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门前的小木桥 于 2010-12-18 15:06 编辑
t1 f: D# ~' q) c
0 g& r2 m! Y& O6 d* P2 j7 l- h 吴迎秋:发展新能源车需要开放思维
+ l5 e" _. ]; b& F 李书福最近又去了山西,除了和山西省政府领导洽谈在晋投资以外,他还有别的关注点——吉利在山西的甲醇汽车项目。甲醇作为替代燃料是一种高能、低排放的理想选择,山西又是我国甲醇资源优势省区。李书福显然很有眼光。但甲醇汽车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甲醇汽车的商业化应用仅仅局限在山西、陕西等寥寥几个建立地方标准的省份。李书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连年在两会上提案呼吁建立国家标准。但直到目前,最具应用价值的低比例甲醇汽油国标仍未出台。
1 S- h1 I$ w. W- Z* s) [; y甲醇汽车的尴尬局面,其实反映了国内新能源车发展思路的重大缺陷:缺乏开放性。而新能源汽车恰恰是一个最需要开放性思维的领域。
5 m, T9 y3 R8 Q' Z! r+ k" e, N首先是技术路线的开放性。我曾和多家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士交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方略。无论是以混合动力起家的丰田、以氢动力著称的宝马、还是专注电动车的日产都没有“以偏概全”,除了自己最擅长的路径,也都在其他技术路径上投入颇大。他们纷纷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在世界范围内看必然是多元化的。从时间上看,现在还看不出哪一种路径最终将“一统江湖”;从地域上看, 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路径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 y4 f$ e1 B% _" J% R$ @
其次是研发方式的开放性。从今年的巴黎车展可以看出,各个跨国巨头发展新能源车都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联盟。有的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结成了电池研发伙伴,也有整车企业之间建立起开放的研发平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奔驰,这家曾经对新能源车持保留态度的车企,最近四面出击,和比亚迪、丰田、大众建立起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合作。奔驰的老板蔡澈是个聪明人,他显然意识到了,起步较晚的奔驰需要“借力”,而借力则需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8 i3 U9 o& h& A/ m" d' g9 n, E
巴黎车展之后,我曾撰文提出,国际巨头的新能源车发展比我们想象的快。现在看来,快就快在了“开放”上。& k3 E, x) B/ A% m
反观国内。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新能源路径只剩下电动车、所有的资源都投给它、政策利好都偏向它;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开始“闭门造车”,营造“小圈子”,打起“小算盘”。
2 [1 b7 e/ r& ~4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几个央企串联起来搞的所谓“新能源车央企联盟”。表面上看是为了加速发展、“弯道超车”,是为了集合力量、避免各自为战,但“央企”联盟的身份准入制度已经决定了这个联盟是个封闭的“精英沙龙”。该联盟甫一出炉,就有不少企业和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上汽、吉利、奇瑞、比亚迪这样的“非央企”莫非也要自己成立一个“非央企联盟”?“央企联盟”的成立是为了聚拢力量还是为了聚拢利益?事实上,中国以外的其它地方都没政府出面来直接“督导”新能源车的发展,更多的是给新能源车开放、宽松的空间、提供一些必要的政策辅助。. w, G; |% k& b- r% O
+ `4 ?* N$ F) R3 v9 N
毕竟,新能源车从全球范围来看尚处在成长期,存在着很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时期最需要的是科学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最忌讳的是划框框、设前提。
" {5 q2 `3 m8 h u8 I3 b从国内的各种乱象来看,“弯道超车”的虚幻梦想成了不少产业决定出台的前提。“央企联盟”是为了“弯道超车”。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新能源车规划层出不穷,各种政府职能机构、利益团体都试图在新能源车领域圈一块地、发出点自己的声音,他们声称的出发点也无不是“弯道超车”。0 @, k. n. `# |* d8 k4 O5 @
姑且不论“弯道超车”是否合乎产业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至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质疑:打着“弯道超车”名义的许多行为,看起来都是朝着利益去的。并且,这个利益不是整个产业的利益,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圈子的利益。$ n9 U i; S$ y4 o
眼睛里看的是利益,怎么可能有开放性的思维?为了实现一部分人的利益,“弯道超车”又如何能在整个产业的层面实现?- @8 L; B1 J$ k4 j- P4 s1 s# b
风物长宜放眼量。愿大家看开些。
6 h1 H( F5 h; Q% X9 @% P! u& W% ~5 c4 i) D*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