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L6 |2 v/ j; {* K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人情况:
5 n) y# z5 B$ e! W8 P( U( ]1 f木易春,江南人氏,姓杨,春天出生。职场老将(本人身心还较年轻),社区新兵,从中增长不少见识。
+ Y: u' V' f: r/ D5 @, z89年毕业,国企4年,民企2年,港企7年,意企5年,日韩合资企业2年,经历非标设备、玩具、电子、自动化设备行业。
( W; A) t1 o5 ~: a! ]5 |在珠三角亲历了“中国制造”的繁荣壮大,也感受到目前金融海啸带来的凛冽气息,对“中国制造”有一些管窥之见,结合本人的经历,在此写下几点感悟,供各位同行参考。文章分8个章节,有以下小题目:
i: B" w! _. f, Z0 U一、
0 B: B7 B' O3 ]/ S, j! B5 z$ p/ q8 |1 }1 J2 |& z
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0 Y# `; V: t) N U3 h$ O( I! u
2、四年存的钱不如一天多
: ~7 v1 S# S/ F; A+ c: i3、新知识只能从头学起( A/ Z6 f' T5 ^0 T: q
4、感受外企的活力0 @/ Q4 h& [9 n" r6 M, P! i
5、本领是个人最好的依靠
( d* |& F: q" j) C+ C/ K- K6、意国的人生活真潇洒+ r, I) u# j3 Y+ a5 j6 L/ Z8 \
7、设备国产化的困惑0 l, ^: ` k- k( _
8、感受高效的设计制造7 g. y: |1 k2 K+ i& h
请各位选择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各位同行各抒己见。. Z, w" h( F" N8 \
1、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
' r! {' Y* m- s9 Z5 a, a$ j89年 毕业,被分配到内地小城一小军工企业(当时包分配)。说是军工企业,其实那几年,除了出口了两套做子弹的专机去肯尼亚、乌干达外,基本是做民品,企业效益一般。同学分配普遍不理想。但最差的还不是我们这一届。90、91年因为经济太差,大学生无法分配,实行的是“哪里来到那里去”的分配原则,许多学弟、学 妹们被逐级下分、有的最后分到了他们老家的生产大队!那时没有大学生做村官一说,分到那里实际无事可干,也不受薪,只挂个户口和档案,与待业无异。
1 M; y+ E- U; x! m- N7 s* L- P/ b$ O( ], U: |3 x, {! T
当 时大学一年招生50多万、约为现在的十分之一,高考竞争比现在大N倍。而打工经济才开始在南方萌芽,不像现在虽然竞争激烈、但整体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只要有能力,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来讲,现在人们生存问题不大,而当时出门需要带粮票、开介绍信做法很束缚人。
% Y1 n9 u' c8 }* `) q, m; p9 U3 k- H- s4 j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经济也很受影响,大学生又面临第二轮求职难,大学生做环卫工人、竞争殡仪馆人员之类新闻开始层出不穷。此后大学在扩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几年时间内招生人数膨胀了五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常态。6 [. {0 A9 g ?* q* a
: `2 T/ I2 u' }6 A
笔 者对大学大规模扩招整体上持怀疑态度,除了大学教育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之外,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很难消化占适龄人口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大量需要的还是各种工人、种地农民等。但对大学毕业上的个体前景又十分看好,特别是学机械的,只要肯努力加上方法得当,想出人头地是很有希望的。4 g8 W+ |4 d/ R) z& A% i
3 U" |& \8 F+ D* u7 O" l& k09年,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学毕业生又将面临一个艰难时期。因不堪就业压力,已经有几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因此逝去,作者听到这种消息既感痛心、又觉得悲哀。身处制造业核心地带的东莞,感觉这次比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大得多,主要有两个标志:作为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欧美深陷危机;占东莞大半壁江山的电子行业遭受重创。笔者在此有两个愿望:一是经济形势能尽快好转,二是我们的毕业生和职场人士能够更加顽强、能学到更多本领,挺过当前艰难时局。/ \# s% J5 v. o1 d, C5 H
4 R, u& o7 z+ t9 a
2、2、四年存的钱不如一天多
, C. f# E8 V/ Z% w1 i( I4 s1 u& E! z- s" Z$ E% _( Q; ]
离 开最初的企业是基于上世纪中期国营企业普遍存在情况:企业危机四伏、技术人员地位低下。我所在的企业技术人员地位比不上业务员、实惠方面也赶不上生产调度人员,甚至还时常被一些同龄青工拉来比工资待遇。如果不离开,我的前景可以从我的师傅、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毕业于上海交大的老工程师的经历就可以看 到,而且会在日趋窘迫的形势下变得更加糟糕。
5 _! r& p% t9 D" x1 V( D* y0 H; [3 h* |( ~# Q
94年 春,还在单位上班,通过《羊城晚报》招聘广告联系上了一家招聘企业,到邮局挂了一次电话就决定来东莞。老板和我同岁,本地人,靠修理冰箱起步、卖空调致 富,然后进入工程、制造业,对人才可谓求贤若渴。尽管本人水平一般,也受到他的欢迎。刚到达,老板就先发半月工资,加上安家费(实际我的家只不过是一个行囊而已),又报销路上费用,还没上一天班、手中的钱一下就比我在国企4年干了四年半存下的钱还多,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