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企业淘汰的速度已快到让人无法想象。 8月13日,新三板公司广东莱盛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盛隆)正式宣布倒闭。 然而,财报却显示,这家企业在2017年净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竟发生了如此大逆转,莱盛隆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 在一份流出的公告中,莱盛隆告知全体员工: 公司因经营不善,现仍拖欠全厂员工2018年5月份部分及6月、7月、8月份工资。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各股东充分考虑,决定正式放弃经营。 (网传莱盛隆公告) 据爆料,莱盛隆此前已累计负债2.007亿元。 其中,拖欠银行贷款3670万元(用5套房子抵押),小额贷款1.39亿元,供应商2200万元,员工工资300万元。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吃惊不小。 首先,莱盛隆创造了历史,成了首家宣布放弃经营的新三板公司。 其次,莱盛隆挂牌后公布的业绩并不差。 财报显示,其在2016年和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64万元、1.15亿元。 如今竟沦落到经营不下去的地步。 最后,也是最让人唏嘘的,莱盛隆其实是倒在了“跨界”的路上。
二 公开资料显示,莱盛隆成立于2007年1月,总公司地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拥有自己的大型工业园,有员工500多名,是一家中等规模,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 而其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在保护膜、充电器及蓝牙耳机等手机配件上做的不错,继而成为了魅族、努比亚等手机厂家的供货商。 奈何,几年的打拼,让莱盛隆对手机配件行业愈加的不满意:竞争激烈,利润又不高,赚得都是辛苦钱。 于是,莱盛隆想到了玩“跨界”。 彼时,无人机市场正值风口之上,大疆的风光更是让很多企业蠢蠢欲动。
莱盛隆便是其中一员。 不过,为了错开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已展现出的锋芒,识趣的莱盛隆选择了植保(诸如撒农药、撒种子)无人机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目前的植保却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 对比之下,日本的航空植保覆盖率却达到了50%左右。 也就是说,无人机在中国农业产业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诱人的, 且该领域才起步,新来者有着非常大的“弯道超车”机会。 正是看到了这些,莱盛隆对植保无人机寄予了厚望,并一步步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了该领域。 而凭借着首创的大载重植保无人机,莱盛隆在该领域也开始初有成绩。
可惜,这样的势头并没有维持太久。 这两年,想在植保无人机行业分羹的企业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0家A股上市公司打出植保无人机的概念。此外,新三板上同样有10多家公司涉及植保无人机相关业务。 残酷的竞争限制了植保无人机在价格上做文章的空间! 不仅如此,无人机行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而技术的突破则依赖与研发投入。 但莱盛隆只是家规模中等的企业,自身根本没有实力往里面持续砸钱, 外加未受到资本的青睐,不曾从外部融到过资, 于是,在发展无人机的三年内,莱盛隆只能通过频繁的股权质押来获得流动资金。
资金的紧张直接反映在了研发的质量上, 进入2018年,其“植保无人机”被频繁爆出炸机、坠落、失控等事故。 就在今年7月,黑龙江多个代理商跑到莱盛隆公司门口拉横幅维权,宣称订购的20多台无人机说好的4月份交货,但7月份依然还未交货。 这无疑给了莱盛隆“致命一击”。 对于企业来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又把市场给弄丢了,无异于是在“自杀”。 就这样,本想借着无人机东风更上一层楼的莱盛隆,结果却是让十几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毁于一旦。
三 莱盛隆并不是个例!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青睐于“跳跃式发展”。 它们将自原有的产业与技术几乎弃之不顾,一门心思直扑完全不了解新领域。 殊不知,你能看到的潜力,别的企业同样也看在了眼里, 于是,大家一窝蜂的全都涌入,行业蓝海瞬间厮杀成了红海。 这种情况下,作为新手,既没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资金、技术、人才也不是特别出众的话, 那么又凭什么就能幸运的从中活下来?!
在各种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 企业能够发展壮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而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竞争力,便热衷于多元化经验也可以理解, 只是,不是所有的风口都可以去追,尤其是自己不了解的。 否则,别人的跨界是创新,而你的跨界却是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