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治病救人的工具,医疗器械的价格和质量一直是患者关注的话题,同样也是院士聚焦的议题。上海院士中心前天举办的“促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专题沙龙上,多位院士直指当前上海医疗器械行业之“缺”。
$ h( Q# W6 n- y1 H# z6 [# N; f& \ c* g0 U* p
第一“缺”是缺国产高端产品。去年上海医疗器械行业产值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7.4%,却面临自主创新产品缺乏、过多依赖进口产品、基层医疗机构器械落后等问题。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潘明荣介绍,在医疗器械一、二、三类产品中,比较高端的三类产品(如可植入体内的器械),只占两成左右。交大附属九院骨科名医戴克寸戎院士说,院方采用的人工关节都非本地产品,这个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化品牌,“只有棉花纱布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品牌”。事实上,国内医疗器械的出口结构中,手术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传统项目。 5 f+ s7 k/ x8 x2 t& Y
9 v1 r, J: m9 v+ L/ T1 p
高端器械国产化可以极大降低医疗成本,这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中得到印证。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历经10年创新,研发出心血管支架产品。当年医院里几乎都是美国强生产品,每个支架3万多元,有的手术要用3个,令病人难以承受。如今,微创支架把成本降低一半以上,使国外产品也大幅降价到1万多元。
; s% U9 ~' Y, ^! I+ v/ }- J. Z2 a+ @/ t
第二“缺”是缺新型普及产品。复旦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方祖祥教授介绍,国外急救医学领域的心肺复苏器械已呈现大众化趋势。他说,心血管病突发后,如10分钟后未得到适当抢救措施,死亡率几乎100%。由于美国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1.4%提高到31%。去年日本大规模普及这类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社区配备一台,可与消防龙头的密度相比。 . X# ^, w, |, p0 K9 F! G7 l
. w. a1 \+ g1 N' c 方祖祥说,复旦也进行了这一领域研究,但尚无上海企业加入研制,目前国内只有一家外地行业龙头做出了样机。上海交大生命医学仪器研究所陈亚珠院士认为,上海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学研磨合存在欠缺,还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龙头企业,“科学家手里有好的技术,但机遇期一过,技术就废了”。专家们认为,结合社区化、老龄化趋势,研发康复保健型医疗器械应该成为一大方向。 . p( ]1 n1 G1 T
: z. k. n7 ?& C' K+ l+ O
推动医疗器械行业自主发展,缺的还有具体产业政策。陈亚珠说,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至少需要三五年转化期,没有一两千万元投入也无法产出,这需要相关部门以政策性资金等方式加以推动,帮助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走完全程。复旦大学王威琪院士表示,政府采购的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把替代进口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对培育业内企业大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