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有大侠回复我说“一片苦心”。哈,8爷那个是”一片苦心“。我就是随性发帖的人,什么也谈不上。另外,看到有大侠在其他帖子里提到了45钢是不是应该渗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么看,是不是应该渗碳、氰化,其实看需求。45号钢是中碳钢,本身淬透性有,但是45号钢淬火只能得到马氏体组织,最多有微量渗碳体提高硬度。对于一般的使用来说,如果只是强化材料,增加表面抗疲劳能力等,淬火+回火工艺是可以满足的。但如果对于表面有特殊的耐磨要求时,我们就需要将表面的含碳量增加,使其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网状渗碳体组织。而这时,渗碳是需要的。所以,对于一个材料应该选用怎样的具体工艺,本质上是根据设计需求来选择的,当有了确定的设计需求之后,我们才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来满足,然后才能谈具体应该用什么工艺。我建议大家多看书,但不要背死书。要掌握关键,按着这个关键去理解为什么要那么用。好了,不多说了,继续主题。 U* ^9 v; ~; a5 g( N! t5 o
1 C( e. F* ]/ U5 C; |
读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陆大纮 许晋堃 合编2 |& N, c* B) p" v
人民铁道出版社9 y# c6 Y# x1 C/ E. T, C2 F
《材料工程基础》 王昆林 编5 E7 @6 q( E) G2 _0 r, b/ l
清华大学出版社1 M+ D# S4 U+ |5 W ~( o
杂谈十三2 d1 H2 x! K) k
. ?5 T$ M$ \4 \( _& q! [9 u钢的淬透性及淬火缺陷/ x, A/ ]# K8 x& p( ^
3 R$ U3 W" x# E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 I: I& Y4 y! m2 f N1 k9 ?8 C: P: H. |; x& O( n4 f7 x
钢的淬透性由其冷却速度决定。临街冷却速度越小,也就意味着奥氏体越稳定,则淬透性越好。因此,凡是影响奥氏体稳定的因素,均影响钢的淬透性。
2 L0 I- g' s/ h7 Q+ X: Z2 {1。碳质量分数。
* J1 e; n1 D7 z A; E0 ^先说流行的观点吧。首先说,对于碳钢,碳质量分数影响临街冷却速度,所谓的C线右移。因此,对于亚共析钢,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淬透性增加。到共析钢时达到最大。对于过共析钢,却正好相反,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淬透性则降低。流行观点认为,这是含碳量影响了临街冷却速度。
: h' @' O6 w5 ]当然,我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者。但是从认知上讲,我并不太赞同这一形成理论。首先,临街冷却速度对于大多数的第一印象是由等温冷却曲线得来的,也就是TTT图。但我们很清楚,TTT图和CCT是很不同的。比如对于亚共析钢,其珠光体转变的尖部甚至会落后于贝氏体转变的尖部。所谓鼻尖位置便不再是以珠光体转变为基准。此外,从淬透性的测定我们也清楚,淬透性的测定依据是半马氏体区的位置。而半马氏体的获取除了跟珠光体的形成有关,对于亚共析钢,还存在珠光体与贝氏体的共生线,存在贝氏体与马氏体的共生线。因此,从这个方面说,单纯的说C线移动形成淬透性不同,过去牵强。
, ?+ D7 a3 l7 y. d9 q- I3 U' }# `但是,总的来说,这种碳含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先记忆这个事实,回头再讨论和研究其本质。
' S- ~% I* g! h0 P R# y2。合金元素。7 v) h7 n% Q" t- c' V( @3 T' s7 ? c
除钴以外,其他与铁溶合的合金元素在溶于奥氏体后,都会使临界冷却速度降低,因而提高钢的淬透性,因此合金钢的淬透性往往要优于碳钢。(插一句,后面再回头研究晶体结构的时候,会在穿插讨论这一问题。)
$ [* K/ u( O2 }; x/ ?7 a6 J3。奥氏体化温度。
: R+ p& j5 Q6 M! r提高奥氏体华温度,将使奥氏体晶粒长大,成份均匀,可以减少珠光体的形核率,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增加其淬透性。(这点是基于过冷形核的观点,老的教材上没有提及,新教材才涉及). @* `8 G; y3 c
4。钢中的未溶第二相, k+ M: x) r; U3 Z! V
钢中未溶得碳化物、氮化物及其他非金属杂质物,都能促进奥氏体分解时的形核率和形核速度,使得即便在小过冷度下也容易发生珠光体转变。因此会提高临界冷却速度,降低淬透性。(同上一点一样,都是基于过冷形核形成的观点)6 r0 x1 s2 [0 p! B& O" `2 M
3 F# Q0 V7 b+ t( @, z; z2 _淬透性的应用。
@* P0 C3 _; K' x' m- F' @# {) I1。设计零件时应根据工作条件确定对钢的淬透性要求。对于要求整个截面一致机械性能的,比如连杆螺栓、锤杆等,就要一定要淬透。对于不要求整个截面一致性的,则可不只淬硬部分材质,比如以半径或者厚度的一半或1/4为标准。同是,淬透性的需求也决定了,零件设计中的尺寸。
4 H& i1 A% u; Y3 A1 \& c9 Z2。根据淬透性曲线找出零件整个截面上的硬度分布。然后可以根据这个分布图,对设计的零件进行粗略的组织校验,以此判定是否能满足你的设计要求,同是对于特殊零件还可以起到指导优化结构的作用。例如下图是一直径50mm的圆钢棒制作的曲线,以此判定设计需求。下二图,则是零件表面到中心的硬度分布曲线,既方便设计者确定组织构成,也方便精确设计时的应力分析。1 B/ ]; s0 m/ P1 Q, a
2 ]8 I* x; x6 B: j' K1 ]8 q& y: [
; N. V, H/ E3 y( p, b0 D# `5 S9 O" ~+ v6 ]5 {
3。设计中计算强度需要查阅手册时,要注意手册上的性能数据是基于多大尺寸试样测得得。因为试样尺寸越大,淬硬层越浅,性能越低。而小试样的数据则会偏高。因此,对于重要零件应合理考虑其差异,对于特别重要的则应根据自己情况实测。
7 Z( ?) D. K1 T# r5 R1 c, m4。碳钢淬透性较低,用作大尺寸工件,难以淬透,因此大尺寸攻坚的调质处理其性能不必正火高多少。当然,对于表面要求的不在此列。因此,可以考虑合金钢。5 x# F1 Y$ w& }" i2 n% K
5。安排工艺时,也应考虑淬透性。对于淬硬层浅的的大件,应注意加工余量的选择,既要保证精加工之后剩余部分的组织要求,又要保证粗加工后再安排淬火工艺的变形。
. O4 M W& `# f5 Y6。对于焊接件不要求用淬透性高的钢种,否则焊缝热影响区内易形成淬硬组织,使脆性增加,产生裂纹。
4 Q% b3 M B" {5 U7。对于表面处理的钢,一般不要求有高的淬透性。2 Z" I/ U7 y- Y& p d0 E2 J2 o* s
3 ~% t2 t$ e$ J# ?9 H' f淬火缺陷及防止方法。
0 Q" x2 l1 V" s: O
& O" p0 o) \$ L淬火缺陷主要是两大类,变形和裂纹。
o$ |9 c4 `7 w! S+ ^0 |淬火变形和裂纹都是由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引起的,这种应力有两类:一类是零件急冷时由于内外温差产生的体积收缩不一致,叫做热应力。另一类是奥氏体转变时零件各部分体积膨胀先后不一致,例如透镜马的撞晶,这种称为组织应力。对于形状简单的零件,热应力往往使零件表面形成压应力,而内部产生拉应力。而组织应力往往使表面产生拉应力。3 C5 x0 ?- g1 r2 K' O1 J, ?
当这种淬火应力(两种)的复合应力大于钢材屈服强度时,零件就会产生变形。当复合应力大于抗拉极限时,则形成开裂。下图为两种应力带来的变形夸大化图解。(但是必须要说,这种以屈服强度和抗拉极限的比较实际上不甚合理。材料屈服,源于晶格间拉力的断裂和再形成。材料断裂则是晶格间拉力的断裂后不可再恢复。回头说晶格的时候再说吧)。6 b3 ~2 H7 G7 A
. A% p/ C4 ?- ?1 m3 s) c
! V4 I( w* y; C+ S/ a% J. i& y4 k
貌似又说不完了。明天继续。 D( h8 |6 `" \* x. r! f4 f
PS。今天的内容,量可能不多,但是可以而且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欢迎大家讨论。
* B/ H( q0 t8 n
+ Y9 \6 G- K5 q7 ~( N8 {3 |" r. n6 U# X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