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基本的方案是,单个原子或分子用作量子比特,处理的信号是通过单光子传递。在过去20年里,科学家已经证明,可以检测单分子,也可以生成单光子。然而,用光子激发分子仍难以实现,因为分子看到和吸收光子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因此,通常每秒有数十亿个光子撞击分子,这样就可以从它获得信号。
' g+ d7 C6 e6 R2 f$ ~
0 G- ]- M* ^2 g! @ 一个普通的方法是,要解决这一困难,在原子物理学中,是制作一个空腔,围绕着原子,从而使光子被陷住足够长的时间,以产生良性互动概率。现在,科学家们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和埃尔兰根(Erlangen)马克斯 普朗克光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Light)已经证明,甚至可以使飞行光子与单个分子交互作用。有许多挑战妨碍进行这样的实验,比如难以制成合适的单光子源,具有适当的频率和带宽。虽然可以购买的激光器有不同颜色和规格,但是单光子源市场上还没有。 " U# F# ]1 L1 {
1 M+ O! `! g6 h3 M* ^8 P6 U+ m 这样,这个科学家小组,在瓦希德 散岛达(Vahid Sandoghdar)教授领导下,自己制作了一个。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利用了一种事实,就是当原子或分子吸收一个光子时,就会转变到一种所谓的激发态。经过几纳秒(千万分之一秒),这种状态会衰变到初始的基态,而且会精确地发出一个光子。在他们的实验中,小组使用的两个样品,都含有荧光分子,这些分子嵌入有机晶体,把它们冷却到约1.5 K(-272℃)。在每个样品中都可以检测到单分子,只需组合光谱和空间选择。 B: ], Y( y% N
" {0 w( G$ q) ?, t Q& h. k
为了产生单光子,就要激发单分子,形成“源”样品。分子激发态衰变时,就会发出光子,这些光子被收集,紧密聚焦到“目标”样本上,距离只有几米。为了确保样品中的分子“看到”传入的光子,研究小组就必须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的频率。此外,珍贵的单光子必须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而且要有高效的方式。一个分子大约是一纳米大小(比人的头发直径小10万倍),但是,聚集的光束不会小于几百纳米。
, S: s; c) S+ @8 j, p; ^/ h2 o
) X1 }7 U8 @& r5 B 这通常意味着,大部分入射光都绕过了分子,互相没有碰到。但是,如果传入的光子与量子力学跃迁的分子共振,那后者的作用就会作为一个磁盘,可媲美聚焦光线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分子充当天线,捕捉附近的光波。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这就提供了第一个例子,属于长途通信的两个量子光学天线,类似于19世纪赫兹(Hertz)和马可尼(Marconi)实验的无线电天线。在这些早期的研究中,偶极振荡器(dipolar oscillators)用于发射和接收天线。
0 v4 R' T9 j' c% u/ j# k H
; o, T+ {# r" o0 ^0 W3 V7 n 在目前的实验中,两个单分子模仿这种方案中的光学频率,而且是采用非经典光通道,即单光子流。这就开辟了许多可能性,可以进一步进行激发实验,单光子可用作量子信息载流子,用单个发射器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