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6-29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鹰 发表于 2022-6-28 19:11) [$ F4 b: f3 C9 j7 O# q. u1 H4 _
美国人的哲学是实用主义。一帮移民到新大陆开疆拓土,需要的就是开拓精神和实用主义哲学。中国几千年科举考 ...
9 I# e# Q) n0 H. b# }; {* K前些日子,皇上您大开科举考试,试验天下读书人的学问,希望能够得到救国救民、治国平天下的良方,就管理官员、治理部队、管理国家财政、激励官吏团队……等各项大政方针,把包括我在内的天下读书人召集到一起,大家出谋划策。
/ P5 B8 c# C# W- _9 U0 j# n, q u
然而,我呀,才华有限,何德何能,能参与这种国家大事,不过,回顾我从小读书以来,我确实沉迷于研究“国家治乱”的学问,研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在我的心中,早就积累了许多建议,要对皇上您说,但是,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呀。/ P' p: K7 t1 F3 V4 K$ {/ f. m( E6 u
( ^3 c8 ]; d) `% E' z4 K9 X2 ~
今天,承蒙皇上赏脸,下了圣旨,叫我有话尽管说,百无禁忌,绝不秋后算帐,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所以,我今天也就不拍您马屁了,我就放胆,把我知道的一些皮毛,毫无保留地,对皇上您说一说。
' K4 i) j% e A& ~《制策》说过:做皇帝,治理人民,第一步,就是要教育人民,国家的教育如何,人心就会如何,所以呢,治理基层的人民,方法要简单直接,这个,是让人心安定的第一要务。0 `( {6 j7 A6 \; f
( T% Y+ h; j; U: o0 z$ j) j# `
那么,谁最了解基层的百姓呢?据我所知啊,我们国家基层的县令一类的官员,他们对百姓,是最了解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整天在基层,和百姓打交道最多,所以呢,要想国家政治稳定,一定要先从基层的官员着手抓起。
* y3 e( q- ]4 k, B8 f6 V3 Z+ c" I, f1 g1 w: z( Y( N2 q
以前的汉朝,用六条法律,严管地方高官,可是对于基层的县令,中央一般不管,而是交给地方的太守,去看管和监督,可见汉朝的制度,和我们今天的中国,其实是一样的。
7 h" C2 r- O; {. ?然而呢,汉朝的时候,好官遍地,大家都争相学好,可是我们今天和汉朝相比,则不如汉朝了,造成今日这个现状,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官僚系统中,大家都在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欺下瞒上吗?. V5 \- c9 |, J% y; G/ m# r' I
? R8 ^' w2 d/ W1 u那么,如何消除大家粉饰太平、欺下瞒上的官场恶习呢?
5 C7 t4 h" A# z) R. P U4 U+ I
+ A, ~4 u( m7 \! l* c其实关键一点,就是要在官场中提倡:上下透明,要沟通,凡事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O. `7 c' U7 u7 E
% e- s6 y8 v. K; d7 C% ?做长官的,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时常到老百姓当中去,询问老百姓有什么难处,有何种困难,有谁欺负你们,长官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下面的那些基层小官,自然会清廉,自然不敢作恶,自然不敢欺下瞒上,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9 H2 M* y) d+ R) a$ A' x1 w4 f
而且呢,我们中国今天的基层官员,和以前的基层官员相比,他们的工作量、工作任务,多了很多,比古代的基层官员,那就更是多出很多很多,为何这样说?您看今天的时局,天天在变,国家有大量的大事,都在等待办理,例如说办学校、管警察、办交通、管工商、引进技术……等等,这些东西啊,没有一点学问基础的话,根本就搞不懂啊。
8 d/ r7 h" j2 V" ^3 p% ^. }! v5 o' d, ?6 d. p8 @! [/ g/ w, l
要让我们的基层官员管理这么多事务,那么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增加他们的见识,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啊,当长官的,要有意识地培训基层的官员,让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然后呢,把基层治理的任务交给他们,他们才能胜任,他们犯错的时候,长官批评他们,他们才不至于两眼茫然,这样一来呢,做长官的,只需要把规矩定下来,然后,长官即使不操心,基层也能治理得妥妥贴贴。
. ^$ H4 x$ @) g
+ c2 h1 B- |" _/ R今天呢,我们国家各个省份,虽然已经开办了基层官员培训班,不过,实际上都是纸面功夫,都是做做样子的,那样搞法,又怎么能搞好呢?时间一久,就都露馅了,结果是不会陪我们撒谎的啊。# s8 w3 y3 C* L) U: [; `% A/ J
; [% H+ p3 t' x3 y2 ]5 B汉朝的时候,基层官员都是本地人,本地人,对本地人的情况,最了解,所以,用本地人治理本地人,容易出好的政绩,这也是沿袭周代官制的产物,这个方法,貌似我们也可以仿照。
+ L! R- Y$ a* i! Z: D# {. r
& |4 @# R7 k2 E* c8 ?$ Y; p3 G如果我们能广泛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从基层的乡绅等人当中,选取有公信力的能人,指任他们替代朝廷治理基层,对国家的稳定,一定有帮助,这一点,我想不必怀疑。3 ~0 s" ~- ]9 d) ]0 \
皇上要想我国官场焕然一新,那么,您必须先把“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两件事搞好,我们说因时制宜,这是必须要做的。' Z$ L& Q# T& c9 s* r7 u' r. \
+ R6 `1 p+ S6 [+ V# o1 g《制策》还说,夏商周三代,我国的军事政策,是“寓兵于农”,也就是说,没有全职的官兵,平时都是农民,只给他们一定的军事训练,要打仗了,临时召集,然而呢,我详细研究了中国历朝历代军事制度的得失和利弊,然后我总结出来:( n6 j7 L% e8 ^/ B
8 t! U2 m7 N$ G/ ^+ C' m
古时,我国废除了井田制之后,改为征募官兵的制度。汉高祖时期,我国的国防军队,分为轻车(车兵)、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四个兵种,经常在秋天讲习武艺、检阅部队,每次考核什么的,都随部队所在地为宜。
' v( P' S' g- {9 M8 `+ D( g0 m* k: ~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平时务农,定期训练,战时上阵,后来到了唐朝中叶,发现那样不行,改为征募官兵的制度。/ a: |' V, [7 s) e: o
0 b; s8 _5 I6 p北宋时期呢,大臣韩琦建议,把各地强悍不怕死的男子,都养起来,为我朝廷打仗,当时叫“养兵”。后来的苏轼也说,要把国家的军事制度固定下来,并且,要编练一支常年的国防军,今天我看来,这两个人的看法,实在是非常的正确。2 ~1 W6 m4 O6 K# h5 E( J
& g" L! ?5 ]& o L; K
今天我们环顾全球,世界各国,都以尚武精神立国,都以强军为根本,各国的大臣当中,充满了懂军事的人才,各国的小孩子从小开始,就注重体育锻炼。
$ r( `/ o/ k, t须知,自古部队都是不好管的,战争也都是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卫灵公要聘用孔子的时候,孔子推辞说:我不懂军事。后来呢,果然卫灵公就是因为好战,导致天下大乱。
, k4 T- p" g6 X9 k
2 Z% b/ w# `/ `8 x& Y, Y3 @6 L5 p《左传》也说了:军事部队是个危险品,是把双刃剑,一旦管理不好,任用无度,一不小心,会伤害自己。5 f+ d, D% d) h' E
0 w% D6 ^3 F6 [ q, q* N可是呢,自从人类有国家以来,没了国防部队,一天都不行,军队可不止是鸟的翅膀爪牙一样重要,而是更重要。
1 [' B+ ^9 z- X- N6 q' C" R- s; g; O3 f# N
一个国家有了血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有精神,才能在今天这个丛林世界里,生存下去,而力气对于身体,就好比国防军队对于国家一样,十分重要。
/ O/ C; }* x7 D9 l
. T# B0 n5 u0 d. b& {人的身体,一旦力气不足,血肉不运动,成了植物人,身体就垮了,身体垮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自从尧舜禹以来,一直到宋代、明朝,几千年来,没有一个朝代不重视军队建设。% B$ k, z% P! _: ^ n3 ]0 Q
# ?4 \7 C3 a) v7 r* a: H7 b
今天的社会批评家,总是喜欢说古代什么都好,现在什么都坏,他们动不动就说,老百姓每年花费几千万两白银的钱,就养了这么一支窝囊、不中用的军队,还不如学古代,让官兵们回家耕田,有仗要打的时候,再临时召集。
) Q. j4 I% e1 a1 O* b
- v; h; ~/ o9 B6 C, @) d$ Y这种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 a' ]4 h8 F- w1 r0 a, [. M' {8 ? f5 m: Y/ C4 d5 R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啊,今天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了,我们看今天列强之间战争打法的多变,还有列强武器的高精尖,应付今天这种战争啊,即使我们养了专业部队,每天操练,都未必打得过人家,何况还要把部队解散、让官兵回家种田、然后爆发战争时、再临时征召?那样能行吗?绝对不行的。
- S6 Q5 H7 k# \* h
' f6 y" q; e. {4 M) B所以我们说啊,一定要有专门的军队,人数要够,而且质量要高,而且,要在平时多加教练,然后,我国才能和列强平等生存,就像人体,要有力气,才能有精神,所以我认为,皇上应当整顿军队,加强军备,官兵们要加强学习现代军事技术,这是我们因时制宜的第二件大事。& j1 u* o$ ~4 \
此外,《制策》还说,周朝的时候,国家严格规定了各种活动的仪式和花费,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我查了一下,当时古代有“职内”、“职岁”两个职位,一个掌管收税,一个掌管花费,最近我们看世界各国,他们说的“预算、决算要分开”,也就是说,一个部门可以提预算,但是,最终给你多少花费,是另一个部门决定。% E' {( [& |. {0 ?7 c- S
. P/ t! a0 i7 N U; W' D/ ^% V( ]
以前苏东坡管理国家财政的时候,他说,地方官吏报上来的各项预算,有的其实很容易否决,而且否决它之后,对国家并没有什么损害。有的经费申请呢,很难否决它,可是批准它之后,这笔钱花出去,其实对国家民生,却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7 F$ d6 G, N- U8 X! d( p" y1 z" w, k; R
所以呢,宋朝大臣曾巩,管理国家财政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对基层单位报上来的经费申请,凡是这笔钱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我一定尽力找出它不花的理由,因而,不批准。相反,对基层报上来的经费申请,凡是说想节省某一笔费用的,我一定要审查它节省的理由,一旦发现节省不对,那么我一定会批准它。我认为啊,这简直是堪称真理。
& }& c- Y `8 N
! P0 q8 A2 _6 I( B' |: Y然而呢,如果让我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我看今天这个形势,“开源”比“节流”重要得多!/ F* c* n9 @4 L. q' F( q: Y& S
4 r1 f9 X0 \' }# `7 p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中国的财政,省钱这事,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多搞钱,为什么呢?因为啊,我国自从和列强们签订不平等条约、建立所谓通商关系之后,我国的钱啊,都被这些列强赚走了啊,所以,就算我们再怎么节省,国家也难免陷于贫困,根源正是在于此。' X% ` N& K! I+ b g
! r* ?+ g% w6 N/ ^/ l
那么,我国的财政,如何做到“开源”、多搞钱呢?我认为啊,关键还是要振兴我国的实业,而且,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而且地理上属于温带,日照降雨,条件非常好,所以我们中国物产丰富啊,所以,我们也应该注重发展农业,我们中国四亿人口,个个吃苦耐劳,而且又聪明,怕啥呢?
8 d! |5 \+ n7 m3 s自从我国和列强开放通商以来,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仿造那些外国产品,可厉害了,如果我国能对这种仿造的行为,加以鼓励,很快,我国的人民就能在制造业,有所创新,所以呢,我们在沿海地区,应当重点发展工商业。
1 F; a. B* ~. r. L: G7 R5 R9 ]$ c" |8 T" c1 R
欧洲人把工商业的胜败,视为他们国家的强弱之源,所以,他们才鼓励那么多的商船,全世界到处乱跑,为什么?他们就是要在全世界上抢生意、抢利益啊。3 D) ]3 @3 r$ C O1 ~/ P
* d! V: R: u; z$ b9 E" R& } v而我国本土工商业不发达,洋货遍地,国家的银子,每天都在外流,如何挽回这个局面呢?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工商业啊,一旦我们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则我们国家的土地,没有一寸是荒置的,我们的人民,没有一个是失业的,然后呢,我们一些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就会涌现,那么,我国就能挽回商业利益外流的窘态,皇上啊,您提倡节约,那是对的,但是,比它更重要的,是要广开利源,要多挣钱,我们说要因时制宜,这是第三件大事。3 C8 U& J3 `, `7 a8 k
《制策》还说,我们以读书人所学的学问是正是邪,来判断我国教育的成败,所以,要给天下的读书人,规定读书的范围,使天下的歪理邪说,不能兴盛,我觉得,这正是今天我们中国读书人的要务。; A" A, @" `) y0 a
e& a2 |$ @* r
我们古代有“司徒”一职,负责制定教材书目,教化天下子民,在夏商周时期,就从选士、俊士、造士三类人中,选人做官。
8 @$ x2 `) b3 a6 _0 F5 E& e8 t( N9 ?3 H: S
汉朝时期,朝廷注重“明经”一科,然后呢,又设置孝、廉、贤、良等各科,广泛推荐人才,当时贾谊、董仲舒等人,最出名,最有学问。
) k4 E) j, @3 { D$ _. Z- B4 X
$ C c( ^* ?2 h$ M0 F9 K到了东汉,稍微变了,当时的人偏重道德,不太偏重学问,所以呢,清流派很多,大家高喊口号,不太办实事,不太正常。0 H1 e% ?5 W" u- _) F8 W1 n8 k4 l
- z/ h$ r2 M% E1 d5 M: D到了唐朝初年,文学最为繁荣,到了唐朝中叶之后,官场上出现一股歪风,就是说,选人做官,不是看你有没有做官的本事,而是看你读的书、你喜欢的诗,是否和我趣味相投,荒唐得很,于是,风气开始变坏。7 C' B* E7 @+ v8 n) v! [3 P7 X- I: C
. m0 j/ {; H! [* o到了宋朝呢,出了很多的儒学大家,都是师出名门,他们讲廉耻,讲气节,这个风气啊,一直延续到明朝,当时的人即使成年了,也非常好学,明朝的风气,尊师重教,出了很多好人,当时的人们,崇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经典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问问:这样做,是否符合伦理?
. e) d# H p- ]% H1 M! P+ L8 U9 S" ^; E" h
然而我们今天的中国呢,读书人可浮躁了,许多读书人还没接触到西方的学问,就先否定了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所以,我们要端正风气的话呢,必须要重申我们传统伦理的重要性。9 |' v* A, [% R [4 L. q6 g
+ W. F% u5 T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