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瞄准了机器人生意。
) \* e5 m9 k+ a. I8 B# N( f+ Z% b
3 j, I9 ?7 l0 w0 d$ O/ s* g
劳动力短缺的历史性拐点已至,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大势所趋,大佬们迎风而上,或投资或亲自下场。7 t* v2 C& ^( P7 l" z6 ~
% E& ~& j0 X+ O# k/ _3 q2 L 稍远的如,阿里巴巴小蛮驴;京东室内运送AI机器人;猎豹猎户星空的智咖大师等。 % N/ y( a& V/ _6 E1 \: p% k
稍近的如,腾讯机器狗Max和Ollie;小米CyberDog铁蛋;美团自动配送机器人;百度的汽车机器人等。 4 k4 r$ P" Q. V
整个行业似乎没有天花板。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由仿生机器人催生的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00亿美元。
# J) @% [9 E0 S. e
看起来,风头无两的餐饮物流等服务机器人与久在低谷的四足机器人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极。 0 t: I, R' }5 y5 W
但实际上,仓储市场大而隐秘面临不少难题,仿生市场更是因为研究门槛和居高不下的成本等阻碍很难赚到钱。
6 ]! S7 {4 t1 n0 W
而就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机器人生意这么费力不讨好,为什么巨头们还趋之若鹜呢?
X: q2 y' l2 y* S! W$ {9 T 巨头暗战机器人各路干将显神通
' u4 z h, S+ a8 d, t5 i1 S% a+ c% L! U
想必大家也发现了,不少互联网大佬都迷上了造动物。 & ?( f6 h4 t7 M# I& M* t
马化腾去年牵出机器狗Max与轮滑小子Ollie相继冲上热搜。雷军8月牵出的仿生四足机器狗“铁蛋”引起热议。
: o" k0 {$ X8 a
同月还有百度汽车机器人,凭L5级自动驾驶能力与语音人脸识别等能力抢尽风头。 7 ?+ R( k5 _$ r* E) r
5 [4 v( D' a( f
国产机器人进入下半场,兼具噱头和真实需求的仿生机器人或将成为黑马。
9 y5 F( ^! L6 d9 g. W u3 u4 c+ s" N
基于被设定的结构功能,仿生机器人有两大应用场景。一类是To C,以人机交互能力提供家庭陪伴与娱乐潮玩。 & H& u) p5 J _1 ]
另一类是To B ,凭借高动态、高适应、高稳定性以及高负载能力,执行巡检、救援、侦查、安保等任务。 7 ]6 g2 {5 a. L7 P* |. H
踌躇不前的仿生机器人因为巨头的涌入重新成了香饽饽,而伴随着快递外卖与本地生活等业务兴起的服务机器人也正崭露锋芒。
. y; g x" q9 y2 U1 H
4 N6 t* Y& b. `
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除了顶流冰墩墩,赛场上各种黑科技产品也赚足了眼球。 ) U V8 N) E: T( j) q
譬如猎户星空的智咖大师,一款由两条六轴协作式机械臂组成,能独立完成取豆、称重、取水、上水、冲泡等一系列流程的智能咖啡机器人吸精无数。 7 q; j, M9 [/ }' U: f, [
智咖大师能像咖啡师傅一样展示拉花工艺,与其一道显神通的,还有炒菜机器人,防疫机器人,以及无人配送物流机器人。
9 N! v; ]' w% z7 Z' E! P4 c
为了填补末端配送的人力缺口,阿里达摩院在自动驾驶混战中孵化并量产了小蛮驴。据相关报道,小蛮驴从诞生一年后送出100万份快递,但在去年,单是双11期间就集中送出了100万份包裹。
+ o1 O2 p& d5 A
配送机器人的实力颠覆预期,时至今日,应该没有人会质疑仓储物流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 - w8 _5 l; Q: H" O/ t1 |9 {0 n
于是你会看到,在物流最后一公里这块试验田,国产机器人最先结出果实,不止有送快递的小蛮驴,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机器人。 $ S: |/ i8 V* G7 H
京东“亚洲一号”仓库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分拣、集包、运输机器人。
: k8 {, f/ F, R; m; B, Z
去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京东对外展示了L4级别自动驾驶智能快递车、搬运型AGV机器人、六轴协作机械臂、可穿戴AI仿生手…
; b3 i+ [7 h% i, M, X
同样是基于自身业务造机器人,京东擅长打通“链路”症结,而美团则试图缓解外卖小哥的“系统”压力,推出了面向室外全场景的新一代无人车魔袋20。 按美团副总裁夏华夏的期待,未来,美团无人配送将持续与骑手形成协同,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好的服务体验。
# z$ M7 m/ m* X a: @; P! u 有钱人的高级玩具最难的一关是赚钱
2 ~. D! @; v8 l6 N% J
9 G% N6 ]7 P1 d5 b# i
# y+ Y, S9 `7 g1 i7 U9 k4 ~机器人的服务领域五花八门,控制成本的路径却大多相同。
, `6 ~, o+ Z8 I1 y+ X( m) a
谁能最快掌握先进技术做大规模,谁就能率先实现降本增效。即所谓的“算法换规模,规模换成本”,形成“提算法-降成本-规模化-提算法”的良性循环。 只不过科技实力的养成需要时间,受制于算法优化的速度,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控制好成本。
) ] v; }9 n. c# t7 g% @5 x
而且像无人配送车,现在即便有了量产的条件,性价比还是不如人工。一台机器20—25万元的造价,足够养4位外卖小哥一年。
4 L( h3 d8 }9 }- F) k! M# p
理论上讲,除了量产,还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来控制企业成本。以送餐机器人为例,你要是自己买大概要2-3万元,租一台就便宜多了,每月大概只要2000-2500元。
% [& Q8 P6 k" y
显然,对资金流并不富裕的中小型企业主而言,租赁硬件的方式要比部署一套自动化系统来得划算,然而此消彼长,机器人厂商基于此营收去升级技术规模化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0 {5 N2 R! q' h- `) K- Q& Y
从目前看,不论是哪款物流机器人,因为用户接受度,技术、成本等问题,离真正的普及都还有一段距离。备受大佬宠爱的四足机器人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i( v: {( K M
关于成本控制,能做好的企业并不多。宇树科技低配版本Go1售价1.6万人民币,而蔚蓝科技的第五代C系列阿尔法狗售价也是16900元起。
5 a) s$ f1 [) N
就连一向热衷打“性价比”牌的小米,卖出的铁蛋也要9999元。这个价格看似击穿了四足机器人全行业产品的万元大关,但其实是门亏本生意。
. w/ W4 c9 R( n, ~7 P3 e! G' v3 X4 [
, l! }/ g) Z2 w
雷军曾透露,光铁蛋搭载的芯片就要3000元,小米副总裁常程也曾透露在赔钱。怀疑大佬没说实话,自己也可以算算这笔帐,要是铁蛋的成本真能达到5万,那么小米每卖出一台就意味要亏4万。
# w S& S7 J! u R; s
商业变现始终是机器人规模落地绕不过去的坎,在To C市场常常陷入了一条尴尬闭环。
% @. L, x% W% ~) L- O; ^* S9 c
如果当产品定位陪伴娱乐,要想锁定C端用户,价格就必须降下来,但较低的BOM成本又会导致硬件性能跟不上,而硬件受挫又使产品的价值止于好玩。 & d+ G) Z8 K2 o1 r- ~
在商业模式方面,还有一个更加尴尬的行业现状,那就是,To B市场的高不成低不就。一般的履带和轮式机器人足以应对简易的工作内容,而过于复杂的工业应用目前的智能四足机器人又无法应付。
/ K/ X0 @: v T2 b4 K% k; s0 m W4 W* B( C
从这个角度分析,看似前景无量的仿生机器人,实则不管To C还是To B都很难见到钱。 , `/ W5 _" R& R- t
如今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机器人的诞生是为增强人而不是消灭人,正如亚马逊回应,机器人并非要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从人类手里接过重复性的工作,让人类专注于决策和判断。
0 h) U) x0 _$ {5 B2 I
那现实如何,未来的人和机器到底是否能够和谐相处,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巨头财经
2 J0 T' F( D7 m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