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2|回复: 2

[adams] 套胶过程仿真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5 15: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仿真模型分析
从套胶过程看,胶体和外壳发生相互作用,该仿真过程是流体和固体耦合计算的过程。耦合计算前,根据流体及固体的力学行为确定计算模型。下面对模型中各部分进行分析。
1)胶体:按照流体力学的观点,流体可分为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两大类,理想流体在流动时无阻力,故称为非粘性流体。实际流体流动时有阻力即内摩擦力(或称剪切力),故又称为粘性流体。根据作用于流体上的剪切应力与产生的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粘性流体又可分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如下图所示)。 牛顿流体的粘性只和温度有关,非牛顿流体的粘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剪切速率和时间有关,由所给出的胶体参数,将胶体定性为不可压缩非牛顿流体。
1.jpg $ y2 v$ @/ d# Y3 }* [: h
1 流体的分类
计算初始状态,假定内外壳间胶体为充满状态,空气泡已排空,不需要考虑胶体自身的接触计算,同时简化了计算工况,胶体初始厚度即为内外壳初始间距。胶体挤出后暴露于空气,外界环境室温常压。
2)内壳:内壳材质为铝合金,套胶过程中其变形可忽略不计,因此视为刚性体,也可认为是流体计算的固壁边界。
3)外壳:外壳材质为短纤维模压高硅氧复合材料,易开裂,容许应变较小,可采用线弹性模型计算。
由以上分析,本次仿真过程可做以下描述:固定内壳,视为流体计算固壁边界条件;外壳以某轴向速度挤压壳间胶体,并将胶体挤出,直至达到给定内外壳间距指标要求。在该过程中,需保证外壳不开裂,并给出外壳的应力及应变,检验应力或应变是否在容许范围内。
2.         仿真模型与参数
考虑胶水的速度和应力,以及防热套的位移和应力,对胶水和防热套进行耦合计算,计算采用的参数如下:
胶水:动力粘度:由实验数据给定,随时间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
热套:弹性模量:1.0*1010pa
泊松比 0.34
密度:1.62*103kg/m3
阻尼系数:0.6
仿真模型(单位:m):
2.jpg - a" l+ |# A  R3 g1 V3 z9 M# D
2 计算模型图
3.jpg
& X" T8 Q" M! D) M) D3 模型网格图
计算分为初始速度为0.5mm/min 5mm/min两种工况。 模拟胶体在轴向相对运动50mm,并设定胶体最终厚度为0.1mm,根据模型尺寸,假设胶体的初始厚度为3.03mm
3.         计算结果
1)         工况一(速度为0.5mm/min
i.              首先根据非牛顿流体模型计算流体的压力,然后在固体模型中耦合流体计算得到的压强数据,从而得到防热套上应力应变。
计算结果诸如以下图:
* T( f. m# p; @! l4为最终平衡位置时胶体上压力云图。
4.jpg
: S" k0 o+ ?& l9 t% G4 最终位置压强云图
5.JPG
' Q3 b% \) L) ^" {. r$ R# r5 最终位置压强p随轴向变化曲线
    胶体上压强对称分布,图5为最终平衡位置时压强沿轴向变化规律。
6.JPG
; p! v9 V4 C" t( x& A5 ~# l, v3 i( @6 压强最大值随离平衡位置距离的变化曲线
压强最大值位置是随着胶体的流动而变化的,为提取压强的演变过程,图6提取最终平衡位置时压强最大值点,追踪其从离平衡位置50mm位置时压强到平衡位置时压强的变化过程。
应力表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与面积一样都属于矢量,如果受力面积与力的方向垂直称为正应力,以下图7至图9分别为在直角坐标系下沿各个方向的应力云图,图10为防热套上合应力云图。
7.jpg + M, S) m" {; F# d9 z- o1 |3 Y
7 最终位置防热套x方向应力云图
8.jpg # _( y" K6 U6 Y  a. G
8 最终位置防热套y方向应力云图
9.jpg : x& `6 \$ z6 a: i
9 最终位置防热套z方向应力云图
10.jpg
) p  C5 [- i5 f# h# v10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应力云图
在直角坐标中所取单元体为正六面体时,三条相互垂直的棱边的长度在变形前后的改变量与原长之比,定义为线应变,以下图11至图13分别为沿xyz方向的线应变云图,图14为防热套上线性合应变云图。
11.jpg
' M3 F: l/ ?$ J: l! t9 u7 M& G# h11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x方向应变
12.jpg , T* n1 m) s# |- J
12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y方向应变
13.jpg
# g6 M$ X% Q4 S& I, P0 V13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z方向应变
14.jpg
( m0 q  q# D# a% X, r' q( D# s7 ^14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应变
以下图15和图16分别为在扩大十倍和四十倍时防热套的变形图。
15.jpg
$ h7 n; ~1 c) P$ c! {4 L15 扩大十倍时变形图
16.jpg $ ]; _" z6 q% r5 @
16 扩大四十倍时变形图
防热套上在不同放大倍数的变形及应变云图如图17和图18
17.jpg
: A4 O7 q- q2 p9 o/ Y9 O17 最终位置时防热套上应变及扩大十倍时变形图
18.jpg 7 @) S: Z, t0 i" y6 B
18 最终位置时防热套上应变及扩大四十倍时变形图
实验所测应变为周向应变,与所计算得到的xy方向应变吻合,提取出xy向应变云图及数据,以便于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19.jpg
# j2 ^3 Q0 J. ^- Q0 i19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沿周向应变及提取点位置
1 提取点应变数据
point1
0.011%
Point2
0.052%
Point3
0.0077%
20.JPG 6 k% n6 F& k, l# c
20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周向应变沿轴线point1-point3的变化曲线
ii.              胶体速度为0.5mm/min,改变胶体涂抹均匀度
胶体的涂抹厚度与均匀度会影响到计算的结果,更改胶体上下的均匀度,设定初始时底部胶体厚度为3.03mm,顶部胶体厚度为1mm,得到以下结果。
21.jpg
& m; M3 M9 p0 |  z21 最终位置压强云图
由于顶部出口小,胶体来不及流出,因此压强在出口位置变大。
以下图22-24分别为沿直角坐标系xyz方向应力云图,图25为直角坐标系下合应力云图,图26-28为沿直角坐标系xyz方向应变云图,图29为直角坐标系下合应变云图。
22.jpg
, d$ |+ a) C8 `0 }/ |  Q$ k3 [6 O1 v22 最终位置防热套x方向应力云图
23.jpg 1 @% z$ |% [0 [' F0 c3 D
23 最终位置防热套y方向应力云图
24.jpg
- X, G: I& O9 J: ]: i& i/ n24 最终位置防热套z方向应力云图
25.jpg 5 {3 `, @- K2 _% Y+ w* v* M
25 最终位置防热套合应力云图
26.jpg " S0 V  P8 m- G: S, |
26 最终位置防热套x方向应变云图
27.jpg
/ g+ P! Q1 X, Q. J27 最终位置防热套y方向应变云图
28.jpg $ ^% G4 @& q$ q
28 最终位置防热套z方向应变云图
29.jpg   g9 `5 R/ a$ w3 ^/ v  Z
29 最终位置防热套应变云图
30.jpg
5 h1 j, F  B3 [30 最终位置防热套沿周向应变云图
31.JPG - ]/ @' n! v  j& M8 o6 j& N
31 最终位置防热套上周向应变沿某条轴变化曲线
32.jpg ; H6 S2 p4 Q7 d5 q2 K
32 提取点位置示意图
2提取点周向应变数据
point1
0.021%
Point2
0.15%
Point3
0.0014%
2)         工况二(速度为5mm/min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下仅改变胶体的流动速度,计算结果如下:
33为最终平衡位置时压强云图,图34为最终平衡位置时压强沿轴向变化曲线,图35为最终平衡位置时压强最大点随着离平衡位置的距离的变化过程,图36-38为沿直角坐标系xyz方向应力云图,图39为防热套上合应力云图,图40-42为沿直角坐标系xyz方向应变云图,图43为防热套上合应变云图。
33.jpg   d1 v0 f' k0 x' c1 U
33 最终位置压力云图
34.JPG
+ `( s. S3 J7 W! e: C34 最终位置p随轴向变化曲线
35.JPG
- ^) L- ]: v! b: Y& I' k35 压强最大值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的变化曲线
36.jpg
) U" ~% A( J9 i: r36 最终位置防热套x方向应力云图
37.jpg
0 q5 H" S9 Y1 d* E6 e) s37 最终位置防热套y方向应力云图
38.jpg
$ b$ e3 \' P# B" S1 J38 最终位置防热套z方向应力云图
39.jpg
$ {7 T" p8 @" m39 最终位置防热套应力云图
40.jpg 3 V1 k8 z0 P$ E2 u! s8 g5 J' m1 {
40 最终位置防热套x方向应变图
41.jpg
" z# f* p8 \' s: c* W0 {- o0 U/ b41 最终位置防热套y方向应变图
42.jpg , V( ?# K# W' w9 r+ H
42 最终位置防热套z方向应变图
43.jpg 0 r1 }0 K0 I* e2 N+ m
43 最终位置防热套应变图
44.jpg * e! Q) @$ ^' P) O' |/ \" T
44 最终位置防热套沿周向应变图
45.JPG , Z6 d$ L% p- Y( _& U. d
45 最终位置防热套周向应变沿轴线变化曲线
以下图46和图47分别为在扩大十倍和四十倍时防热套的变形图。
46.jpg 1 b: ~/ S/ G0 c# B/ e
46 扩大十倍变形图
47.jpg
9 P/ t+ Q2 ~- O4 r- j9 f47 扩大四十倍变形图
防热套上在不同放大倍数的变形及应变云图如图48和图49
48.jpg
- V4 q* j6 A5 ?- R& `7 t% k+ l48 沿周向应变云图及扩大十倍变形图
49.jpg 3 ^. n# d' A) ?( d/ ~7 Z* {
49 防热套上应变云图及扩大四十倍变形图
4.         仿真分析结论
本次模拟套胶过程采用流固耦合,将流体计算得到的压强数据作为防热套变形的边界条件,计算分别以胶体流动速度为0.5mm/min5mm/min两种工况进行,通过第一种工况速度为0.5mm/min与实验进行对比,提取实验点上数据,应变值如表1所示,与实验数据相比在同一数量级上。且给定的防热套上断裂伸长率为1.05%,从计算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此两种工况下防热套上所受到的力都还不能致使防热套开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5 15: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佩服楼主的耐心,分析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0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11-24 06:19 , Processed in 0.07221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