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现实那个更重要——哈工大学生成低保户
本帖最后由 未来第一站 于 2017-6-7 21:53 编辑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双沐村五组低保户,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0级学生,两种身份,在53岁的刘汉清身上交织。
37年前,刘汉清作为镇上第一个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被乡民“敲锣打鼓”送走。随后的人生经历则急转直下,挂科、退学,最终回到家乡。他将这一切,归因于“痴迷数学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方6月5日回复,证实刘汉清哈工大学生的身份,并称对其遭遇,将会持续关注。兴化当地政府则表示,将对刘汉清给予生活上的援助。
入学5年后退学
兴化市戴南镇双沐村,很多40岁以上的村民还记得,三十多年前,镇上曾经“敲锣打鼓”送一个名叫“刘汉清”的少年,前去大学报到。
1980年,时年16岁的刘汉清,以398.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称为戴南镇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而时隔5年后,刘汉清的父亲挑着扁担,将他从哈尔滨接回老家。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从离家时的“天之骄子”,变成一名“肄业生”。
按照刘汉清的说法,退学是因为成绩不佳。他说,在校期间,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数学研究”。
刘汉清告诉记者,在哈工大读书时,自己在图书馆阅读到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随即对数学产生兴趣。此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宿舍“研究数论”。直接导致成绩下降,并多次被辅导员谈话。“我把数学当作一种追求,舍弃不了。”
6月5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回复记者称,刘汉清确为1980年考入哈工大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因多门课程不及格,降级到81级学习,后于1985年退学。哈工大称,从刘汉清在校经历来看,他“最终还是没能达到学校的规格要求”。
无法毕业,也就不能享受分配工作。1985年,刘汉清带着一摞手稿,回到家乡。一座建于70年代,50余平米的砖房,成为他的落脚点。此后的32年,他再也没有走出过这座村庄。
“希望他能振作起来,担负起生活的责任、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哈尔滨工业大学称,对其遭遇,将会持续关注。
曾与专业学者探讨
刘汉清至今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曾有人介绍他去工厂车间,他干不了几天便回家,说“工厂噪声大”。此后,也少有人帮他谋生计。
如今的刘汉清,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屋顶有些漏,下雨时房间会受潮。家里没有家用电器,一切都是40年前的样子。刘汉清至今没有一部手机,平时与人联系,都要依赖邻居家电话。
刘汉清目前没有收入来源,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每个月有400元补助。“够吃喝,我不太在乎物质上的东西。”
刘汉清说,自己看重的,是“对数学研究的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数论”。他以得意的口吻介绍,自己主攻“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
一名与刘汉清相识,曾上过大学的同龄人告诉记者,刘汉清曾以“一种陶醉的口气”,向自己介绍“数论的优美”。此外,多名双沐村村民称,曾见过刘汉清家清理出大摞稿纸,“密密麻麻写满数字”。
泰州当地媒体报道,刘汉清的一名同学,曾经帮助其将研究成果,寄给《哥德巴赫猜想》的合作者,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潘承彪。在审阅刘汉清的论文后,潘承彪给了回复,“我记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页上有个论点未经证明,接下去的论证没有意义。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记者联系现已退休的潘承彪,他称,事情已过多年,已经“不大记得清”。
但刘汉清认为,“未经证明”,只是自己没有证明,而不是没法证明。“我认为我的研究方法没有问题”。
“他现在有些偏执,但是谈吐没有问题,日常生活中,精神也正常。”双沐村村主任仲旭景告诉记者,村里正在为其集资购买手机,下一步,还将对他生活上提供帮助。
这么高的智商,不是不能工作,实在是迷上了数学,无法自拔:lol 挺无语的,像这种人怎么办呢? 只能叫迷信,或者“信迷”吧 天才的思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迷至自信?:lol 本帖最后由 滚刀鱼 于 2017-6-8 11:14 编辑
这个新闻之前我也看了,我个人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信仰更重要,生活的物质条件再苦,有信仰作支撑也能活下去,一个人没有信仰,即使物质极大丰富,他也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当然我说的信仰包括个人信念和理想。文中这位大哥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是我们这些“局外人”觉得他生活的很苦,注意:“是我们觉得他生活的很苦”,他自己只是有点自卑,他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物质条件很苦,他的信仰支撑着他精神世界,他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但是他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还得通过劳动换取生存必要物质,不能只寄希望于其他人或者政府的帮助,这些都靠不住,还得靠自己的双手。饿着肚子高举信仰大旗的人,可以说他是高尚,他是真高尚,是我们这俗人理解不了的高尚,也可以说他是愚昧,是我们这些俗人认为的愚昧。我这个俗人认为:吃饱了高举信仰大旗,可能挥舞的更为有力,大旗飘扬的更为灵动。那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哥,吃饱了再高举信仰大旗是不是听起来也不错! 中国版美丽心灵
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 Forb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这算不算是“工匠精神” 看完这篇文章里,只想问一句:“学术界”的壁垒是不是太森严了一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