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48|回复: 20

经济危机,中国企业应不应该走出去抄底并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1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去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与会者有玉柴、柳工、中信重工、三一重工、一拖、大连机床、天威保变、许继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老总,还有工程院的院长、几位院士及工信部的几位司局长。

会上,有企业老总提到,现在去国外抄底并购,成本很低,经济复苏以后就是财富,希望国家能就此给一些政策支持。

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却认为,在经济大发展的时候,企业要大胆扩张、投资、兼并;而在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之后的低靡时期,世界上普遍的办法是要捂紧口袋,备过冬粮,不要盲目扩张,兼并投资一定要非常谨慎。往往一个好的企业、优势企业兼并一个落后企业,不了解它内部的情况,很多历史性的问题也不是很清楚,一脚踩进去,整个企业就掉下去了。

徐匡迪说,我是不太主张现在去抄底收购的。中国没有这样的人才,既懂得财务又善于管理。如果我们去收购了一个外国企业,要靠外国人来管理,那就完了。这就等于李鸿章办外交,外国人怎么说他也不知道,看着翻译过来的文件他就签字,文本也看不懂,结果就是咱们东北的土地被拿走了。


    请大家探讨一下,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优势企业到底应不应该到国外并购抄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3: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主张
大多是豪华邮轮出去,游着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3: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学人家,买了企业资产重组以后再卖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3: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了国外的品牌,然后搞垮那个品牌,以后不就是中国品牌的天下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4: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找找看,西门子在这场危机中又抄底并购了多少再说。

能抄到IBM这样的公司,可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4: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不知道怎么样,好像现在形势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鹰 于 2009-3-12 14:53 发表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不知道怎么样,好像现在形势不好。


那是IBM非核心的业务,中国是否需要IBM这样的智库型 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5: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这篇文章吧:(昨天的XX报刊发表的文章)
海外抄底有那么美好吗?别忽略了人力“黑洞”
          通用、福特员工退休福利赤字远超其市值;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盲区
res01_attpic_brief.jpg

res03_attpic_brief.jpg



 海外抄底是目前中国企业界最热门的话题。没错,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欧美企业哀鸿遍野,而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似乎让企业海外并购行为有了充分的、无可辩驳的理由。但是,海外并购,中国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除了战略上符合产业链逻辑和自身发展需要、政治上规避收购风险之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还有一个十分陌生的盲区———人力资本,特别是海外企业成熟的退休福利机制所带来的“并购包袱”。

  近期,中国多家企业都被爆有意收购困局中的福特和通用旗下品牌,但是,他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的是,通用与福特这两大汽车公司的市值只是其退休福利计划负债的一小部分,目前两者退休计划的赤字远远超过其市值!庞大的员工退休福利开支正是拖垮美国汽车企业、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企业恐怕在出手之前要先掂量掂量吧!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60%-70%的合并案例是失败的,正如一个尖刻的比喻所言,“企业合并要比好莱坞明星结合的失败率更高。”相对并购经验丰富的欧美日企业来说,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的程度还相对较低,对海外的诸如法律、财务、工会及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中国企业在收购时要非常谨慎,以免掉进整合“黑洞”。

  上述判断并不是要打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性,只是想提醒:在很多看似可能“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多留个“心眼”,一定要意识到在欧美社会企业制度下,退休福利对企业的现金流、资产负债以及盈利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定要将其尽职调查后量化反映到收购价格中。不要因为对其准备不足,导致并购交易不能顺利地进行、或交易后引发很大的意外。毕竟,前车之鉴为数不少———TCL收购法国汤姆逊,以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这些在当时战略层面都曾被认为是可行的收购,最终都败在了“人”之上。

  魔鬼存在于意想不到的细节中

  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可谓前所未有。危机对欧美国家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中国企业,危机其实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我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人民币持续坚挺、中国的资金及外汇储备依然十分充足,因而“海外抄底”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中国企业正抓住目前的机会,走出国门,去海外收购廉价的资产。

  继央企大手笔收购后,民企海外收购的热情亦日益高涨。但“陷阱”与“馅饼”同在,过往中国企业兵败海外的教训告诉我们,魔鬼往往存在于意想不到的细节中。欧美企业海外收购已经有了上百年经验,香港台湾也有了专业的海外收购整合人才,而中国的海外收购刚刚开始。

  中国企业在海外积极寻找机会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发现及防范潜在的风险。美世养老、风险与金融咨询中国区总监冯元石接受本报专访时提醒,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的程度还相对较低,对海外的诸如法律、财务、工会及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中国企业在收购时要非常谨慎,以免掉进整合“黑洞”。

  养老金“黑洞”

  全球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的许多企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往往为员工提供待遇确定型退休计划,包括养老及医疗福利。按照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其退休福利的资金状况(即资产与负债)。中国在2007年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在对待员工退休福利方面也同样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但是由于很多中国企业未提供待遇确定型退休福利,或即使提供,福利计划负债的规模也相对较小,所以中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多的经验,并且还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在破产传闻下股价暴跌,如今通用汽车的股价在3美元上下,市值约18.7亿美元———这是不是到了中国车企海外收购最好的时机呢?且慢,对于汽车业、航空业这类劳工捆绑非常牢固的行业,一定要事先准备充足!

  这类企业中很多职员的退休金是与股权、投资挂钩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购买其股权,也同时购买了相关权益,工会的这些权益需要收购方企业承担。

  下面我们以美国两大汽车公司,通用及福特汽车为例来说明退休福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重大影响。

  从这一表格可以看出,通用与福特这两大汽车公司的市值只是其退休福利计划负债的一小部分,目前两者退休计划的赤字远远超过其市值。从1993年至2007年,通用汽车总共支出了1030亿美元为其美国的养老及退休医疗计划供款,平均每年约70亿美元。我们完全可以说,退休福利可能是拖垮美国汽车企业、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2008年报还未发布,上面的数字只是截止到2007年底。2008年,由于全球股市的下滑,导致养老金资产严重缩水。另外,由于用来计算养老负债的折现率(基于高质量企业债或国债的收益率)急剧降低,负债水平相应提高,导致许多企业在养老方面的负担日益加重。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这两大汽车公司在退休福利方面的情况在2008年会进一步恶化。

  海外并购,冲动前先掂量人力成本

  对美国标准普尔1500公司的调研显示,截至2008年底,这些公司的养老金计划的赤字总和已经高达410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底为盈余600亿美元。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养老计划日益恶化的资金状况需要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直接会影响到企业资本开支的决定、贷款契约以及信用评级。另外,据测算,标准普尔1500公司养老计划的费用总和预计在2009年上升到700亿美元(2008年则约为100亿美元),造成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2007年标准普尔1500家公司的净盈利总和为7270亿美元,所以养老计划费用增加600亿美元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利润(2007年水平)会降低8%.

  在并购重组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进行并购尽职调查时,通过精算师对退休福利的负债进行仔细测算,对负债的现状做出准确判断。如果测算的负债水平与卖方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有出入,购买方可以就此与卖方就交易价格进行谈判。由于退休福利负债的规模可能很大,所以负债测算的稍许出入可以导致在交易价格谈判方面有很大的空间。欧美许多跨国企业在收购中国企业时常常会调查退休福利方面的情况,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同样需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总之,退休福利是欧美企业经常提供的一项员工福利,它对企业的现金流、资产负债以及盈利水平都可能有相当大的影响。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一定要对此有足够的认知及了解,并将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到收购价格中。不要因为对其准备不足,导致并购交易不能顺利地进行、或交易后引发很大的意外。




之二:(今天发表的文章)
企业合并比好莱坞明星结合的失败率更高
          六成并购交学费,人力、文化整合成并购最大陷阱

眼看道指从14000点跌到8000点,仅从财务角度看,国外资产价格的确比过去便宜很多,“很多欧洲企业也快到了撑不住的地步”。同时在政策上,海外对中国企业并购不像过去那么排斥,“利润下滑和金融危机令越来越多陷入困境的公司和国家转向现金充沛的中国,以图拯救。”

  在这种背景下,无怪乎众多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抄底跃跃欲试。然而,事情真的有这么美好吗?昨天我们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人力成本“盲区”,如通用、福特的员工退休福利赤字远远超过其市值,今天我们来整体看一下并购最大的陷阱———人力和文化的整合。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一个尖刻的比喻所言,“企业合并要比好莱坞明星结合的失败率更高。”

  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运作的中国企业在并购方面或许还要历经一些痛苦的失败。早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以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这在当时战略层面都曾被认为是可行的收购,最终都败在了“人”之上。包括联想收购IBM,这一蛇吞象的壮举,目前也还处在艰难的文化整合之中。

  ●如何评估一桩并购案是否可行

  业务逻辑—从公司战略上评估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做;并购价格—这笔资金如果放到其他地方会带来什么回报;整合难题—人力整合、文化整合。

  虽然中国经济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增长速度减慢了将近一半,但中国的银行没有受到很大打击,政策性银行为了支持国家战略,仍然时刻准备向相关公司提供贷款。“并且人民币持续坚挺,中国的资金及外汇储备依然十分充足。”美世大中华区并购咨询总监王翔弘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在最近几周内,我们已经陆续看到中国铝业公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债,中国五矿集团出资26亿澳元收购全球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的OZ矿产公司。“到目前为止,中国把收购重点放在了自然资源上,确保石油和矿产品供应,这种资源性抄底以央企为主,”王翔弘表示。

  “过去一直以来的格局是,央企把海外收购的重点放在非洲及北美和西欧,主要的对象多半是资源资产。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海外收购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从目前的趋势看,紧接着央企海外收购热潮,下一波的热点将是在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而重点会在于海外的品牌及技术,”从目前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欧美,以汽车业为例,欧盟的反倾销政策越来越严格,中国汽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反而在扩大。如果此时不借势取得突破,中国汽车业在产业链条上都将始终处在给别人打工的低端位置。近期,中国多家汽车企业被报道有意收购美国福特汽车拥有的沃尔沃品牌以及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SUV部门业务。

  那么,对想要并购的企业来说,如何评估一桩并购案是不是可行呢?“主要把握好几个命题———首先从业务逻辑上看,要从公司战略上评估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做,如果做技术的、市场的、销售的都认为该做,业务逻辑是对的,那么就可以做;其次要看价格是否合适,要思考这笔资金如果放到其他地方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回报。要把并购作为一个成长手段。”

  此外,另一个在并购过程中常被忽视的问题是整合时的整体规划,整合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资金、技术环境、市场变化非常剧烈的时代,整合就更加不容易了。“有没有能力整合好,这是每个准备出手收购的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并购的最大陷阱———人力整合

  常被忽略的“人的因素”,才是并购最大的陷阱。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大问题的并购后的裁员问题,在欧洲却有可能拖垮一家公司。

  “前一阶段央企集体出海收购资源型资产,没有太多人的因素,可见性比较高。但随着民企海外收购热情的到来,就必须考虑整合中人的因素。”而这一常被忽略的“人的因素”,才是并购最大的陷阱。

  通常来说,欧洲企业的重组比美国高很多,为什么?因为欧洲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业养老金、社保成本比美国高很多。尤其在法国、荷兰、德国,工会的势力非常强大,通常解聘一个员工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虽然可能有些不中听,但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全球60%-70%的合并案例是失败的。虽然中国企业大多数并购事件才刚刚发生,或者整合期间低调潜行,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算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败几率,但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欧美日企业,王翔弘对记者表示,“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运作的中国企业在并购方面可能要有一些很痛苦的失败过程,才能真正学到很有用的知识。”

  举一个近期的例子。欧洲零售业最近寒风飕飕,据分析机构预估,今年英国将关掉7.2万家店,平均每天关闭200家。2月份,商业街上每10家店就有一家关门大吉;到了年底,英国店面闲置率将创历史新高,英国全国最大的零售业公司玛莎百货公司也关掉了27家店,裁员1230人。欧洲零售业的寒冷是不是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呢?

  但玛莎几年前在法国的遭遇,给现在意欲出手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似乎看来并不是大问题的并购后的裁员问题,在欧洲却有可能拖垮一家公司。2001年时,因法国业务亏损,玛莎准备撤出法国,并准备裁员4000人。由于提前与工会沟通不足,法国劳工部门随即提出数项措施,限制盈利公司随意解雇员工,要求盈利企业加倍支付被解雇员工的赔偿金,同时必须提供再培训计划以确保失业工人重新就业。这些措施提案让玛莎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最终只得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另外一家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2 15: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很多人没有切身经历,不知道难处,‘抄底’其实从80年代末就开始了,为什么没有成功的?

1  洋人公司看似‘破败’,但底蕴是我们现阶段没法比拟的,有人说这是‘崇洋媚外’,但恰恰是说这话的家伙断送了‘抄底’的美好事业,

我问过‘抄底’的家伙,谁完整看过洋人历年积累的资料?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那些东西够我们现阶段学很多年的,

2 中国自身缺少‘技术强人’怎么统领老外,

3 对国外市场一无所知,国外的运作方式和我们不同,一切要数据,你甭和人家讲‘差不多’,到洋人和你讲‘差不多’的时候,你知道意味什么?意味那家公司的灭亡,

4  法制问题的冲突,洋人不是随便能赶走的,有些是吃你一辈子的,你要有思想准备,轻举妄动的赔偿是我们承受不了的,

5 ,在没有几个能说清洋人怎么回事的时候,任何‘抄底’无异于往水里扔钱,

6 ,有人不服,我仅举一个例子,有几个中外合作的技术会议是国人主导的?  有能主导这种会议的,就可能‘抄底’有一半的成功机会,其余人最好免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09: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从人才抄底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3 13:51 , Processed in 0.06324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