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罗日记 于 2019-9-30 22:12 编辑 ' O Q% G, Z9 t7 G( h9 U) E
, s2 p9 s, R8 J, b
这两天太忙了,本来该前两天发出来,拖到今天,我内心有点过意不去。
* u: M* {7 ^# h" ]9 I+ Y1 P, b这不,刚刚回来,吃了个橘子,马上就开机,今晚发了,明天回家。
- p# }0 P8 p* G0 K" H老铁,看到来顶帖。 ! K/ _3 d, s/ g3 x7 \# u
罗罗,我常常在一些机器人末端上,看到有快换装置的应用。
) ~# o9 E0 t+ x8 t- T- k- Q; z
# S" |! i- n$ Z/ P6 M: i你能说说,快换装置是怎么回事吗? ! A* [7 l$ s& k* p2 R) U
7 h1 _' \3 t6 s
可以。 0 W( R: W' `9 o' O& S& z
& j/ a4 v' Y% B1 j) q
你说的机器人应用,是属于自动化范畴的。
9 G" O' g2 ]' c6 Z$ i8 Y9 ~( a* h+ R* E) ^; [
那种快换装置(Quick Changer/Tool Changer),分为两侧,主侧和副侧。 & g) G* C# a6 O" p' N6 [3 \& b, G
- D8 P) {( L+ Y6 P% J ~0 ^主侧装在机器人末端,副侧装在工具端。 6 V9 k- B; ?- P. d1 a- t' m
8 Q3 d- F$ E K! @2 s6 l
副侧常常和工具固连,放在工具架上,一个工具用一个副侧。 3 c/ M x2 Y! X" p" d* E' b
, ^* z! M9 q8 S, X& \
机器人末端,会根据工艺需要,自动更换不同的工具(执行器),来协同机器人运动轴,完成不同的动作,处理不同的物料等。 ! E4 _+ I* c) g1 c" Q& H% J+ C1 N
3 j! v+ l* c3 ?% x S嗯哼,我大体明白了。 ( Y, i8 S8 f9 t0 Y
' i2 p5 i+ @: U$ X) o: ^& E6 y
其实,在做三坐标测量机时,有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快换装置的设计。
. h! V+ u# b e$ q, S2 J3 i+ y# E9 {" {# m% O) ~3 U8 z9 a
你们为什么要用快换装置? b1 A7 g/ ~: s% p
# v3 q% F2 s0 l4 d因为当时,采取了一个Z轴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应用,用快换装置,自动更换不同的检测头。
# G& m+ w8 z* S$ Q7 Y& M* Q: k
) X* z& P9 Y! `怎么更换的?能显示得具体一些吗?
0 [* _! x9 p. S* U. T R! G
0 R: V* \ W7 E5 l; N/ G2 }好的,我做了一个PPT,名叫《测头更换流程》。 7 i( d4 N! _9 z* U# k
" t( n! }, o4 _1 K3 t
在公号罗罗日记里,回复测头,即可下载播放,观看测头更换的流程。
% {' P: Z: k( O9 c- p5 ?: k' m, J. e/ f6 G% u* w- `
好的,我晚点去看看。
. q; B* ~6 e; k" r2 ^& t$ Z8 m( i, \6 v% M7 |
不过,我想问,为何只配置一个Z轴呢?
' ~: T5 I* B6 f( ]
" r: K" W. ~+ l1 m其实,我们当时有两个方案。
# d& ]' k2 i! }* _: ?" G# E- v D7 t* S; j" g- e6 s3 \, r$ u
第一种是3只Z轴:一个探针Z1轴,一只二维光学镜头和一只三维光学镜头Z2轴,另外一个Z3轴,留给粗糙度检测镜头,或者激光干涉仪。 % ~) x3 [ K: w F+ a3 c( K9 S5 M; t
# J! S# T# t5 Y8 t; K
此配置方案的优点是测头固定,没有因为更换测头,引入的重复性误差。 1 r+ Q+ I8 t$ j' P' `0 x% H
& @1 [7 X# N0 C# s7 H
缺点是测头都挂在Z轴,导致重量变大,对运动速度有不利的影响,对结构刚性要求高。
8 q6 I& @3 v; }+ V7 Y6 I6 [ C7 Z8 \% n$ L
而且检测的时候,旁边的测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头的检测范围,测量深度等。 - a, T/ l# ^) d) H& y
& X6 W* w$ h: x2 H- C! r那么,第二种配置呢? " s- I8 t% D4 v1 n& _2 `4 q' @
8 c5 ^ o; x* @
只有一个Z轴。 " x: ~# k% z( _( ]4 O/ j
3 C( A% r; q* s
根据需要,快速更换检测头,其他检测头不用时,放置于测头架上。
V a" E0 Q, L
X6 G3 R/ K3 x% H1 \6 q% l9 ~比如,三维共聚焦光学检测头,二维光学检测头,探针测头,激光干涉仪等轮换到Z轴上。 . l! W' @* i* N# g# ]4 c8 D
8 i5 W8 w4 H; G4 g" J
此配置方案的优点是重量轻,可以实现高速运动,缺点是需要更换测头,精度依赖于更换时的重复定位精度和校调。 # i- [; U( t- }
8 A: d" a- i# L! i# ]
你们为何用第二种方案? 5 w2 G# S2 { M1 s" ~' g! O
/ M" a6 @+ j& n: Q- J" c
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太重了,想要达到需要的精度,结构设计非常有挑战。
. x4 K( z! Z9 b6 ]9 x& [. ~
* i7 n$ @* u5 e2 k3 g
: N$ N; ^% Z. z7 V7 n# ^* y$ m% t9 g c8 x- Q+ k* Q
另外,我们考察CMM三家主要竞争对手,海克斯康、蔡司、三丰的设计,他们Z上大部分只有一个轴。 4 y1 Q3 Y, l3 m; [) a ~; {: T
+ [4 q8 e+ P0 R! n: }# N, y/ K8 [可以说,快速更换,是行业里的一个发展趋势。
" y, k% C& q% X3 D9 Z+ X
% b3 d( i* z. e, a7 U; k: r7 F所以,我们最后决定用第二种方案。
' I* e$ @3 W6 F. k* g8 h$ N7 Y. f* X8 a O" }2 ~! _5 f
好的,明白。
`6 `! d/ Z. z/ F5 u, n& s, P7 `! g) B" t" z
但是,你们为什么不买现成的快换产品呢?
5 `2 {; j+ N, [/ R1 c0 A* W0 c3 ?3 t, f8 B" b) P1 B/ T- f
因为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不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
* W/ p$ ]8 ^8 d: Q9 E8 E6 `4 D0 j# u, r6 _5 Y3 n, y$ b; e2 w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很特别的要求:希望装置是中空的结构。
% V, G# i* ]: @# i5 j3 Q. P+ D1 R0 M8 D8 L4 b
因为,中间我们要放置相机和光学器件,这个完全没有产品满足要求。
# h* x1 u: L6 A% ]& w
6 _0 P& v$ C \另外,电接口和气接口数量,不满足我们的应用要求。 8 u, q! d: x l
0 @- p" |7 G) d7 }) Y
我们希望总重量小于2Kg,这一点,到是有不少的供应商可以做到。
0 j' r5 S: d- t2 I, R3 k3 b$ P) b7 q# G) P2 P
但是,我们电接口数量多达60,没有一家供应商可以达到。
' Q: y2 c" l! h# ~2 |- K: J+ O. g# b- E: i4 J
而且,问了几家供应商,都不愿意定做,毕竟我们需要的数量太少,可能他们觉得没啥钱赚,投入精力不划算吧。 ; @1 W( F5 {' [" P. _) f
: P- ]+ k, i" u' H9 X/ g
OK。你们研究的,比较知名的供应商有哪些? 8 r& a9 E8 p( A- H: s) K
+ u3 l$ U& P0 {- S7 y! s# `
ATI, Schunk(雄克),Applied Robotics,KOSMEK(考世美),Gimatic等。 + l8 U3 Q, h9 c# e. U
) `& Z9 |+ Z$ f' R0 c% J
我有2张表格,如下图,从原理和参数方面,对比了几家供应商。
5 R" O z4 h# s! C3 K! ~4 U+ d
& _; H8 F- ]& y, n同时,也对比了几家竞争对手,快换装置的做法。 快换装置原理对比 - X7 h& b0 d8 |& L% ^" R
快换装置参数对比 5 A8 m* P ]- ]+ M9 ] O
竞争对手快换装置对比
% _' }1 T8 V1 h& W通过上面的原理对比,你应该能够看出。 c$ @& [0 t6 Y# K* m
/ w* y. A+ i& `/ k1 u% I% X我们主要考虑:重复性,定位,预载,安全锁紧,释放,电接口数量,气动接口,载荷等设计要点。
% A5 z% u* Q, L" C! f/ F7 A! `8 }( V J
定位:竞争对手是V型槽和高硬度钢球定位。 0 a* j7 r! f6 ~: H
& Y- C/ b) {( |* |: X当V型槽由两个钢球构成时,另一边则是一根钢棒,当V型槽是两根钢棒构成时,另一边则是钢球。 8 j9 f$ w; j* E% w) n) |
0 ?& U3 E( J# _* [大量的论文研究表明,这种定位方法,在动态耦合时,重复性是最好的。
* G! f9 t" e# {8 F3 t8 j1 U: g5 G) x0 ?8 ^! l9 H
比如《Kinematic couplings: A review of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中有提到,可以达到0.01um的重复性。(更多相关文章可以参考http://pergatory.mit.edu/kinematiccouplings/html/documents.html) . t! e v3 o+ Y3 w. W- ?4 x; T4 t
% ^/ f2 ~3 c0 u. ]! j/ i8 A3 i9 O+ I
但是因为是点接触,所以刚性不是很高,一般用于轻载荷,低加速度。 " R9 {: r: L/ C0 T9 n9 U( t# X! j
! K$ H. t8 }+ H0 ~4 o; F* @而自动化方面的供应商,定位方式有所不同。 * }( W7 B3 I! Y9 W
% V n7 z( O) K- a V
在XY方向,他们大都是定位销和定位孔定位。
# p0 ^9 L9 ~( y& ~+ P" s" t: T# j: V* [8 S- v
当然也有用锥面定位的,比如KOSMEK(考世美),这种浮动锥面定位,优点是可以显著提高重复性。 , R1 O$ }* U# g3 O U: ]8 i5 [
/ @, s" D+ ?) n: D
从上面参数对比表,可以看出,只有考世美实现的重复性是最高的,达到3um。 5 k% Z2 y8 x9 B. m8 Y6 r7 X0 g8 m! j
; J3 o: A+ F5 c4 c3 u1 j而对于Z方向定位,都是用接触大面定位。 8 i, [) s" @* ^* u/ a
2 M/ B) u/ C8 R3 P% [4 @( w
工厂自动化方面的定位方式,好处是,接触面大,刚性好,但是缺点就是重复性差一些。
' T7 G8 h7 [' O5 y
: k S+ H, ]& [" E; l) ~预载:预载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态耦合的刚性,预载的加载方式,可能会带来冲击,应当避免冲击。
6 l) l; x$ J3 O
, e# D$ k3 Q' C! E我们中途有提到用薄型气缸,后来就是因为冲击被否决了。
2 L1 L) \. P/ C: C( A: J% ?" r( G) H" \& `* Q: ~( O' o8 l
安全锁紧:就是系统突然断电断气时,工具侧不能掉下来,应该是锁住的状态,不然会出现安全等问题。 4 z2 S7 h3 I! @ @) ~- u& I
, `' G6 r" ]: }: i" i
释放:释放和预载是相反的,简单理解就是解除连接。
/ x, d2 c. w' K. z4 U' A r3 A, a2 f) H6 n% F
电接口:共60针,摆放在外侧,便于维护。 4 q6 ]3 d) L+ a o% ?
3 }/ A/ S- U0 V* z+ P( I1 C
气接口:除了用于气缸,另外预留2路气体,作为气体冷却备用。
' s9 W& m) o2 ]9 P* k
/ o9 I% c' |( B$ q2 o! f载荷:6Kg,重心位置不超过结合面200mm。 , K# z1 G, I* R) T4 u
# P3 }2 J* q8 \" c2 k: R既然没有满足要求的设计,那你们只有自己做了?
$ O5 O: u: J3 S F. ~( {5 g没错。
3 Y/ U8 w0 Y b" h& y# ~# K9 y; J( ^; h9 M* Y
因为我们载荷比较大,同时重复性要求高(X,Y:±50um,Z±15um,中心轴±0.25°)。 ( h* `0 n- T# x+ |; h
& l7 {' n& n: y8 l/ T
所以,我们参考海克斯康,机械钩子式快换装置,做出了第一个版本的设计。
5 O/ V1 _" y8 i1 X7 q: L4 k; Y x( E& H/ j, b6 _9 ~; Z7 q
原理如下图。 快换装置的设计V1.0
# d$ R9 e' t$ J; L用钢球和V型槽定位,压簧做预载,用机械钩子,来钩住被连接的副侧模组。 ( }& z% f: I' e! F2 A) A/ l5 r
: P6 O1 h% t7 i4 `- n9 Q4 }$ a* o3 M
这里,我们用中空的气缸来释放,因为中间的位置,被相机和光学模组占用了。 2 Z |6 q/ |: P& f* f6 O( i, X
& H7 v3 w) G$ X! f9 d* O9 `中空的气缸是自己做的吗? ! k9 P2 U# ]! g. A" p
( l6 L4 Y) G- f, u是的,当时倒角太小,密封圈的装配还挺费劲,抹了润滑油,还用热水烫了一下,才压进去。
6 _" H2 y( m1 w9 F5 {3 ]
: _- R& \* |5 N: P& {9 u后来你们做测试没有,效果如何?
$ N* ?8 R$ }( Z$ s: _9 `5 E: v- Y/ V9 F6 E, V+ g
对于上面的设计V1.0,后面我有测试其重复性和静态刚性(因为实验条件有限,没有做动态刚性测试)。
8 K' S+ e6 `5 [3 F( n' U6 n5 w- G% q7 C& a3 l
测试方法是: 7 j0 n( p# ?% `; ]/ G& ^
(1)重复性 利用现有的Z运动平台,把快换装置装在平台上。 0 P0 N5 d: ?& T4 E9 t
! M- E- |3 ^8 W相机和主侧模组在一起,挂在平台上。
; H( D; H+ ?& c4 U5 `: U2 g0 ?' y- `5 z. s l3 @3 ~
通过马达微调到想要的位置后,用机械锁紧Z轴,避免电机位置变化引入误差。
: K( x4 n8 B8 R6 @, E8 M( V$ e4 ?' C& O: k
同时,在快换装置的下侧,竖立两块板,当气缸通断气的时候,实现释放和预载,释放后,光学测量模组,可以落在竖立的两块板上(板顶部贴有缓冲橡胶)。 / T. _' N1 C- q* C: T
& W8 j' i# R0 _- Q# d, Y
预载后,通过相机拍照,看位于其正下方的标准校准玻璃,分析图像在XY方向的移动量,来测量XY的重复性。
. U% x, p" l$ `$ T; O
, c4 G; J/ i5 j" C1 X1 u! F1 K9 L7 ~: F1 U# [( N
( Y7 q* z; P8 n1 |& P5 t
测试结果是:XY方向重复性±48um<±50um,Z方向±10um<要求±15um。达标。同时,因为相机有清晰的成像,所以中心轴倾斜也没问题。
! } t# @! o! k8 _+ |, I2 q
! e) T: J1 L% `% T(2)静态刚性的测试 直接加载一组力,力的作用线,通过耦合后模组的质心,然后还是看相机图像在XY方向的平移量。 ; a2 \& {0 U" E* V ^8 Q6 i
- C6 e* I- D0 n4 E, k. B因为项目要求的是动态刚性(0.1um),所以这里测试的静态刚性,只能作为参考。
0 L3 W+ U) v8 p9 g
7 q9 n% t# ~; k! c刚性测试结果是,波动幅度最大到250um/gf。 7 ?+ P0 P6 q# ?1 ~, v; ?
2 K4 x% Y+ {5 r! |" R2 I' X" N
对于动态刚性,暂时先通过CAE模拟,来分析其动态刚性。 $ z/ L( ?. W& K
1 [% [+ B* p/ _) I3 h
后面通过做瞬态分析,发现刚性不是很好。 7 _' @$ y0 T, V6 E( _" a8 V5 U3 S2 `
9 y: V. J* u/ E! V1 V* P3 _: e因为检测末端点,在运动“稳定”后,相对于工件的位移变化,已经达到10um。
; H' [3 {8 B, _& [
- T( y) Y! ~' W- d; f结论是系统刚性不足,各个模块,特别是快换装置,都必须继续提高刚性。 4 n7 }: ` Q3 ?8 {
4 B- O, g" n+ C* t; ] ~2 P7 @
所以,你们后面有继续更新设计,对吗? + U8 g! e* A5 l- ]) m9 F
. E4 w! o- V% G3 v5 B
是的。 2 G& w6 k3 k9 |& V; L
" X6 M, ^. z: w1 g* y$ ?# n
其实,对于上面的概念,我们在CAE结果还没出来时,就做了一些局部的更新。 快换装置的设计V1.1 $ ?1 }: \* c9 F5 v; X+ }2 ^
从V1.0更新到V1.1。
5 q# p' n5 V* S; C, f% V7 H5 R3 T; ^9 P+ f
主要是把钩子约束轴承,变换了位置,因为V1.0中,钩子是旋转到水平位置,可能有水平分力。 2 W1 W- _; t" C6 q r
$ q1 h [; p3 @& l! N
V1.1中,因为约束在侧面,当调整好约束轴承位置后,钩子是直线往上走,没有水平分力。 2 s2 _( L. {: y& c# L) f
0 J: w' Q& i. c' z后来有继续升级设计吗?
9 b) U7 t: s |: x& g: m& c8 m/ T1 V; |# i" T" g
有的。 ! c1 u: F8 G; g
2 {. Y; a: W( z' _% ^! B
因为V1版本的结构件挺多的,显得不够简单。
9 f& s. C) E' M( ~& V6 B0 T, K
) t, I% k4 {7 p) C另外,没有经过长期的测试,气缸可靠性可能是一个问题。
/ Q) }& q, u% \) ^2 Q4 C7 U
7 e, _; C4 m& g" D- H所以,后来做了一个新的版本,V2.0。 " V2 E' `% @3 G F
快换装置的设计V2.0
. O; U h0 ]# L% f6 J: e
0 l) q0 n% Y3 S: O' T# [) v- k1 X/ a7 D, v% m8 `( J- A' d8 z3 k' E
因为,电磁铁比自己做的气缸稳定可靠。
: m$ u: O; o: k7 L
1 y4 x( @5 C6 j; j- s/ z嗯,明白。 ! i3 u+ e5 R. V8 Q
! t9 C+ n' w: e8 A( U% q2 Y7 Z W" U
那你这个概念,其实,还是没有提高快换装置的刚性,对吗? / m! Z& |9 y6 Z0 m
, h2 P% a) d9 C6 ^6 x( K
没错。
! J% J: D+ y/ W" F \" r$ Q( M' v1 q7 A
所以,后面又升级到V2.1。 快换装置的设计V2.1
# J8 O# i! @4 ^* S8 x& o9 M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提高刚性。 7 r* O1 m# E3 D X" e
4 Z5 k0 F! E7 r( E/ I3 u% v* p: ~ q) T
这里把原来的钢球加V型钢柱定位方式,变成了XY方向用柔性定位销,Z方向用大面接触。
a5 W+ k% W ^% d, A0 [+ y
6 f; y2 k8 Y! f' w3 y, W: a- ^+ A这种做法,会损失一定的重复性吧? ' h6 E7 f3 A/ ~
; P- e& G- t5 N( i. G2 Q# o% L
是的。
$ i, h1 y, V( Y6 [* v* d9 M( C3 s& B! {) b! y2 e8 |
正如前面所说,钢球加V型槽的动态耦合,能够达到的重复性是最高的。
0 f+ ?; c: j% Z* ~- a0 p( t
, Q+ H4 T) i% X2 Y. O) V% `0 g但是,我们升级到V2.1,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X5 L7 N9 ], N p; ^
0 O. k7 c# q! r: h' a因为这种概念,能够达到的重复性还是相当高的。 " K! z% _$ A( i$ @) [3 t
. ]! k3 O; P- q& m2 j* H7 ?
其实,我们是参考了总部位于瑞士,主要用于工件装甲的System 3R的做法。
' {& m; G7 D K DSystem 3R快换装置的设计 4 _: @/ w$ U) c( E: J+ a
System 3R:X,Y方向,由四组柔性弹片,配合高硬度凸台来定位,之所以用柔性体,是为了避免Z方向的过约束,因为Z方向,是用四个面接触来定位。 & f$ ~+ A, _8 _! k7 c5 G6 W
% }& s w$ a' W
目前,V2.1这个方案,正在等待物料,后续会有一些测试。
) \/ N$ s1 c' S1 g6 A- K1 {1 |
+ d/ o. G5 h! p( Z% F8 U9 H好的,希望以后能有一些测试结果。 - d5 F% _" y+ ~+ \$ V$ r2 A
; g% u4 o% h/ z
我会跟踪的,有结果,我会写在这篇文章的评论里,欢迎你关注。 6 O) H _! g! {0 ]" w/ c
h/ {9 s: S" D* } e$ u对了,后来,我自己又参考考世美的做法,做了一个版本,V2.2。 3 n. p/ Z! r8 x3 \' g( e! F* u
8 _( Z8 X; c: R0 B6 k6 f7 `主要是把XY的定位方式,换成浮动锥销。 + d" }- K/ t. _- Z
6 T$ ?" h, X3 c5 K! F& z- T' X
当然,这个版本没有出设计,我自己留个底,可能以后用得着。
; v3 [ T. |0 e8 l8 A快换装置的设计V2.2 5 W E# M$ \1 X: P; B/ ^! ^
我懂。 2 [+ O; F8 Z5 f5 p! f8 O2 ?
2 C& d$ l: \' r: x( Q我还有一点疑问,电磁铁和相机,都会产生热量吧,对精度有影响吧? $ ]8 w/ W( I, [: I
/ n. l! s5 C* m/ u) n; D
当然,因为后面V2的方案都引入了电磁铁,电磁铁会引入一个热功率,瞬间功率高达25瓦。 $ C7 l2 Z% f5 L6 h. b" g
( s8 q% w" q6 a1 E
不过,因为用的时间很少,大概只有5/1000,所以实际的热功率很小,只有零点几瓦。
) a- R) B, U( I9 Q2 L9 P7 N( C& @ q( w/ Z
到是相机本身会发热,最后的散热设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5 w$ h. S" [% ~3 T/ Y% X
/ {$ L& v# P: \
不过,我们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F. |" F6 n' C3 |: B+ a2 x8 O' a0 M# H) u& h4 d5 g, R
对于相机,采用封闭包围的散热片,加上外接的空气,来冷却它。 6 c& E- \# P" t/ K
$ B- q# b2 _( e! Z; A2 f% `
前两天测试了一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以降低相机温度15度,从原来的43度,降低到28度。 . p1 F% N% D7 r0 _8 c
7 @8 E4 Y/ {( N' u/ q; t3 E
不过对系统精度的贡献,还需要做更多的测试。
1 d0 n/ G* b& ]/ {0 K* o& V$ r& G: f, _4 Z, J3 a
还有,你们的60针电接口是怎么解决的?
" e8 j- r6 ?, A$ x0 y" J d
( Z& D. l4 b O& [" P$ I" u用的Pogo Pin,我们提要求,找供应商做的。
$ S/ c8 ]% x# w) |, d4 a2 L/ L/ Z+ I* |; g
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块有那么多针脚,同时,有些模拟信号需要做屏蔽保护。 6 C6 f+ @, [" ]+ R
' Z1 \# r% F* U
同时,还考虑了Pogo Pin的接触力,因为这会降低电磁铁的预载力。
$ v9 b; z% ^& \ v2 I4 B3 t+ P4 O% Z5 s( ~7 X7 s
当然,对于电磁铁和针脚式电接口,我们也做了隔热处理。 0 M8 w; Q3 ?. W
( c" Q- d/ {7 V采用隔热板,隔热陶瓷等,有效隔离其热源。
: p& o( s2 I8 R: P' D4 m
6 \ v/ [0 |- O1 C好的。
3 P& _! o. ~7 R8 n; W# Z" s. \; `; D% F' o2 G) K7 k7 d6 r7 m) H
罗罗,最后,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上面的原理,参数对比,以及不同的设计版本PPT,能分享给我吗? I9 e9 z; d' ]1 O5 ^
4 n; h* C% ]1 j% M( y可以。 ! b( ?: s. A/ a. H- H
7 r; Q+ V1 X5 S5 u. B在我公号里,回复“快换装置”即可下载。
2 E4 E4 u! U t' y( U4 @( |2 e) d& p% j5 u
好的,多谢你。 " ~5 ?8 {% Z0 N: _) J8 Y
3 P. x' @6 w! m) m$ W; g没事。 7 [, x4 i7 A& `; b% l: [6 b- F' f* ?8 P
; N* i b1 T, h; Y% h& f! S0 q
相关阅读: * [) l. ^# H/ F& y$ _8 @7 R; B3 o; d
+ ^1 X) F2 p$ S" P6 H
! _0 h: t, h: Z7 ^! M8 q ' |1 q p6 [- V' A% D0 `- }
u) J. Y: @ Y1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