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662|回复: 73

学技术,在外企、民企与国企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9 18: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对外企、民企、国企都有过接触。在个人技术成长方面作个比较。
* {& p! k$ H( s" f+ \! s刚毕业时,去了一家日企,行业的老大,一做就是4年。这个企业,对于品质要求很高,管理的也很好。工程不良、品质问$ `+ v$ l" t; ^9 M( e7 `
题的解决方式还是学了不少。后来再去民企或国企的时候,就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品的品质,想达到日本的程度,6 V) J; w1 D- N- u( ?% j  d
实在太难了。对于品质,真正的全员参与,做的产品,客户投诉率如果稍高,就会觉得很没面子。
4 b7 n/ d, O- ]但如果想在设计上学到什么,那就不太可能了。产品设计在日本总部。工厂只在图纸。当然,这些图纸拿出去,那是比较' d2 `# N; S7 r; T4 d+ D
值钱的。生产线用设备的设计,是在台湾完成的。水平还是比较高。/ I6 N% L' X, o
国内很多厂,是香港人在这个企业做了之后,偷点图纸、技术出去,开的厂。那些设备就很简陋了。比如说,有人工位抓- u8 S$ T  s# r. f
产品的头,用了40几外零件组装而成,而国内的,只是挖个状态差不多的内凹就生产了。所以在这点上,也决定了那些小
$ U* A7 a* R9 K0 o厂的产品品质较差。有个笑话,国内生产的产品,按斤来买的,就想买铁一样。
7 c0 }) b  X/ d' X$ [# U. t, r( e当时,如果能看看书, 走工程管理这个方向,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想着学的是机械专业,做机械设计才是正道,就像是$ e( d  `3 X$ x- j3 x% r. k; N
飞蛾扑火一样,向着生产线用设备设计和自动化改造方向扑去。因为是生产型的企业,以生产、品质为重,加之有台湾专) r  f( l; p! Q/ r* Q
门设计、生产设备的子公司。所以做这个方向,注定了不是公司的主流。没有有经验的师傅带,没有什么设计资料。: M  I) W! B8 i1 }, H  N: O% x
但有一个优点,有很多设备可以抄,有图纸可以参考。加上领导认为工厂也需要机械人才,进行设备的自动化改造,以提
* p: k( c( A) I6 W4 C高产品品质和节省人工。所以还是做了不少改造的工作。同时,借着对产品生产熟悉这个优势,开发了几款新设备。( N: Y! l& _" L6 A
但那时的设计,感觉比较痛苦,没人指导,也不知做的专业不专业。做了两年,就已经老资格的机械设计工程师了。可是
0 J" d# C& P0 ~$ L+ H- ?3 o我也连弹簧、齿轮这些参数是怎么计算的都还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用不上,完全是参考现有的设备加上样机的修改来完3 Q' M! D0 I' e, H3 d
成设计的。' g* z& B4 @+ N6 }
感觉外企学管理不错,学技术就不要去外企。; Y$ E* s0 e5 |& Y
后来跳槽去了民企,民企的设计、产品研发是在公司的核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一家民企,完全按国标来的。从这家
% T( a. W) g/ m企业,学到了国标这个东西,非常不错。
! J7 F, i6 S' u' W读研究生时有一半的时间在一家研究所度过的,这是一个国企改制的,处处有国企的影子。技术是它的立身之本,但制度又使它没有创新。刚进去这种企业,就可以知道5年、10年后会是个什么样子的,没一点激情。高工待遇不如有点行政职务的,所以做技术研究的,都是些上年纪的。年纪还可以的,都出去外面了。年青的又待不住。没有新技术,买的产品还是70年代研发的,吃老本。总工提出的技术方案,往往被高层轻易的否决。
8 ]" O& I$ p/ r+ y$ q但上年纪的老工程师,在其专业领域,经验非常丰富,非常有水平,可惜都力不从心了。
, W6 _* Y3 c7 O- `9 y# q所以个人认为,学技术首选民企,离市场很近,有压力,学以至用。但如果在国企,能傍上一两个肯教技术的老家伙,那学技术还是比较正统,是比较好的选择。想学技术,尽量不要选择外企,虽然一开始工资非常高。* ~0 n, Q% m' O0 U: ~2 F) a* A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感受。因经历少,见识浅薄,如觉得观点比较偏面,还望多多海函。
" {4 v& b7 ?9 M1 s
# k; ?7 G- @/ ^) \) F" J始发于:http://u.cmiw.cn/space.php?uid=300894&do=blog&id=280204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采用|主题: 930, 订阅: 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9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些道理) _$ L. e; I' T4 _& v5 K1 H! m
但是在国企学东西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9 19: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国外的技术是不可能让你学得很透的,否则他们不会只在中国开工厂了,而会把研究所也带来中国的。以前在工厂时,也见过不少日本的图纸,都只是很糙的,而且还有不少的错误。产品核心的东西都不会在中国的工厂里加工。) ^+ m+ W4 ^- W% N$ {2 k! M
去年奥运前做油气回收设备时也是这种情况。跟澳大利亚合作,我们只能知道将油气冷凝压缩至-80度的工作原理,整体工艺等。涉及具体的油汽冷凝柜内部结构时就云里雾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9 1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
$ V" g/ v( L8 x  z     曾听人说工艺是买不来的,只要你给钱,怎怕买不来呢?可惜的是对这个工艺的编排及规划,国人自己压根就没意识有去了解去吃透。买回来赚钱就好了,哪管技术的累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9 2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纸是好买,工艺难搞了,很多时候是工艺决定一切,国内也没那么好的设备做那样的工艺吧!一般都打折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3: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刃 于 2009-3-9 20:21 发表   S+ p' z- E5 J  {  a
图纸是好买,工艺难搞了,很多时候是工艺决定一切,国内也没那么好的设备做那样的工艺吧!一般都打折了的。

2 G7 S4 e% L( R就算工艺有了,执行的情况也是不理想的。. j: o$ a# z. i/ r1 Q8 N
华为引入IBM的系统时,上上下下指手画脚的人很多,认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人多的是。
$ f% S1 @4 s) b: n# r" ?9 `但任振非坚持全盘接受,并且说,只有接受了,了解了,才能知道好不好,如何做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l% H9 A1 V+ Z3 Y, F
去过一家民企,搬的是日本的图纸与工艺,但品质就是做不好。/ x5 o% G$ b8 W7 I* n6 `' ?
不要说供应商什么之类一大堆的问题,只举一个例子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9 }. D* f  I3 c" U生产中,要求生产线员工不可以说话的,这对日企做好品质最起码的条件。但这个民企,无论采用罚款或训骂的手段,员工生产时,就如同逛街市一样,说个不停。在这样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良率是无法控制的。甚至有不良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差距还是很大的。

点评

我刚会做工艺,感觉做个东西,工艺有好多,不知如何编。呵呵  发表于 2010-12-30 1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还是在私人企业能学到东西.
7 J1 F) r  o' N% O' A; D/ l9 _
" p1 S# A/ x8 }; e9 e反正乱七八糟事都让你做.什么都会接触到.
/ U# q% d5 V1 A$ |3 V/ i) J& T: z6 y! \1 Z
而到国企,一人一岗.很难接触许多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11: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有道理,但我在国企呆了十几年,基本功方面是在此期间学到的,当时因为产品种类很多,可以说从技术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也接触过一段时间的外企,基本上是干什么就是什么,在一个部门的产品也比较单一,再后来到了一个民营企业,做工程机械,需要了解或者掌握的东西很多,收获不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0 2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一个学生,谢谢楼主这些经验只谈,对我很有帮助,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1 07: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对,如果在国企,傍上一两个肯教技术的老家伙,一生受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2-24 22:11 , Processed in 0.0832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