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自主品牌升级不是件简单的事
& w5 L+ i! F/ V; E 最近,跟一位自主品牌车企操盘手聊起品牌升级的话题。“如登高山”是谈话间他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这显然来自于他的切身感受。他对我说,自主品牌升级势在必行,但绝不是一项简单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k* T8 o/ @, ^$ H) n6 O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当局者清”。以吉利、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升级运动始于2008年,3年来这些企业凭借可贵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此同时,舆论圈子里也渐渐开始流行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只要敢想敢干,自主品牌升级并不难。我想,这反倒显得有点“旁观者迷”了。
$ b0 O7 L, m3 i. P9 P, V 仔细观察运作品牌升级的几个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升级”的路径无外乎三种:第一,升级产品档次。这些自主品牌车企在初创期大多从A级甚至A0级起步,为实现品牌升级不约而同选择了进军B级乃至C级市场。同时,为了使升级后的产品立得住,它们纷纷创立了全新的高端品牌;第二,研发铺摊子、技术摊大饼。为了在技术上实现“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各家企业均加大投入,把堆砌最高精尖的技术作为目标;第三,直接从海外购买品牌、技术。1 ^& b) c5 g! s- `
从这些努力我们看得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民族汽车产业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当然是值得赞许的。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三种路径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M4 X( ~' B# Y7 O
首先,必须看到,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市场赢得的宝贵市场份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跨国公司市场误判给出的机遇。前大众亚太区董事长比希霍夫曾对我说,“大众不造10万元以下的车”。在相当长的时期,包括大众在内的跨国公司在华产品线长期集中在中高端市场。如今,自主品牌产品向上走、迈向中高级,蚕食的是跨国公司的核心利益,也是对方最擅长的领域,取得突破的困难不言而喻。谁也不能否认,在中高级轿车领域,美国三大车企即使是在被金融危机击倒的艰难时刻,其研发能力、技术积累都不是我们的企业所能企及的。所以,产品升级并不简单。
8 l6 `8 `' |2 E, W1 V" F8 b 其次,研发摊子铺得过大、简单地做技术叠加也面临风险。众所周知,安全、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三大主题,我们在这三个方面自然要追求技术领先。但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环境,经济性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又好又便宜才是更理性的追求目标。如果忽略了客观消费环境、形而上地追求“好”难免陷入和金融危机前的美国车企一样陷入“成本泥潭”。所以,追求技术赶超并不简单。9 a) m8 m, V& p6 ~4 H9 S
最后,“拿来主义”固然可取,但加快吸收、以我为主才是关键。“拿来”的东西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也并非易事。1 n' v3 e5 T0 j% M
事实上,仔细审视以上三种路径,它们存在一种共同的缺陷:方向选的和别人一样、走的是别人的老路、用的是别人的老方法。谁都知道,穿新鞋走老路是很难超越前人的。我想,最近一段时间,“弯道超车”的提法之所以被不少人质疑,也是看到了我们并没有找到差异化的“打法”、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6 e5 g) L Z* o9 B% {1 _: v 溯本清源,我们发现,自主品牌升级之所以不简单,其根本问题似乎变成了我们如何定义“升级”、如何用差异化的方式实现这种升级。' p' ^9 J& K- C1 _% g5 x
差异化的源泉在于创新。自主品牌汽车要实现的“升级”也应该和以往的升级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其内涵应该是通过创新的路径来打造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而不是把“升级”按照思维惯性简单地定义为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堆砌。
' |/ _/ w5 i: h. x# ` 两月前,在东风裕隆“纳智捷[综述 图片]”品牌发布仪式上,双方提出要通过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供应链组织和“超越期待的创新”来打造适合华人的汽车产品。我觉得,这种思路值得褒扬。
7 }. A0 u, [, u+ W3 j2 O1 H" s [3 r/ C0 P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