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动力推动车用传感器市场成长
. K2 m [- B1 ] ?6 e: }) N近年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需求不断向汽车电子倾斜,成为拉动汽车电子市场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如今,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新兴车载电子产品开始普及,汽车产品升级加速,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总体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据权威机构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05.3亿元;到2014年市场规模已接近130亿元,实现稳步增长。尤其是我国乘用车产量的增长将推动汽车传感器市场的增长。+ k. Z3 f3 ]+ u
: ~& z+ |8 u8 V* v8 R& ^市场均被外资占领
- ]& ?; h4 z# _( f- P, |/ d; C: z' g' j0 P6 [3 g4 H! Z) s3 L; c
汽车所需求的信息如车辆运行状态、驾驶操控状态、车辆控制情况、运行环境、异常状态等多是通过传感器获得。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信息源,汽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引擎管理、动力驱动和安全舒适系统中。传感器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也决定了现代汽车控制系统级别的高低。它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探头”,用得越多,汽车的电子化越全面,自动控制程度也就越高。
( `3 Q7 H6 j: s
1 l" d' b3 P' V据了解,目前一辆国内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了几十个传感器,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多达两百个甚至更多,而其使用量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发展还在增加。7 _( {9 E. A" g: h' Y; C4 }
! {' ?( s* y$ {* Q: X
然而,因国内汽车传感器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多种传感器尤其是高水平汽车传感器仍旧依赖进口。传感器市场被西门子、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占据大半江山,而国内汽车传感器产业则依附于汽车仪器/仪表行业缓慢发展。
, S3 n6 M& @2 Y7 q e) L4 _* {6 a0 o! j' U
国内起步晚 技术水平低5 Q/ a2 F5 i/ }# A- n6 N8 k, ^
( t$ u+ \! ] y% q$ t; A: G6 [
国内汽车传感器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时间较晚,直到如今,系列化、配套化的产业体系还很不完善。4 C6 l* P+ l9 _) E# S
: a% Z9 i* [3 ]7 k R
当前,一些厂家与国外先进企业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并逐步发展壮大,但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利润少、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的状况。因此,国内企业生产的汽车传感器产品大多只能满足小批量、低水平车型的配套需求,而众多大批量生产的轿车、轻型车及部分载货车所采用的高水平汽车传感器则是依赖进口。据悉,每年国内高性能汽车传感器的进口量高达50万套。
$ H( ^- N* f, z0 a) C1 a5 R: [1 W) t
" [. t: m* q3 Z我国汽车传感器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水平相差10多年。国内企业生产的曲轴位置、车速传感器有不少采用电磁式或霍尔式传感方式,存在着准确度低、分解能力差、信号精度不高、抗干扰性弱等问题,而国外同类产品早已采用光电式,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
, G5 J! `3 ^/ l- p2 W. A$ L7 a8 D- t2 \
此外,汽车传感器微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采用新工艺和开发新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磁敏、气敏、力敏、热敏、光电、激光等多种传感器应运而生,传感器的材料也从金属发展成为半导体、陶瓷、光学纤维等材料。而在这些方面,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C/ U& X" [* C. ?% W" I
+ I7 Q) h: v" c' B2 G对此,缺市场、缺研发资金、缺新技术,三者相互制约,产生恶性循环,国内企业的劣势日益严重。- V6 K# j0 h+ Q+ H# X3 m/ g
, P" J; Y: U8 c1 y4 y价格优势不明显' N( ^$ Q1 {+ X' L8 J9 u& {
+ } p5 ^5 y/ y
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量上不去,成本压不下来,与主机厂接洽太困难。! M$ ?1 ?0 i9 f
* j( v5 ?; a" P
传统的“以低价取胜”的观念,在汽车传感器行业早已行不通。国外企业对提高性价比的重视,使得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逐渐拉小。相比之下,主机厂自然更愿选择可靠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进口货”。, o& B* W3 _) W; \
/ m( l+ X3 S$ p. y/ ^
目前的状况是企业已经不能根据成本来制定价格,而是以市场价来定成本。按照汽车厂能接受的价格,挤到最后,只剩下极其微薄的利润。于是,一些国内传感器生产商的日子愈发难过。$ C* K# E2 U* p+ t
+ \2 t9 K# c7 c1 S车用传感器在汽车上主要应用 K" n* i; R- y* s' P- T2 g
% ]! i9 L. \( U+ n. v制动系统
/ N9 q" @& K: Z, c1 I" @8 i/ h0 o( E8 V' V
基于汽车必须具有平稳、安全驾驶的考量,以车辆制动系统为例,针对汽车四个轮子的操控上,除了运用大量位置、位移和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防爆冲死锁制动系统(Anti Lock Break System;ABS)外,包括国产车在内,大都已增设电子制动自动分配系统(Electronic Braking-pressureDistribution;EBD),可大幅提升阴雨气候、雪等天气路况不佳时驾驶的稳定性。
" @, M8 W0 f, t& N$ ` \$ J$ Q z* f1 `! a( a" L4 U' W
目前,高档车款进一步加装了紧急制动辅助系统(ElectronicBrake Assistance;EBA),该系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自动检测驾驶者踩刹车踏板时的速度和力度,并判断紧急制动的力度是否足够,一旦需要就会自动增大制动力度及强化性能。( \: i& |4 U* `, x" o, n# O
+ h& t M' B6 `0 Q, f! v& Z6 J
开车舒适、方便是驾驶者最大的驾车乐趣3 a% N+ F- {6 S! o1 f
7 m# |. s1 K8 M& I许多高级及豪华车款的配备及设备都趋于人性化,不但彰显其身份地位象征,另一方面也提高驾驶者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及方便性。比方说:搭配驾驶者驾驶习性、身高与体重,运用位移传感器与微阀控制,可以将座椅、后视镜调整到驾驶者最舒适的状态并加以纪录,还能顾及到驾驶的最佳行车视野。
: [( x9 S! I2 G8 s- R6 A: c4 l; C7 ?1 ~' _: g t
另外,还可运用影像、距离、超声波或激光传感器,再经由显示、警示等设备告知路面车行信息,以利驾驶者降低盲区及视野死角,保持最佳车距及便于路边停车控制及倒车动作。
. }0 P! y8 N, _+ b+ G3 U" f. T) @4 K. l+ h( s/ V" Z, k
在乘坐舒适性方面,也可应用温度、湿度、风量及日照等传感器,可自动控制空调系统,在车内维持舒适恒温系统,及运用光度传感器可使车灯亮度自动控制,还能运用雨滴及除雾传感器可自动控制前、后挡风玻璃雨刷自动运作。
! i1 H3 n' s7 F: M, \6 `
9 |* E) d- T* G自动检测、自我维护 时时确保安全气囊可靠性
0 z: I: h5 {7 d0 Y2 Q! R9 Z
5 |. S/ }' v! c4 A" J ^# e3 t" g) W安全气囊运用微加速或微惯性传感器来监控及量测,它在关键时刻必须要能实时、正确地瞬间打开,以维护乘客安全,但在极大多数时间内气囊是处在待命状态,因此,安全气囊的ECU 必须具有自动检测、自我维护能力,不断确认气囊系统的可正常运作的可靠性,确保气囊在瞬间动作时能达到保护驾驶员的效果。
2 f5 A' u' v: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