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水葬、天葬 人终有一死, 但并不是所有人离开后 都会选择“入土为安” 。。。
悬棺葬是中国古代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葬式的一种。在江河沿岸选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也有人决定死后把器官和遗体捐献出来,以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比如说,有史以来第一个自愿将自己的遗体变成“数字化尸体”的人 Susan Potter (苏·波特)。
波特的数字化躯体 图片引自《国家地理》 2015年,87岁的老太太苏·波特在美国丹佛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因肺炎去世。在生前她定下一个特别约定:自愿为医学事业捐赠自己的遗体。她的遗体在60天内被切成了2.7万片,用以记录人体的每一个细节,最后被复盘为一具“数字化尸体”。
波特的头部横截面,为了稳定,它被包裹在聚乙烯醇中。所有切片经过3年多的艰难保存后被数字化,用于教学工作。 而就在今年,又有人搞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方法离开这个世界~ 几周前,荷兰海牙首次举办了一场“回归”自然的特殊葬礼。
在这场特殊的葬礼上,逝者被安放在由以蘑菇纤维菌丝(Mycelium)为材料,制造出会呼吸的"活棺材"里告别这个世界。而这也是全球首例通过这种方式举办的葬礼。
这个棺材,就是荷兰代尔夫特市的 Loop 初创公司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和莱顿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Naturalis)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推出的一种新型环保棺材—— Loop 活棺材。
这种“活棺材” 的材外观为灰白色,和常见的木质棺材有明显的不同。 其重量大约相当于一个相同大小的宜家橱柜,埋在地下会帮助尸体更快分解,以加速尸体堆肥的过程。
堆肥,是指被分解和回收的有机物质作为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没错, 死了也要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
人体堆肥的速度取决于各种条件。 以传统棺材为例,它需要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身体才会最终腐烂,棺材上涂过漆的金属部件和人的衣物等都会使其保存更长的时间。
而这种由植物和树木根部的菌丝制成的新型棺材,能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整个过程。 它不仅加速了人在死亡后的分解、将人体转化为营养,同时还中和、清除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让周围土壤的质量得到改善,为新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丰富的条件。
所以,这种菌类棺材会让人体身上的养分也被有效转化到土地,让人们再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肥沃土壤,滋养自然的欣欣向荣,而不是污染土壤,最终完成从生到死一个完整的“循环”(Loop)。
每个活棺材都能在七天内成长并成形。 制作时需将干草等放在模子里,加入选出的菌丝体与有机基质的混合物,定期浇水,等菌丝体长成棺材的形状,然后自然晾干使其停止生长,便可以制成完整的有机和生物材料棺材。
菌丝体被研发人员称为“自然的回收者”,它通过分泌酶来分解生物聚合物,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来喂养真菌,不断寻找废料以转化为环境的养分。 一旦菌丝暴露在地下一段时间后,它就会重新开始生长,开始堆肥的过程。正如设计师所说,整个生产过程都是被动的,这意味着它不需要任何能量,热量或光。
这款菌丝棺材目前已在荷兰发售,经测试后,两家葬仪社已经开始使用。 最后,要说唯一的缺点,这种棺材有点儿贵,一副 Loop 棺材要价1,500 欧元,折合人民币11920元,第一批已经卖出10 个。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如果能量产的话,棺材的售价会更便宜。
Btw, 这个棺材的研发人员 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你是废弃物,还是养分?” (Are you waste or are you compost?)
新设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