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到什么物体的吸力最大,我们首先想到是磁铁,不管磁铁是不是吸力最强的,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小时候就觉得磁铁很神奇,翻墙倒柜都要找两块磁铁来玩。 : D7 ]3 k$ | j! j/ O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管是交通工具还是电器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而在磁铁中有一种最强磁铁叫钕铁硼磁铁,它能够吸自身体重几百倍重量的物体,足见它的威力有多大。
1 `( l$ B3 w {, @
# O$ O* B% S7 A% t! p) ~8 u! r图片来源:pixabay - r B* q9 v( I2 }
在各种起重机械中都要使用电才能让机器工作,有一种起重设备使用磁铁后就不再需要用电了,这就是永磁起重器。
" n; P7 ]7 Z7 O/ e: d5 H
永磁起重器是一种不用电靠磁力吊装物体的起重设备,它有很多名称,如磁力吊,起重磁铁,磁力起重器等,具有体积小,起重能力强,不需要电和其它能源驱动,安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搬运钢板,铁块以及圆柱钢材,如机械零件,冲床模具,以及各种钢铁材料。 5 Q# W0 a; m% y% W
' l m- }) @/ m/ L/ T: b
要想了解永磁起重器,就要先了解永磁体钕铁硼永磁体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比如天然的磁石或者人们加工出来的人造磁体,天然的磁石是由天然矿物质,受地球内部磁场的影响而拥有了磁性,变成了天然磁铁,我们应用更多的还是人工永磁体,它是由一些金属合金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后,使它能长期拥有磁性。
& g6 r4 Z P* _1 u# v
钕铁硼是由稀土原材料与其它金属一起经过熔化,冷却,破碎,烧结等复杂工艺形成毛坯,然后通过强大电流进行磁化,形成永磁体的这个磁化的过程也叫做充磁,利用稀土材料加工而成的永磁体有非常稳定的性能。 a8 Z9 U% }; N( R1 W" c
永磁起重器就是采用这种高性能的钕铁硼为材料,能在磁路中产生很强的吸力,钕铁硼磁铁一经磁化后就能保持恒定的磁性,不容易退磁,用这种磁铁就能保证起重器能有持续,稳定的磁性。 % m$ J4 a% L3 T0 Q! ?
v! `5 P% e' H- A. i! C
图片来源:pixabay ; ? I& j- K0 Z( J+ C0 }3 Z* f8 @
永磁起重器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控制手柄通过左右转动,控制磁芯将起吊工件吊起和放下;磁芯是由多个钕铁硼磁铁块组成的,依靠磁铁的超强磁性吊运工件,是整个起重器的核心部件;起重吊环是连接起重器的部件;底部V形槽是为了吸持一些圆柱形物体时,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和圆柱形物体不会左右滚动;外壳是保护内部零件和组装整个产品。
2 g/ J5 r& G7 a5 r
: M* G$ Y) k* @$ y1 Q, g
. N$ \' v7 [# R! r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永磁起重器与别的起重设备不一样,它是靠磁铁吸力吊装产品,起重产品结束后不会在产品上流下磁性,为了保证无意超载后的安全,永磁起重器的拉脱力是额定起重量的2~4倍,一般能吊起几吨重的产品,根据规格不同,10吨的重物也能搞定,在吊装过程中为了防止手柄回转到卸载状态引起工件脱落,手柄转到工作状态后会被安全栓卡住,这些设计能更好的保证生产安全。 0 i* l0 C0 w, h
# R. x" `- D1 p) Z+ V
0 h, q5 E; r7 V$ y# {9 t
永磁起重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场内的磁力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及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通过手柄转动控制永磁铁的磁极方向,让起重器处于工作或者关闭状态,不需要另外提供电力就能工作。 当永磁起重器处于停止工作或者卸载状态时,磁力线不会到达永磁起重器的工作极面,就在永磁起重器内部,磁芯与上面的磁板组成了磁路的闭合回路,几乎没有磁力线从永磁起重器的工作极面上出去,所以对物体不会产生吸力。 $ F: |; F9 C4 U9 a- c3 W8 x/ k
$ f; e5 I, J$ K0 ^5 z" E6 ?: K0 f. w" R: Z" B. z' T
当需要永磁起重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手柄旋转180°,整个磁芯的磁极方向将发生改变,磁力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通过磁力线传输的软磁材料,再经过铁板(或者其它铁件),最后回到磁铁的S极,最后构成一个磁性闭合回路,这样就能把工件牢牢的吸在永磁起重器的工作面上。
8 H: [8 y, [: ?8 w. K , B N& ] X5 e4 h) c; [' q
( P/ v$ p. ^2 @' ]) g
永磁起重器现在已经成为起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永磁材料应用的新领域,不用外接供电也让其更加节能环保,吸持力强,安全性能高等优点,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工时间,随着工业生产中对节能环保,效率和安全的起重吊装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吊具,电磁铁,电磁吸盘将逐步被淘汰,永磁起重器将迎来更快的发展。
2 m0 t6 Y9 V. V1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