投入战火,1945年以彻底失败告终。二战参战7200万人,战死1680万,伤2670万。据统计,19世纪从1816-1899年共发生171次战争。20世纪(1900-1995)发生过218次,直接死亡1.1亿人。二战后,人们痛定思痛,1945年制定《联合国宪章》,建立了联合国,山盟海誓要“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各国主权平等”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用威胁和武力”。刚过50年,就又有人要抛弃《宪章》,甩掉联合国。
  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所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工业发达国家,总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用于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实力。英国产业革命以后,集中工业力量,建设成强大海军,横行全球。彼得大帝(1672-1725)18世纪初追学西欧的科学技术也首先用于武器制造。冷战期间以“相互确保摧毁”的军备竞赛著称。美国发展航天技术,公开要求建立天军,以控制全球乃至太空。
  英国数学家和文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学时就提示过:中国和各列强的基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一致的情况是偶然的。中国应该自己团结奋斗,不能依靠别人。国际问题要靠得力的外交解决,以不惹疯列强为宜。
  我们还要记住希腊人融入寓言中的智慧:与强人打交道要分外小心。他可以随意伤害你,还说不是故意的。
  要求几百年前才开始理性思维并开始了解世界的人们在短期内都能懂得并接受“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前468-前376)这种美德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的观察值得注意:“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
  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稼轩)。世事诡谲,天灾祸福,不测风云,总会发生。中国的睦邻善远政策是真诚的。但很多政治家们都担心,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均资源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还要增加,利益冲突仍然会继续,恐怖主义和返古的野性分子还会出现,局部战争还要发生。
  展望21世纪,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完成工业化,建成一个民主富强、人民幸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巩固的,可信可靠的国防力量,才能预防和抵御可能出现的返古野性和愚昧,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建成可靠国防的根本保证是建立自己强大的、先进的制造业。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代武器装备和战争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继续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提高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以保证中国能建造各种飞机、舰船、航母、导弹、雷达、微电子、通讯等各种民用和军用装备,建立和保持可靠的国防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毛泽东《读史》词的下阙末句是:“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扼腕浓情,喻世重托,今犹昔。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少一些浪漫,多一点实际;睦邻善远,不图对抗;赢得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可靠的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工具箱  
 
    
  中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是许多乐观人士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乐观估计。在这种估计之外,也有一种声音,说中国现在只是“世界车间”。言外之意,中国目前制造业的主力集中在搞来料加工,独立生产高精尖产品的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还不高。
  中国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车间”,名号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肯定有自己的软肋。不找到这个软肋并加以解决,中国的制造业就无法自立于世界。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的今天,这显得尤其紧迫。
  只是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由于制造业水平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中国现在还只是一个“加工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徐匡迪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直升飞机制造公司,它的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其中飞机尾翼是中国制造的,但最核心的部分如发动机、主螺旋桨和尾部发动机都是这家公司自己制造的。这家公司为什么选择中国制造尾翼?主要是中国的制造成本低,一个工人一小时的制造成本是2美元,而在美国高达30美元。飞机的研发与总装都不在中国,中国只是造了一个尾翼。
  徐匡迪说,中国的差距是阶段性的。“所谓阶段性差距,就像我们是小学生,人家是中学生一样。”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以低端制造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仅为26.23%。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的出口物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的能耗却高出发达国家水平的20%~30%。
  装备制造业中国制造的短腿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之母,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只占制造业总产值的26.46%,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2001年我国却进口了价值1100亿美元的装备,占中国进口总值的48%。我国95%的集成电路、70%的轿车部件都依赖进口。去年,全球工业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进口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是割裂的,鼓风机厂只造鼓风机,发电机厂只造发电机,我们忽略了成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系统的可靠性。即便一个零件的可靠性是99.99%,由1万个这样的零件制造出来的设备,可靠性恐怕仅有60%~70%。徐匡迪说,中国要培养像ABB、西门子这样的工程公司。
  在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同时,中国制造业消化能力却不是很强。我国每年制造200万辆小轿车,但是没有一辆是中国设计的,整车设计能力尤其落后。我们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系统软件等方面的消化能力也不强。
  此外,在大型飞机、大型医疗设备、光纤设备等领域,中国基本没有制造能力,主要靠全盘进口。中国民航现在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全部是从外国进口的。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还需要大约1700架大型飞机,一架飞机售价大约7000万美元,这就需要花1000多亿美元。
  中国急需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但是这方面恰恰投入不足。制造业基础研究需要产学研结合,研发周期长,没有轰动效应,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心态浮躁,热衷于“报喜型”项目研究,忽略了基础研究。大部分企业奉行“拿来主义”,热衷于引进和驳样,不肯在基础研发上花钱。
  世界制造业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得知道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说:人家在“玩”什么?科学家们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说,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已呈现出四大趋势:绿色制造、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
  关于绿色制造,徐匡迪说,在日本人们已经提出“3R制造”的概念,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而美国则提出了再制造和无废弃物制造的概念。在以前,美国制造的“阿帕奇”军用直升机,使用几百个小时后就要到工厂里进行硬件检修,更换磨损零件;而现在,只要在前方对主要部件喷涂离子涂料就可以了,飞机不用更换任何设备。
  而在极端制造业方面,徐匡迪分析说,有了先进的极端制造技术,人们就可以制造非常大和非常小的工业产品。我国三峡工程使用的70万千瓦轮机重量达到430吨,但它就是完整的一件物品,由钢水一次浇铸而成。再比如,航天器使用的微型液体泵,有的只有蚊子的吸管那么小,人们也能造出来。
  对于制造业已经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徐匡迪说,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7E7飞机,其中超过50%的材料是复合材料。另外,飞机的部件之间广泛使用黏合技术而不是传统的焊接技术,使得飞机的重量大大减轻。
  信息技术促进和提升了制造业的水平。如波音公司的777客机完全使用数字化设备生产制造,这使得它的研发周期缩短了40%,返工减少50%!
  要成制造强国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世界先进水平就是中国制造努力的方向。首先,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其次,改变产品档次,争取以质取胜,把信息技术嫁接到机电产品中;第三,加快培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第四,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中国提升制造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应该有一些重大专项。例如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到2020年,我国新装机容量6亿千瓦,力争国内机组占90%。现在,国外大型发电设备公司都在北京跑“部”前进,为的就是争中国这块大市场,而国内企业还不具备与他们竞争的能力。
  再如,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设备和装备。一个年产800万吨到1000万吨钢铁的大型钢铁企业,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和流程,将会产生不少工业废料。而按照新的流程运行,却可以将14~28吨的废塑料作为添加原料,提高钢铁的质量,还可以吸收120万吨废钢。与此同时,钢厂还可以发出300万千瓦的电力,产出许多水泥。
  此外,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海洋工程装备和关键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等,这些也应该列入重点发展的重大专项。
  徐匡迪特别提到,中国要实行“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创新重点是技术集成和关键技术,既要防止拿来主义,也没有必要一切排外。“美国制造航天飞机,也有60%~70%的零件是从国外买来的,但核心技术是自己的。”徐匡迪说。
  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这个强国有一套严格的衡量标准:首先,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其次,制造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第三,重大装备基本都能在国内制造,成套比例大大提高;第四,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提高;第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占GDP的37.6%,比2002年的35.3%略为提高。产品结构中,轻纺产品比例将要下降,机电制造业要从2002年的35.48%达到40%。事实上,早在1990年,美国的机电制造业占制造业整体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42.35%。
  到那时,中国还要有一批强大的制造业集团,形成若干个类似硅谷的有特色、有国际知名度的制造业集中地。徐匡迪说,例如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电子产品制造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今后应争取成为这方面的世界级制造业集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22: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文章,我好像在其他地方看过。 1# 老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8 14: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说的不错,就不知什么时候能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6: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差距是越来越大,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2-28 06:28 , Processed in 0.05084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