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师_OgIOQ 发表于 2017-1-2 22:07:38

中国制造2025”实施1年多 成效显著

1年多前,中国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被业内誉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以及“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之中。实施1年多来,该纲领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任务依然艰巨和繁重。“中国智造”的“魂”应该是打造区域品牌,各地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也要建立品牌文化,培育品牌消费理念,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未来的工业体系中,企业将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协同模式开展工业生产,这将使企业在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制造业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不再从事单独的设计与研发环节,不再从事单独的生产与制造环节,也不再从事单独的营销与服务环节了。

与之对应的是,制造企业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也将给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

而当前我国工业是一个并行阶段——“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其中,工业2.0补课主要是指补上工业基础能力、质量品牌、标准化等。工业3.0普及,主要是指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普及自动化。工业4.0示范则是通过“智能制造”试点、“智能制造”工程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实施1年多:成效初显
1年多年前,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被业内誉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以及“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之路。《中国制造2025》实施1周年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根据梳理发现,1年以来,已经有江苏、广东、福建、四川、甘肃、安徽、北京等25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此外,大连、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措施。从内容来看,各地普遍形成了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整体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但是也依据自身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发展领域之外,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相关产业。

江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浙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智能可穿戴设备。

宁波成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
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在工信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之所以选择宁波作为首个示范试点城市,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宁波拥有地缘优势。地处浙江东部沿海,是长三角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在区域内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宁波也同样具备扎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尤其在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强的竞争力。2015年宁波工业总产值达13756.6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列,位于全省第一位;而且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名企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16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

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无疑将使宁波得到更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中国工程院也将为试点示范城市提供针对性的研究咨询和智力支持。宁波在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会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带动的样本。

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工作的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群)都将陆续展开,工信部相关政策、专项资金、工业强基等五大工程的实施资源将会优先支持试点示范城市。

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也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侧,也就是工厂生产制造角度的改革,主要是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动控制系统开始用于生产制造之中,拉开了大规模生产的序幕。虽然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大规模生产时代的管理理念以产品为中心,以低成本去竞争市场,根据市场预测安排生产,是一种推动式的生产方式,某些时候,难免造成盲目生产,以至于产能过剩。

“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是在“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技术和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从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强控制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利用传感器和互联网让生产设备互联,从而形成一个可以柔性生产的、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工业4.0”时代的多个种类产品的大规模定制,既要满足定制化需要,又要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那么,定制化,根据客户订单,定点安排生产,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了。

继续提升“品、质” 打造中国制造之魂
此外,质量、品牌问题。我国制造的主要劣势之一是“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规模大,但是大多是贴牌生产,获得的利润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品牌。

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

2011年底,美国学者发布了一份名为《捕捉Apple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Apple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除去主要原料供应地占的利润分成,其他利润分配依次是:未归类项目占去4.4%,非中国劳工占去3.5%,Apple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正因为在价值链中没有技术含量可言,尽管付出强劳动力,其背后的获得却是最底层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润。所以,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重视质量、品牌工作。

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制造大国”的地位都可能会动摇,更不必说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我国许多行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存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提质、增效、转型是中国制造业追求的目标,而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则是支撑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之一,“质量为先”也是《中国制造2025》五项方针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转型,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开始重点转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总体思路。


挨拍的5 发表于 2017-1-3 12:27:24

如果说工业2.0补课主要是指补上工业基础能力、质量品牌、标准化等的话
我觉得我们刚刚过2.0,我国标准化的制定基本上全部由我国的国家单位或者企业完成的,这点功不可没,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外企在这里生根发芽,对比印度等国,我们还有优势,但是整个制造业对于标准的执行力度大家在自己所处的公司应该深有体会,就是制定这些标准的国企也没执行的很到位

诸行无常 发表于 2017-1-3 13:15:28

:o就怕变成一个行动口号,仅仅剩下一个口号

旗杆ah 发表于 2017-1-3 14:39:26

小公司里是真的没有感觉到变化。
还有就是,总觉得上面出台的政策什么的都写得很啰嗦,为什么不能直接就把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以及之后准备的措施写的清楚点呢,搞得每次看这些都像做阅读理解题一样。

muyangtu001 发表于 2017-1-4 17:30:09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讲真大多数的企业根本到不了3.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制造2025”实施1年多 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