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麻子 于 2018-11-9 14:12 编辑 & I& C/ J% g) \& O
- M# S: @3 y# R2 g1 P) _. P
德国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这里所说的技师,指的是支撑“德国制造”的“工业技师”。
1 A$ y" h0 L1 G, L. U4 w
$ K& n1 t& j, p提起德国,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欧宝”等这些德国名车,联想到德国的机械设备,联想到德国的工具。要知道,德国在制造业的卓越成就归功于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会对技工的尊重。
& ~6 k" F7 n: l
德国企业家认为,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9 s' I0 c+ p) T
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大学毕业生白领的平均年薪30000欧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则是35000欧元左右,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高过大学教授。 ( M# M& {. P/ Z: j! g+ L2 h
由于德国技工的工资高,制造业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继而读大学的道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由政府全额拨款,一个学生一年可获政府4100欧元的教育经费。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就被企业“订购”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要按规定向“订购”的技校生每月支付600-800欧元的学习津贴。 ; `! q8 e; h9 I& u5 P# f3 Q9 x
德国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在世界首屈一指,这才让德国技工的工资普遍较高。德国实干者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虽然德国历经风雨,但德国制造让德国经济稳健增长,牢牢地支撑了欧洲的危局。欧元区至今屹立不倒,德国制造功不可没。
! w8 s) j8 j$ [' [0 J. m德国制造之所以如此强悍,关键是这个国家积蓄了丰厚的“工匠”资源,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普通技工。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规范、一丝不苟,规定螺丝需要拧五圈,他们绝不会拧四圈半。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绝活,有的是祖上传承,但更多来自遍布德国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甚至应用技术大学,此外德国行业协会的培训和企业内部的实地训练也非常普遍。
( h# Y5 y7 b' Z. B; q% Q
问题是,为何那么多德国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凭?
& x5 m0 i( q& Q! [& V1 a
" z) a1 u; A C( ^3 m: b5 z$ L
1、在德国,做技工不丢人,他们在社会上同样享受其他“高等职业”所拥有的声誉和尊敬。
( T$ w0 _* C7 V6 _4 `# Q
在德国人看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工程师还是技工,他们仅仅是职业之别,不存在尊卑贵贱。德语“职业”一词,意即天职或上帝的召唤,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从“天职”的意义上看都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德国人做事认真负责,能静下心来做好分内工作。 2、第二个原因是技工同样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欧元(约14500-22000人民币)的收入,一点也不比大学毕业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 u" \# ?$ d" q* [' N
高级技工则是企业之宝,他们的收入更高,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而且还可以买房买车,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就算是一人养家,同样可以到国外度假或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画收藏等,这些并不是只有受过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专利”。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同样是人才,他们也有机会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资和海外补贴。我的一个朋友从技校毕业后就职于辛克全球货运,工作几年后被分别派到北京和上海担任技术主管,不仅能存下很多钱,而且每年还邀请父母到中国旅游。 8 i! Y U7 `0 T- E! N3 a4 Z& s8 @2 {2 h
3、第三个原因是德国的教育通道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均非常畅通。从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转换跑道”,也可以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拿到国家承认的硕士文凭。
Y6 }( }6 E/ n
当然也可以通过补习,取得“Abitur”(完全中学毕业文凭)后,同样也可以申请综合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德国上学没有年龄限制,属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范例。因此,如果大学课堂上见到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为怪。
: C: p7 T* H. J
由于德国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观念、技工也享有较高的收入、随时可以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所以不少德国人宁愿选择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学文凭。正因为如此,德国不仅有众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9 g- j) _* ]9 L C
2 X9 \) i9 Z) @4 U
问题的本质:不单是文化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8 M' Q; O4 S3 q
知乎作者“城市猎人”如是回答: 这个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一个社会要抑制人们过度投向管理、金融、销售等所谓的“虚”的岗位,引导高质量人力资本投向科技、制造等所谓的“实”的部门,必须拉低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时给技术工人比较强的保障。 : G8 U; d" _# ]5 Z X
德国是一个福利社会,日本则是公司(注意:我说的是私营企业)CEO与一线工作人员薪资差异最小的国家之一。日本、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线的工程师、工人有可能被说服老老实实坚持搞工程技术。
- A/ Q# C8 T2 X8 B4 f( x ~7 p
我认为,单纯号召中国人学习德国人或者日本人的民族性,那是徒劳无功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变革,窃以为至少要做到三点:
$ g) J, X4 C% z& }1 H4 _
1、拉低贫富差距。不仅仅要拉低全国的贫富差距,还要拉低企业内部高管与一线工程师、技工的贫富差距。 2、给工人比较强的保障。私营企业的工人有了工伤,社会、企业就能抛弃他么?不能。 3、适当抑制社会“赚快钱”的渠道,适当抑制金融业、房地产业。
( P2 f% ^& E1 n' I# U7 e1 B
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一个国家的人当然热衷于搞管理、当官、赚快钱、投机,谁扎扎实实搞技术(尤其是传统工业技术)谁是傻子。 建议广大羡慕日本、德国制造业的同胞们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所谓的“国民性”“文化”,应该多花时间研究日本、德国的产业结构、薪酬结构等等。 / v+ D# w" g; {9 ^5 Z4 c7 s
我不相信德国人年纪很小就服从该国教育分流制度、自愿去走技术工人之路的主因是热爱技术、报效国家,我认为主因是德国孩子与家长觉得走这条路经济回报很不错(至少不算差)。
( U# _' Q) z. n
我也不认为日本人对工作无比负责的第一原因是文化,我认为第一原因是日本私营企业家把公司利润的更多份额给了一线人员,然后才能做到对员工洗脑说“以公司为家”。 1 K! G7 f* i/ K8 e) m1 D' |* s" O
老板住海景别墅、销售经理买得起大房子、一线工程师与技工买不起房子的国家,大家当然不愿意搞技术工作! . q+ Y- c" r, P7 w# j& Z6 V
优秀的技术工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该得到全社会的更多的重视,也只有得到了更多的礼遇和尊重,中国这只重要的队伍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和进步!! " K, _$ o) Q5 V& v5 J'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