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能吃苦善革新 七成热处理工具都出自他手
本帖最后由 未来第一站 于 2016-12-18 09:26 编辑在山西百一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冷轧辊分厂热处理组工作现场,经常能看到年过半百、但仍充满活力的曹敏。作为冷轧辊分厂热处理组的操作专家,除了正常的热处理工作之外,曹敏还喜欢拿着随身携带的工具,把原本复杂的工具、吊具改造得容易操作。大家都知道,他早就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了爱好。
挑战冷门工种,一干就是30年
说到工业热处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技术活。由于不能靠仪器或工具检测实际变化状态,因此,一个零件最后要达到预期效果,只能在处理结束后,通过仪器进行检测鉴定而确定,所以在热处理加工过程中全靠操作者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经验来控制。 但是这个冷门,偏偏让曹敏爱到了骨子里。“当时国内外在热处理专业上差距较大,我喜欢这个专业,因为他带有挑战性。”曹敏告诉记者,他毕业之后,直接被分配进入三线军工企业工作,因为喜爱,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通过跟师傅的实践学习和操作,他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渐成长为热处理的生产骨干。就这样,曹敏在这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岗位上,奉献了30年。
攻破难题,成为厂里的“传奇”
“曹敏就是我们厂的一个传奇。”说起曹敏,厂里的工友都会打心底里佩服他。一位工友说,在改革开放时期,单位接到为轧制电视机生产用阴罩带钢的活儿,从国外引进了一台机器,急需消化轧机中核心工作部件冷轧轧辊。“当时,因为轧机轧制的不锈钢带极薄,所以轧辊必须用高速钢材料经严格的热处理工艺处理,对辊身硬度、几何尺寸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单位接单前,对方咨询了许多企业,但因为要求太高,他们都不敢接单。”该工友回忆。 接单后,单位成立了攻关组,曹敏更是最重要的一员,经过四天四夜连续奋战,攻关组终于攻克了难题,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还诞生了我国第一支大型高速钢轧辊淬火关键工序,实现了该类轧辊的国产化。
迎难而上创新技术,被国际认可
曹敏天生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这股子劲儿,让他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我吧,就是不相信有没尝试就被说是不行的事儿。”曹敏说。
曾经,在一次轧钢设备检修中,单位拉回来两个超大型的轧机,每件有两吨多重,要求齿部表面淬火。但当时厂里在用的高频淬火机床,功率似乎达不到要求。“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小马拉大车,是不可能完成的,可我就是不信。”为了解决问题,曹敏认真研究图纸尺寸,试图让现有的设备发挥最大潜能,达到所需标准,最终,他所设计制作的加热感应器和制定的严密加热淬火工艺,圆满完成了任务。
曹敏就像一个越挫越勇的“战士”面对每次困难,都会迎难而上,他在森吉米尔轧机的冷轧辊国产化过程中,反复研究琢磨,提出了“轧辊硬度配置”的概念。这个理念受到了用户一致好评,没多久,日本出口的同类轧辊的硬度也降低到这个范围。这表明国际冷轧辊生产界也开始认可了他所提出的“轧辊硬度配置”概念。
他说自己最喜欢挑战难度
“我就是喜欢挑战难度。”曹敏憨笑一声,告诉记者,从他走上这个岗位,就喜欢尝试各种难活怪活,他也对其他工友说过,只要遇到不好干的活儿,就通通交给他,所以,单位里,不管谁遇到棘手问题,都会叫他来解决,直到现在,五十出头的他,依然是工友眼中的“救星”。别人上大班是上一天歇一天,但他是天天上,遇到棘手的活儿,他能连着上半个月夜班。“很多人都笑我傻,但我觉得百一就像一个家,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没必要锱铢必较”。
除了能吃苦,曹敏还是个爱革新爱创新的人。按规定,工件淬火加热用吊具、二类工具,都应该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设计绘制图纸并委托其他班组单位制作。但是由于零件的复杂性、多样性,使用设备的类型不同,所以,不接触热处理的人制作出的工装二类工具,经常无法正常使用。
为了避免因工具造成的工程延误,曹敏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工具。比如设备厂家为可控气氛井式加热炉设计的加热吊具,因为要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使用,常常不到一周就因为严重变形而无法使用,必须停炉取出校正后再使用。这严重缩短了吊具寿命。于是曹敏根据现场炉况重新设计了吊具。他设计的这个吊具,连续工作时间可达3年多,为分厂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和维修时间。由于该吊具的通用性非常好,许多的工件都可以通过制作与其配套使用的辅助吊具而完成加工。
曹敏设计的这个吊具的承载能力由过去的1吨提高到2.5吨,大大提高了可控气氛炉的使用范围,使原先不能加工的零件可加工。“热处理有70%的工装吊具都是我设计改造的。”曹敏自豪地说。
(来源:山西晚报)
大国工匠,值得学习。:) 轮到他的五代传承,到那时的人的技能积累相当于现在德、日。可想而知中国制造强大的空间还很大。 国内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的人。现在都浮躁了。 这才是大国需要的工匠精神! 一个地方,如果工人在大搞革新创造,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没什么地位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会很高,这种情况在文革尤为突出 大国利器!赞一个!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