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 `- M$ f- A8 Z( Z# { 在工厂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维修部门的人是“看门狗”和“替罪羊”。年节假日,操作岗位可以休息了,这正是维修设备的好机会, 他们要留在设备现场修理设备,加班加点不能休息他们是看门狗。工厂出了问题,停产就不用说了,什么质量问题、安全事故、环境投诉或者职业健康,几乎都和设 备相关,或者就是设备问题引起的,设备维护人员都要坐在被告席上。工厂流畅运行,企业的高层领导似乎认为,设备本来就应该如此,维护人员被忘在一边。当想 起他们时,总是在不愉快的时候。这在企业已经成为亘古不变的规律。 在我们的企业里,设备维修人员待遇普遍低于运行人员。例如钢铁行 业,以前操作人员在高温、高危的现场工作,待遇高于检修人员是可以理解的。如今的钢铁企业,操作人员坐在温度适宜的DCS控制室里,面对电脑屏幕操作。而 维修人员所维护的设备更加复杂、维修技术难度更高,甚至钻入未完全冷却的装置里抢修设备,汗流浃背,却获得较低的待遇。不少人努力想转入操作岗位。企业为 了补偿这些没人愿意去的岗位,将其他部门表现不好的员工调入维修岗位。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没人去,留在那里的人素质就越低,待遇也就越低,就越没人愿 意去。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设备维护状况越来越糟糕! 一次笔者去一家钢厂考察,领着我参观的设备负责人常常提醒我注意绕开设备,说 常有轧制中的钢条从那里跑出来伤人!足见其设备维护状况之恶劣。一次笔者乘飞机,发现民航报上的评论员文章竟然直言呼吁提高民航飞机维护人员待遇。可见这 一现象同样发生在民航或者其他安全为核心的领域。据不一定准确的了解是一些飞行员情绪不稳定,要跳槽转到其他航空公司,是因为飞机机械师不满待遇太低而跳 槽。 之所以出现“看门狗”和“替罪羊”这种状况,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企业高层领导对设备管理的认识不足,还是以20年前的习惯思维来对待设备系统。他们没有看到两个变化: 1、设备飞速的技术进步。近几十年,设备的技术进步呈几何级数发展。一些半自动化设备逐渐变成全自动化设备,离散的设备逐渐集成为一体,流程化的生产线 日益增多,计算机、单板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PLC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控制体系。设备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设备的产出规模越来越大,设备的体积、重量也越来 越大,设备的精度和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人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几乎马上都集成在现代化的设备上。反过来,这样的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其生产损失也变得越来越大, 而且对上下游设备工作状况造成影响,对安全和环境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维修难度也越来越高。 2、维修技术要求的变化。传统设备比较简 单,很多问题是机械钳工就可以解决的。但当代的设备几乎都是机电一体化的实体,对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拿修理汽车为例,以前的汽车修理以钳工为主。 当代汽车的控制线路十分复杂,几十条的线束控制着汽车的启动、照明、空调、后视镜、倒车、音响、加速、刹车、玻璃上下、雨刮、座椅位置、门锁等等,传统的 钳工面对这样的汽车已经无能为力了。生产用的设备维修也是如此,需要机电一体化人才和技术支撑。维修与生产的最大不同是,维修需要诊断和分析能力,需要不断的学习,需要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生产的操作则是基本固定、规范并容易掌控的。设备的故障千变万化,需要维修人员清醒的分析和判断,需要灵活的运用已 有的经验和机电一体化知识来解决。 鉴于以上的变化,企业在绩效评价和激励上就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设备是工厂的骨骼、肌肉、脉管和神经系统,是企业创造增值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设备、设备管理与维修,当然就会形成“看门狗”和“替罪羊”这样的状态。 在工厂里,几乎所有的人认为维修部门是为生产服务的,却没有人认为这两个部门不是甲为乙服务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是兄弟关系。当生产任务紧急,订 单交货要求迫切时,维修部门要急生产之所急,密切配合生产部门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准时交付。当设备状态不良,生产部门应该急设备之所急,全力配合设备 部门恢复设备状态,做好维护保养。当生产与维修产生矛盾,到底是生产为维修让路还是维修为生产让路,双方要坐下来讨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科学地确定是停机检修还是继续生产。而非武断地由生产调度说了算。 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要彻底变革原来不合理的地方。为了改变原有的恶性循环状态,其突破口是先提升维修人员待遇,让这部分人逐渐成为工厂的薪酬制高点,成为人人羡慕的工作,自然就会不断地有优秀的人才流动到这些岗位,自然 就会改变素质低下的状态,自然就会反射到设备的维护,使设备状态逐渐改善,就会创造更高的效率。这个投入产出比应该是十分可观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最好的范例。
/ w& ~: B. C; b
3 x, T7 J, L5 c- w
% h2 P- E# C1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