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一篇) 说起来,我的第二个坑是我进厂半年后踩的。当年公司有慕名而来的平原客户,请我们帮忙搞一台可以磨削ER筒夹的磨床,而且说市场潜力很大。我们老总就让我去当地做个市场调研去了。我调研回来写了个立项申请书获得了批准。这实际是一种可以数控技术加专用夹具的项目。当时我们单位还没有生产数控机床的技术。一切要从头摸索。我当时分析是:这种磨床可以算是一种专机。而专机是利润比较高的。成功拿下的关键是研制驱动装置。因为了解ER筒夹的都知道,要想实现同时磨削两个外锥面和一个圆柱面,将过去的三道工序变成一道,这就要研发一款全新的驱动装置。而数控的意义只是在能让一个工人同时看多台机床上面。数控相对来说难度不会太大,因为市场上有可以借鉴的东西。而这种不妨碍外形磨削的独特驱动装置反而是无可借鉴,也是最为关键的。否则就实现不了。当时错就错在太过自信,给老总吹下最多三个月就能发明出来这种装置。还依稀记得当时老总一听,笑了。我一看这不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嘛。刚刚进厂的我急于表现和证明一下自己。于是,大脑一热,当场(口头)立下军令状,如果搞不定,我自己愿停薪工作直到产品设计出来。
/ k3 p7 f3 w7 f6 Z* f令我兴奋的是我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把设计弄出来了,车间又用了十多天就试制出来,刚弄出样品一实验就被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师傅给笑话了。他否定了方案。原因是我设计的是一种特殊的驱动顶尖,顶尖带动工件一起旋转磨削,经过初步试验,方案是可行的。但是,老技工说这样做不合理,头架主轴带动顶尖一旋转就会产生跳动问题,这样磨削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工件的圆跳动会比较大,第二主轴用的是滑动轴承,客户一天三班倒的干的话,一年半载看不出问题来,超过两年准出事。我辩解道:这个机器不是质保一年吗?超过质保可以大修呀。老师傅把我说了一顿,大概的意思是设计不能这样糊弄人。最后老板也发话了,让我改方案,要求头尾架顶尖是固定的,时间再延长一个月。一旦成功,奖金翻倍。后来这三个月我真的拼了。每天搞十多个钟头,先后又设计了四套方案。机加工也挺配合我的。每套方案差不多不到两个周就能搞出验证样品来。但是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敢想敢干,就是缺少经验。: l' a2 |; x$ f- `1 w; Q
: @5 ^+ f( ]7 c! J) D' j0 O" s
结果是老婆不干了,孩子疏远了,最后期限也到了,方案仍然不够理想。老总看到我没黑没夜的苦干也没提我立下的军令状的事。倒是又给了我两个月的宽限。在第六个月的时候,终于试验成功了,我很兴奋,不过老板说了一句话像盆水让我清醒了。他大概的意思说:咱这个厂没有国家科研经费,没有地方政府的任何支持,但是工资得照发,税得照交。他希望我今后认清自己,多搞些力所能及的东西。太难的,或者没把握的就放一放,先搞点能创造价值的。这句话两个含义:第一,奖金是没有的,研发投入很大。第二,以后先不要吹,要从简单做起,从小改小革做起,没把握的不搞。最好拿来主义。从别人的地方先借鉴学习,加以改造,变成自己的。这个道理都懂,但我至今不完全认同。试想如果都等着别人先搞出来,再模仿改造,那怎么可能有超越呢?模仿别人的成本是最低,但是永远不能做大哥,只能当小弟。大家说说看,企业应该一味的模仿和抄袭他人的吗? 4 C, ?- ~3 f; n/ Z- a5 L! C
& T' ]8 R F# h1 n
& Z& A/ W9 [. b" G虽然这个坑让我很受伤,但是我的收获也很大。我总结了自己犯得错误。最根本是心态导致的,觉得自己很能,夸下海口。实际上当时的我,尽管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毕竟刚入行,经验严重不足。磨床是个非常需要沉住气,慢慢积累的过程。机械精度的要求虽然看起来比车加工就高了一个档次,但区别确实巨大的。我当时不该意气用事先夸下海口。估计当时老总之所以笑也许是看到了我的问题。呵呵。如果我当时够成熟的话,可以先把数控这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先攻克了,这样一来,老总很快看到成果会认可我,二来,先让企业卖着数控,我在同时攻克这个特殊夹具也会比较从容一些。老总也不会太着急上火。所以说,冲动是魔鬼呀。我当年在学校上学时也犯过这种错,拿下(数学)试卷,先做附加题,把最难的做出来再写前面的。这就是一位伟人说的: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真的先把数控拿下后,其实再弄稍微难的会更加顺利。不管怎么说,那都是过往了。实际情况是,我通过这六套方案的实施和试验,收获进步巨大。也是自从那次经历后,我设计的方案基本上(90%左右)都是一次性的能够实现最初构想,而且加工工艺可行性很强。 {3 |" ^4 v0 B2 f2 q1 J6 M
1 q9 M) c2 R8 E& M4 I4 p1 ?8 G
/ R: \5 _( C5 J) J记得那半年攻关后,我开始研制外圆磨床数控化的攻关,之前我厂只是生产手动的外圆磨。这次我真的学习参考了同行的经验,(主要是研究了同行的产品说明书),记得只用了三四个月就成功了。当时第一台样机的测试结果非常让人振奋。砂轮箱的重复定位精度(50次测试)不到2微米,没有任何点切现象,两个轴的反向间隙都在0.01左右。两个轴的拟合也非常顺畅。修出来的成型砂轮磨出的双锥面的光洁度也让客户感到惊讶。从那时以后,我就成了我们企业研发部的骨干了。 ' H! ^8 L# g' P0 b2 R4 a3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