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合肥,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个以工业立足的城市,近年来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十三五期间,合肥的第二产业占比从50.8%降到了35.6%,下降15.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比却由45%增长至61.6%。
这让不少人开始好奇,难道合肥要像其他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城市一样,开始“去工业化”?说好的“合肥模式”“工业立市”呢?
实际上,一个城市是否在“去工业化”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就比如苏州和杭州,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但究其背后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州一直被称为“全球工业大市”,以制造业产值强而闻名,制造业在工业的占比高达98%。最重要的是,苏州规上工业产值前五大产业中有四个都是高端制造业,它们分别是计通电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且这些产业都是集群式发展。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即使苏州在“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也可以快速回归并稳定在占比将近一半的比值。2020年,苏州第二产业占比维持在46.5%,基本上稳住了2015年的局面,而在2021年上升到了47.9%。
除此之外,苏州也在发力生产性服务行业,推动制造业向“质造”“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早在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聚焦大数据产业,通过出台优惠产业政策,吸引华为、微软等世界巨头落地,为需要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在资金、技术上提供全流程服务,这也是其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如此的产业转型也的确得到了回报。
以灯塔工厂为例,灯塔工厂是指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领跑行业的工厂,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典范。截至2022年4月,中国有37座灯塔工厂,其中苏州独占5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合肥正在经历的与苏州的情况类似。所谓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不过是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一直以来,合肥都被专家诟病“工业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从而寻求产业升级。
一方面,合肥致力于打造“新合肥”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早在2017年,合肥就开始布局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两大新兴高质量产业,将其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溢出”的量子技术,已孕育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个涵盖研发、制造的世界级量子信息产业集群。“量子通信第一股”国盾量子的前身,就是由合肥量子信息产业孵化出来的。而蔚来汽车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合肥,也是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征程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在2021年合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产业分别增长27.1%、45.4%和62.9%。
另一方面,合肥像苏州一样,在发展技术型服务业,形成“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格局。
在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上,众多企业体量并不像龙头企业那么庞大,这就需要金融支持。合肥为此已经打造了总规模超过60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在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的同时,投资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点项目,覆盖产业链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在“基金+产业”的模式下,既优化完善了产业链条,又发展了第三产业带动了GDP的增长。
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在2021年全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230.33亿元,增长26.2%,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5%,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重要增长点。
“退二进三”到“再工业化”
纵览全局,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谋求转型,积极发展制造业。产业规划也由原来的发展服务业变为蓄力制造业。
在2021年,多地去年产业结构从以往的“二降三升”变为“二升三降”,全国42个重点城市中,有32个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占城市总数超过7成。
其中就包括杭州。
一直以来,杭州以“数字经济第一城”著称,在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一直在“退二进三”,第二产业占比仅剩29.9%,在万亿级城市中仅高于北上广三座城市。
然而,“服务业优先”是有代价的,工业投资和增加值增速的持续下降,使其工业产值在2013年便被宁波赶超,GDP总量也被成都、武汉接连反超,且一直居于这两座城市之后。
更尴尬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自贸区的纷纷布局和建立,而杭州一直被排除在外。要知道,重点省会城市中,自贸区几乎是标配。
因此,在重返工业化的东风之下,杭州在2020年也推出了相应的城市战略——“工业兴市”。杭州的意图非常清晰,那就是再工业化,实现“数字经济+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利用“新制造”打造出杭州新的增长引擎。 杭州的战略改变也确实带来了相应的成果。2021年,杭州工业经济实现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4100亿元,同比增长10.6%,比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高端制造势头良好,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
工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国内,即使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在第三产业占比远超全国水平的情况下,规上工业的指标也没有落后。
2021年,深圳和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31%,位列全国第一;而广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首次分别突破2万亿、5千亿大关。
现如今,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结构性变化中,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大中,“高质量发展”成为被提到的高频词汇。如何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