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笃纯介绍,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2010年,深圳全行业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9.65%,部分企业超过10%,最高的公司高达近20%。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每年申请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全行业利税与产值之比高达16.64%,“这都说明产品附加值高,即技术含量高。”“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是从深圳这里起步,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都在深圳诞生。”陶笃纯说,比如国内最早的磁共振设备1989年在深圳诞生,安科生产的中国第一胎彩超,迈瑞的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等,“都是深圳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
深圳市慧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基本上是国外的医疗器械产品占主导地位,但是从90年代中后期后,中国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已经占主导地位了。而且国内生产的一些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也并不比国际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差,产品远销国外。
“当然,在高端技术产品和水平上,我们国内的产品仍无法与像GE、西门子、飞利浦这样的国际企业巨头相比,他们企业年产值超100亿美元,这是深圳的企业无法比的。”陶笃纯说,而且国内医院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也基本上还是被进口产品所控制,“比如超 导 核 磁 共 振 ,国 外 已 经 有1.5T、3T的技术,但国内才刚起步。”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中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与同类别的国际产品相比,还是具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比如深圳迈瑞生产的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技术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产品在国外也有广阔的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市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重要聚集地区,企业活力强。“深圳的大环境鼓励并适于创业。”陶笃纯说,尤其是“海归”派在深圳创业大有作为,“像迈迪特和益心达就是这样的例子,许多民营企业默默无闻,正悄悄积累了很强的实力,蓄势待。”更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把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政府不做运动员,也不当裁判员,把自己定位成场地管理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并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等,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和促进企业迅速发展。
陶笃纯指出,深圳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强大的电子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因为两者有相当接近甚至大部分重合的产业链,“这也是深圳医疗电子产品得以高速发展和降低成本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少数“种子”公司的扎根和成功,带来连锁反应和示范作用,初步形成积聚效应,“深圳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0%左右,而占深圳市面积不到8%的南山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占了深圳市总数的40%。”而正是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深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不过,与其他深圳高科技产业一样,深圳的医疗企业产业发展链条上也遇到了困难,“最主要的是土地和人才。”陶笃纯说,在国家大力推进医改这种形势下,许多深圳医疗器械企业都在跃跃欲试,厉兵秣马,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不少中小企业都积极扩大规模,但是由于深圳土地资源有限,不少企业开始考虑是否要迁离深圳,这也是陶笃纯对整合行业发展最大的担忧,“如何让这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能留下来,又能不断壮大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