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ztx 发表于 2018-9-13 11:52:21

一篇引来巨大争议的文章

吴小平: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经过多年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左右,中国的私营经济已经丧失殆尽。但在当年底的*河蟹*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从否定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的角度,再次重申了党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肯定态度,明确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政策。时间流逝,党的13大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97年的15大则强调,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语气再次升级。2007年的17大把私营经济的地位再推一把,认为公私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进入到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大量高新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巨大鸿沟。考虑到老龄化、经济增长优势和资源禀赋,此时我国追不上,将来可能一直追不上。而且,国与国的竞争态势开始倒退向百年前的重商主义,美国等一批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的对中国进行围堵,不公平的要求中国敞开市场,不合理对中国关闭市场,不友善的实施地缘政治威胁。此时,如果不能集中国家力量,完全让市场说话,彻底走经济自由化的道路,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压力、阻力。已经取得的优势和成果,也可能逐步丧失。

zmztx 发表于 2018-9-13 11:53:08

不知道是不是完整,但在网上这似乎是最长的。

zmztx 发表于 2018-9-13 12:10:41

人民日报百家企业调研: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矛盾问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199047819993027&wfr=spider&for=pc

破解“创新以及支持创新的风险由谁来担”这个核心问题
调查中企业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整机企业与基础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形成合力,久久为功,使从技术攻关到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更加顺畅。

魍者归来 发表于 2018-9-13 12:21:05

如果站在国家层面,这样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言论自由不止应该对下,也要对上。高层也好,智库也罢,只有能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并能在自己的领域内自圆其说就是好的。

junshi1010 发表于 2018-9-13 13:13:50

难道准备开历史的倒车吗!

寒风1 发表于 2018-9-13 14:34:01

网上这个话题好像都和谐掉了啊!!!

zmztx 发表于 2018-9-13 14:56:28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

袁家军指出,民营经济是浙江最亮丽的金名片,也是支撑浙江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近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靠的是坚持“八八战略”总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谢谢谢先生 发表于 2018-9-13 15:01:36

私有经济的离场,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即便在某些人,某些计划当中,是有这样的长远规划。
私有经济,已经不单纯的是公有经济的补充了,而是关系到整个民生,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厂是私有经济,商超是私有经济,农民的大豆,稻谷,玉米的出售,还是私有经济。

所以,私有经济离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市场现在的发展,其实是在向一个协同的方向发展,各个企业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然后协同完成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项目。
市场未来的变化,更多的也只是将这种协同更紧密化,更现代化,更规范化。

我的猜想,国家在应对市场未来变化时,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会利用国家的影响力,促使这种协同更快速的达成,甚至企业与企业的兼并合作,从而形成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zmztx 发表于 2018-9-13 15:05:11

光明网评私营经济离场论:改革开放40年更要坚定市场导向

昨天(9月12日),一篇有关私营经济应该“离场”的文章引出的热议达到了高潮。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日,无论就观念意识而言,还是就现实状况来讲,这样一篇文章来得也正是时候。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究竟改革了什么,开放了什么?细究起来,无非是在经济领域由计划导向改变为市场导向,也无非是将闭锁的国门向先进技术及其生产方式洞开。就是这两个变化,让今日之中国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相比,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具有活力。当然,也正是这两个将中国引向富裕和活力的变化,决定了由计划向市场之转变的历史正当性。正是以这个正当性为基础,改革开放才成为中国进步和发展的一面旗帜。有了这面旗帜,方向就明,人心就定。更加富裕,更具活力,是人心所向,是人间正道,是历史的大路向。

由此再看所谓私营经济应否“离场”的热议,结论当然是清楚的:只要市场经济的导向在,只要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多种所有制就是市场得以发育和成长的前提性条件,多种所有制形式就是与市场体制须臾不可分离的结构性因素。无论从市场形成的全部历史看,还是从中国市场体制构建的历程看,多种所有制的存在及其发育程度,是决定市场导向确立及其成长路径的前置性因素。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市场,因而私营经济的离场,铁定意味着市场导向的反转,也一定导致市场体制的坍塌,必然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就是不容置辩之向。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信号实现的。说到底,所谓市场体制,就是一整套价格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没有市场,价格无法形成;没有多种所有制,信号没有受体。有了市场,有了多种所有制,就有了价格形成的基础,就有了价格信号的接收者,并由对价格信号的敏感与判断的不同,而形成了市场参与者间的竞争,达至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进而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的创新力和人的创造性,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正是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破冰而开始前行的。小岗村农民那个按了18个血手印的“生死书”,其所犯之忌者不正是“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吗!地还是那爿地,人还是那些人,天还是那块天,农具还是旧有的农具,一天还是24小时……什么都没变,但是,为什么按了血手印的这些农民的田里的庄稼长得就好了,产量就多了,饭就能吃饱了,人心就舒畅了,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此前近30年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甚至运动都没有解决的劳动积极性问题,一纸农民间的私下契约就解决了?为什么?

人们要温饱,要过得更好,此乃基本人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所正向鼓励的,正是人们这种想过更好日子的自然欲望,由此顺应人性地解决了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动机和激励问题。单一所有制,既不相容于市场体制,且即使在计划体制下,也解决不了激励问题。不是么,“服务意识”问题,其解决,难道是通过每周三下午的停业学习解决的?而正是从有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归自己”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始,才有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涨。

改革开放40年,只是历史一瞬。中国要继续发展进步,要更加富裕、更加具有活力,前提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坚定市场导向。只要这个导向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也必定在。反之亦然。

3983596 发表于 2018-9-13 15:44:24

私营经济代表市场经济,权力归私有,公有经济代表计划经济,权力归公有,究竟要哪一个?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一篇引来巨大争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