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石油”再昂贵,也没能抵得过周期的循环往复;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此时也已经锐不可当。+ s0 E- a+ B5 L: I* p
8 O2 N: X2 |/ m! F4 z怎么涨上去的,就如何跌下来。- D. O L2 C- `/ f T2 b* r7 O3 S
- r2 O# N% D' B2 w: M) r
汽车市场价格战热闹,电池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市场行情,也随之波动。显而易见,两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而是贯穿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相互影响。
# Z0 E% h" g% c, \4 d. d+ v5 n* q" Z |3 y7 u
回顾过去,以碳酸锂价格飙涨为由,不少车企哭天抢地,转头便将多余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今,碳酸锂价格暴跌,叠加价格战的大环境,新能源车企们又是否愿意重新把价格调回来?& ^+ A$ C3 S' G+ e6 s& b* w1 I
+ ?. U& g" P6 G+ {2 H, J8 ]- x
事实上,降本增效永远是工业制造发展的关键,汽车行业尤为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致使汽车产业非常依赖于规模经济,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一骑绝尘,依靠的也是规模化作用。
) a. Q/ ~& H! b3 s: l1 U8 B3 N% L
: C. q2 N& H# J; }简单来说,规模越大,平摊的成本越低,所以特斯拉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价空间。; u# P7 X- L% D6 k
$ R& p9 U5 F( h/ u" u; v% B. N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蔚小理也好,小米、集度也罢,新造车势力们,只要是未来发展的不错,都需要经历一次类似特斯拉降价的阶段。然而不巧的是,当价格战的号角吹响,一切都变得身不由己起来。, b2 a" G$ S; C4 m
6 v- K+ O# K \. M4 H/ c7 `
平心而论,如今的棘手之处在于,消费者需求减弱,车企不降价就没有市场份额,没有市场份额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很难平摊成本进行降价,而车企越不降价就越没有市场。如此循环往复,情况只会越变越糟糕。1 |. e' T& E3 u' G7 g/ k/ P& f
$ S3 _/ d- Z9 O- ~
而另一方面,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的碳酸锂,成本价格一路走低,可以说是今年汽车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好消息。至少从造车成本上来讲,碳酸锂每下跌10万/吨,每台车就能节约3000元的成本。1 {% B% ?0 K I) [0 ~. L8 q* V3 |
. [% L% j8 ] C2 ?
那么问题来了,车企们真的甘心,顺势而为、降价放水吗?
3 \, b! a4 G0 ~" ], A) {
) r3 `/ D1 z+ M015 o2 b& E" A) Y" d6 ^, l
0 F3 c! o. j7 K5 j周期与趋势的碰撞
* c8 ^ [2 o8 l. t3 j! H7 n7 I# H' `9 B8 \1 Q4 z$ A/ T
显而易见,以碳酸锂为首的动力电池原材料,正在进入下行周期;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也巧合地来到了关键节点。
1 I# _) _2 q; b. R! y# @+ \9 k1 c4 B2 P# \" u5 \7 T' v P2 c O3 x
两者的碰撞,不仅仅会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造成影响,更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 v! k- ?; K v5 O+ m( r; c0 A; N+ \9 d& K2 ^
人们印象中,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恐怕只剩下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才算得上新能源汽车品牌。
2 e9 m/ O( Q) J9 C( d5 m
) v2 ^) ~9 i* \; G, {究其原因,在今年价格战之前,汽车市场曾经有过一次营销大战,“500万内最好的家用SUV”“5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宣传口号,层出不穷。借着去年声势浩大,蔚小理得以逐步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O* j3 T# y5 @5 X4 H' D+ [/ H1 ^) B" m6 q- f' N9 @" N
然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消费者观念开始发生巨大改变。与广大消费者所期望的性价比不同,以蔚小理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反而依旧坚持着“高端”的标签。
' x) o5 n+ T* G, L8 ?* G
$ Z# A3 w' l) W( Q如此一来,它们都去做高端,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谁来主导?& `) C9 E/ b: e% Q$ a: t9 J
6 T9 x2 g) u2 A5 L0 G9 e
毫无疑问,这次碳酸锂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为传统车企的转型,带来了契机。$ q$ l9 i( Z4 D% Y
2 L. i7 k/ ^% y4 V$ M# ?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是主要门槛,而动力电池的成本,在其中占比更大。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动力电池成本必然下滑,传统车企就可以借此,进一步摆脱动力电池的枷锁,着重在用户广为诟病的设计、体验上发力。
# u/ M! F- Y$ ?! R. _, e- l3 e9 k8 _9 w
而在中低端市场层面,尽管如何也绕不开比亚迪的影响,但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车型、纯电车型,依旧是一片蓝海市场。恰巧,对于该价格区间的车型,人们的需求也是更为旺盛。7 ^8 H/ {& n% `$ T5 P" Y
7 t- d7 n& t/ k6 Y5 V
油电同价不会是终点,随着碳酸锂的进一步下探,规模优势的成本分摊下,电车会比油车更便宜。到了那时,传统汽车品牌下的“新实力”,将会比无依无靠的“新势力”,更具备优势打价格战。
) ^% H/ n( X7 U4 J: q2 c
3 P _# x- S; G" k12万的C6告诉我们,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格。抛开品牌形象的伤害不提,不少造车新势力其实也只剩下降价一条路可以走,比如零跑、哪吒……
/ H3 E" F$ Q4 |- ^
+ _% V9 C# f+ s放大到整个产业链,关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困境”,坊间最近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磷酸铁在等铁锂厂给单,铁锂厂在等电池厂给单,电池厂在等车厂给单,车厂在降价等消费者买单,然而消费者都套在了新能源股票上。4 |2 p; q% [, L5 e, a) g
* d# k! y* X7 P% z% ~+ A V如此荒诞的一幕,却阐述了大部分的行业事实。毫不夸张地说,本次碳酸锂价格暴跌,撬动的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更进一步。
" I! F: g! E; V+ d8 e, M4 A& _/ e* I2 Y3 m
那么,接下来呢?) r- t7 J; w1 N8 b& R
. G% v6 O# ?7 c
02
4 B0 x( |) L& Y* ^7 R
! n- X" v% n# y1 G! J油车与电车的转折之战1 d1 j- D- C" v4 c; \! V
% ]" u, w) g6 w; G! z6 ~9 z$ J) t如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所言,锂盐有60万元一吨的昨天,就可能有10万元一吨的明天。8 g; G: M h- y8 V# g) U1 f
/ Y) M: l9 o0 S0 s- e/ d9 n, h
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想必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相对应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们,也不得不吃下昨日之因果,承受高收益之下的高风险。
& n. @% v# z) Y( S$ M3 W- |# z$ d# ?( a; _* c$ b
而那些囤积居奇、高位站岗的中小厂商,只能独自面对破产的风险。
0 G4 k+ x. i) q' C9 ~# c0 |4 V5 v! p; M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某动力电池龙头产能利用率严重下滑,开工率40%左右,而且前两个月,排名前几的电芯厂开工率都不高。连带着更上游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供应商等,也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 h1 s8 o3 u+ R, h; G
8 K! I+ H2 z+ ]+ x请注意,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繁荣市场。2023年以来,俄乌战争、后疫情时代、美国加息、地缘政治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接踵而至,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使得整个汽车行业承压甚重。4 H+ F9 B" g5 E! ], Q4 Z# v. l
$ H* H ^% N7 `3 Z一方面,汽车行业需要承担经济复苏的大任,保住增长;另一方面,刚刚走出疫情阴霾的消费者,紧缩了消费需求,油车也好,电车也罢,都面临着需求量、订单量减少的窘迫。/ R( T. o) l0 w$ [
( ^; w$ G# U7 N, \7 ?此时,3月即将耗尽,以武汉雪铁龙发起的燃油车补贴降价大战,也将暂告一段落。之后的市场走向是愈发内卷,还是趋于冷静,依旧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经此一战,新能源汽车的份额会愈发向上。6 R. S9 A+ w9 R' N3 L$ q
4 [& T h! N1 C" c
乘联会数据显示,虽然2月的乘用车销量有所回升,但自今年以来,不论是零售量还是批发量,均同比大幅下滑,高者下跌近19%。% E8 h8 R6 q* g
2 c2 R, G6 r+ b2 M
而顺着乘联会数据进一步查看,大盘如此下跌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销量,反而出现了逆势飙升的情况。尽管其中比亚迪“居功甚伟”,却也能看到市场发展趋势。
, ?) S9 [* e" U4 _5 i* z3 ]0 c' S8 B9 ~/ t' l! c% n0 H$ h
无独有偶,李想也发出了类似预测,声称到2025年,新能源的乘用车占比会达到70%以上。( R @3 D% @! } `+ u W
( ^3 p; `- R2 U" w: b+ M Q+ e6 n9 h; q
( F6 ^+ A# d1 B: f* G3 C
关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型,坊间一直存在着颇多争议,如: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动力电池成本高……然而,大势不可逆,时代正推动着整个汽车行业向前。+ y0 T& F% s' l( s- |: ~! I
3 F+ [! Y1 {/ A* p不难预见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逐渐形成规模优势,进而占据到足够多的市场份额。2 \ a: X8 E- l6 g1 d
: z Z% ]! F: ]- y; n
它们或许是奋斗在一线的造车新势力,也可能是传统品牌孵化出来的“新实力”,但绝对不是那些装睡、对新能源熟视无睹的“顽固份子”。3 H$ R* k/ [9 F+ _4 ]* t
: E+ f# u* y& J2 D) e1 Z: B
事实上,碳酸锂暴跌,给了新能源汽车正式进攻燃油车的底气。尽管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价格战的困局之中,但也只有经历几番这种血与火、生存与死亡的历练,才能熔炼出真材实料。5 e9 n9 ^/ K8 M# r
! j! R% n+ C8 a2 S, L既然舞台已经搭好,那就静待各大品牌的粉墨登场、大显身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