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第一站 发表于 2016-9-20 16:44:41

全球传感器产业呈井喷发展态势 彰显战略地位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常州)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来自中、美、德、日、韩、加拿大等国内外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700多人就国际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国内传感器产业政策、工艺技术、应用市场,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投资环境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产业发展亟待强化顶层设计
    据行业统计估算,我国2014年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突破1200亿元;据预测,2015年需求量可达约652.9亿只,增长率高于18%,销售额将突破1300亿元,其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大。目前,我国已有1700余家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
    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传感器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感器产业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性产业之一,直接影响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与通信及计算机并称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
    多年来,为扶持传感器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传感器发展的政策及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王威伟在会上介绍说,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出台了《2015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物联网产业基金、电子发展基金、强基工程等支持措施。
    但由于传感器产业横跨多个领域,长期以来分属不同的行业及部门管理,致使产业管理过于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所制定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政策,因管理范围不同难免会有局限性。国家长期以来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基于全产业链高度的战略规划,无法满足国内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传感器分属不同的行业及部门管理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产业顶层规划设计及产业体系研究缺失。“九五”规划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制定过传感器产业规划,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科学、权威、公正的产业支撑体系,在标准、检测、投融资、产业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转变。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建议,政府需要对传感器行业重新定位,并确立发展目标,结合行业特征进行顶层设计,针对传感器行业的顶层设计,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制定产业化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台具有延续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产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行业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为行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表示,信息技术正在向基础转移,政策也改向基础产品领域倾斜。目前,元器件产品已经进入微观世界,进入亚纳米时代,正在追赶集成电路发展的步伐,所以希望政府能够像扶持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一样,出台一些扶持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元器件产业的相关政策。
    郭源生认为,成立国家支持主导下的传感器产业联盟,也是当务之急。联盟的成立,可以促使国内外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徐开先表示,应统筹规划我国传感器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注重与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衔接。加强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整合现有资源,突出重点,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国内传感器产业“官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应用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产业呈井喷发展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重点领域的发展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预计未来5年,全球所有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都将超过10%,仍属高增长行业。2015年,全球各类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
    随着汽车、智能装备、家电类产品领域的迅速增长,传感器用量将大大增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更为传感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农业、环保、食品检测、智慧医疗、健康养老、可穿戴设备、汽车、机器人、3D打印也为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创新拓展了思路。
    在全面分析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以及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感器存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后,郭源生认为,从传感器角度来看,任何固定和移动系统都只不过是传感器技术应用和展示的平台而已。我国是传感器应用大国,仅以汽车工业为例,若按照最低配套20只/辆(仅发动机系统),将需要4亿只以上各类汽车传感器。加上产品生产储备及市场周转余量,以及配件市场20%的维修更换率,至少将需要5亿只以上汽车传感器,产值高达400亿元,若按200只/辆基数按,产量将扩大10倍以上。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出,不仅传感器提供数量上扩大,在传感器种类上和参数指标上都有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但由于国内尚无汽车传感器产业化规模生产能力,致使95%以上的产品仍依赖于进口。在其他领域,如家电、医疗、大型工程配套等行业,市场情况和汽车传感器市场情况类似,长期被国外产品占领。因此,国内传感器产业存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此,与会专家表示,国内传感器企业应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结构转变和产业技术升级、转移,以及物联网技术、概念与国际处在同一起点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借助智慧地球的东风,加快培育我国传感器产业基础和集群,形成敏感材料、元器件、仪器仪表、系统集成技术完整的产业链。
    打造国际传感谷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区域布局已经形成较为集中的5个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津京区域、东北地区及中部地区。郭源生建议,在现有国内外企业、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整合国内外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市场对接平台、产品技术开发、国际交流与协作、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公共服务现有条件,通过政、产、学、研、用、服六维一体化发展和推动,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利用5-10年时间,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传感器产业园,即中国“传感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国内传感器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杭州、广州、重庆、常州、昆山、张家港、湖州、上海、武汉、天津、南京、无锡、济南等城市愿意提供相应的资源实施规划目标。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德国AMA协会、日本MCPC计算机用户协会结盟共同参与传感谷建设,美国硅谷高技术企业联盟、日本传感器协会参与协助建设;中国离散制造产业联盟、家电协会、装备制造业协会、汽车电子协会参与协助构建市场对接与交流平台;德国科堡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建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提供人才培养和新技术、工艺研发支持。
    此次会议上启动的“常州国际传感谷”就是按上述模式建立的。常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正春介绍说,目前“常州国际传感谷”已有 40余家传感器及其相关制造企业,产品覆盖温度、压力、位移、扭矩、流量、音频、速度、加速度等诸多传感器门类。2014年总产值125亿元,约占全国传感器市场的10%,出口2.2亿美元。本次会议已有12家企业有意向参投资建设并进驻传感谷。他表示,到2020年,基本形成“常州国际传感谷”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届时,将聚集各类传感器产业相关企业、机构300家左右,带动传感器及相关产品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

淡然 发表于 2016-9-20 17:16:33

传感器,机械和控制的信使。

成歌2047 发表于 2016-9-20 18:15:22

这么厉害!以前在设备里面看到的传感器基本是进口品牌,可能现在国产的崛起了。

小河HH 发表于 2016-9-20 21:36:18

智能化的关键就在于传感器。像人一样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来收集外在信息。然后才能做出判断,再去执行,是智能化的关键一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传感器产业呈井喷发展态势 彰显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