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工匠”缺口,缺的不只是“工匠精神”
近日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工匠”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不能不说是一种忧伤和遗憾。“大国工匠”短缺瓶颈,为何难突破?“政府不重视”“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机构太少”……人们多数会归咎于此类理由。
事实果真如此吗?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工匠精神”几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华技能大奖”年年评选,“技工荒”持续成为媒体焦点话题……显然,上述理由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那“技工缺口”为什么一直不见缓解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在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心中都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国家如此重视,薪酬如此之高,就业如此之难,为什么大家仍然不愿意当技工呢?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的大学也在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有可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只有为数极少的农村贫困家庭才倾向于报考职业教育学校。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第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含金量”。
总之,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人才观,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突破其成长渠道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能看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转自:光明网
原作者:罗旭
在天朝,所谓的“工匠精神”只不过是他们的工具,技工人员活的没有一点尊严。。。 在本朝,有谁敢说自己有尊严的活着。 水电工月薪可是很高的哦
像上半年装修旺季,平均月薪在1.5W以上 说到最后就是提高收入,不就是变相的通胀吗?内部比待遇有什么意思?增强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才是根本! 高技人才,那个公司不是自己养着留着,怎么会给你机会挖角呢,再说了高技技工技师基本上都是三十五以上的中年,工作稳定环境适应,不太会考虑好高骛远,离职换工作的少之又少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事实,培养环境差也是事实。 未来第一站 发表于 2017-4-21 16:02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事实,培养环境差也是事实。
高工资招不到高水平技工,看上去真像那么回事,其实恰恰是因为这类情况少,才被媒体关注,真实情况是:大多数技术人才的处境并不乐观。
解决人才缺口,待遇只是一方面,人才培养、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利因素更是重要,现在的情况是:人才培养是看天吃饭,成才率太低,太多人根本熬不过这个阶段。
主要原还有三:做上了工匠级,马上奔老板级去了! 若想推广工匠精神,需要要有一个工匠的思想,想法是首先要改变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