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u2 k8 d2 l) R q `
8 I3 V8 J" d9 R; G6 |% T% _# C* j8 t8 K s$ [6 v% U0 x% p
全国休闲小康指数 - ^; Z, W; c5 r$ w/ n X! L
转播到腾讯微博
0 g. J& x1 r( c, {
- q; G+ g' z2 ^7 J. Z% I& Q. t3 k% i8 I( H$ n+ Z4 _: D
休闲活动十大目的
2 c. w8 k( W2 F) W3 n" I转播到腾讯微博
! }. U( f( R' N# v* F. R
- u4 v8 o- X; ?+ m: @. H B
/ I9 R6 w* ~( X A7 e; n/ ^6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 2011-2012年度国人依旧忙碌,人们的休闲时间连续三年下滑。调查显示: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小时以下的占了受访者总数的41.1%。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71.3分,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近七成受访者超时工作 《小康》调查发现,69.4%的受访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42.4%的受访者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18.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51~60个小时,5.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61~70个小时。只有30.6%的受访者能够“享受”到“八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个小时。 工作时长的增加,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休闲时间,虽然提到“休闲”这个词汇的时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时间”,即“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当劳动、生活事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个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接下来才会想到“活动”、“生活方式”、“心态”和“消费”,但在宝贵的时间和繁忙的工作面前,即便是渴望休闲的人,也会感到无奈。 “我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绝对在10小时以下,虽然入职的时候老板说的是‘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当工作多得干不完的时候,便只能加班加点了。虽然没人这么要求我,但是事情摆在自己面前,总要花时间去干吧!”在天津市一家私企做办公室文员的刘梅无奈地说,“每天下班回到家时,就累得什么都不想干了,只有在不用加班的周末,才能睡个懒觉,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休闲活动。” 像刘梅一样,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为10小时以下的占了受访者总数的41.1%,另外还有34.9%的受访者每周休闲时间在10~19个小时。 休闲时间连续三年下降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主要从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考量,自2006年以来,前三项指标都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只有休闲时间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从2010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出现下跌趋势。今年的休闲时间指数为68.3,甚至比2006年还要低。 46.8%的受访者认为,与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闲时间“更少了”;37.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变化”;比去年休闲时间“更多了”的受访者比例尚未达到两成。与此相关联的是,近三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差远了”,5.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几乎没有休闲时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公众普遍感觉休闲时间过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这是由经济阶段决定的,日本和韩国都经历过必须用时间来换收入的阶段,这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特点决定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其次,目前中国希望通过推进创新来转变增长方式,但是从国际上,尤其是日本、韩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资金投入、金钱激励进行的创新主要带来的是模仿式创新,但是原始创新必须保证创新思维的人有足够的自由。保证人们有时间自由阅读和自由思考,这样容易激发出原始型创新。我们现在的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完全靠投资和金钱来刺激,而不能释放一定的闲暇时间,就很有可能会重走日本、韩国曾经走过的老路。即主要带来的是模仿式创新,而非原始型创新。
( D5 O* B7 @7 l; [0 m/ j"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