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了一些非标设备,发现两轴数控在其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我所了解的这类设备的控制实现方法如下: 1、
: T; l/ O/ J" }6 k$ x利用现有的成熟数控系统. 例如华中车床数控系统。控制程序为通用G代码加辅助代码,优点在于控制程序有很大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要求编写控制程序,缺点是编写控制程序对于一般用户有较大难度,特别是轨迹控制的同时伴随其它开关量控制。 2、
" a% {% c- x3 Q4 g4 nPLC+触摸屏。 例如松下PLC/三菱PLC。优点是厂商可以根据工艺特点编制特殊程序,用户只需输入少数参数,即可完成不同规格产品的加工。 3、1 P% J- Q) ~' J0 g$ o* p
电脑+运动控制卡。和方案二类似,功能更加强大。 二轴数控的关键性能指标是插补速度,比较如下: 松下PLC / 三菱PLC 插补速度
k6 ^+ @6 P% i: J! T% _2 l7 i100K
$ v/ {+ G7 ^% y20K
/ e0 V. U D( ]$ Q(二轴直线插补,单位是脉冲/s) 车刀移动速度100mm/s
_0 G6 F F( X; r8 F1 C20mm/s
5 P% K; X# ]4 ]. _0 |# k/ \: _# X; k(电机5000p/r 、丝杠导程5mm、电机和丝杠直连) 分辨率
, D* X, Q) ]7 |. }% Z& D' [, ~0.001mm
& p. z& w% A+ [6 t: ]0.001mm 电机转速
6 r( [, ?# ^8 N4 W2 W6 X1200R/MIN 230R/MIN 上述三种方案几乎可以满足所以的数控场合,但是成本较高,能否有一种低成本的控制方案呢?谈到低成本必然联系到单片机,以51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板能否完成数控插补功能,性能如何? 因为我做的一台数控专用设备,是使用松下PLC+触摸屏实现的,出于兴趣,自发利用业余时间用51单片机尝试着做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以51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板能够胜任这台机器的控制。 经过分析判断之后花300买了一块51核心的控制卡,之所以买现成的控制卡是因为控制卡的硬件部分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东西了,无外呼输入输出电路,而且别人批量做的板卡成本低、质量好。 首先在业余时间花了一个星期解读了控制卡的电路原理图,然后花了一个星期熟悉了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的编写,之后花了一个多星期编写插补程序的编写,编写插补程序是一段比较困难的过程,思考验证。最后终于完成直线插补程序的实现,本程序具有直线插补、查表法实现加减速功能。 本控制板硬件及插补性能:单片机为STC89C52、晶振11.059M、插补速度8k 如果将单片机换成STC的1T单片机,插补速度能达到80K。如果将晶振频率提高,插补速度能进一步提高。 现将相关资料附上,以供有需之士查阅: 1、: X& b9 A3 K% u$ F' g+ g, N
控制板电路原理图 2、* F+ w c2 G. P+ u) q }
单片机程序(用KEIL C编写 本段程序仅实现第一象限直线插补并加减速功能) 3、" m# N! o- B; h
VB电脑程序(曾用于验证单片机插补计算的正确性,
2 \9 ]/ |' Y J7 y0 h. Y3 e7 \7 T7 e, G0 \# zX轴脉冲时发送1给电脑,Y轴脉冲时发送2给电脑,最后VB将插补轨迹绘制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