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的五大改革步骤
近日,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胡问鸣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专访。胡问鸣详述了中船重工资产整合的过程及下一步工作目标,包括对深海开发装备、智能制造、旗下上市公司资产布局等热点话题。从中可以感受到其工作思路清晰,个性鲜明。限于篇幅,国际船舶网小编进行重新整理编辑,以方便大家阅读理解。资产整合思路:造修船资源军民融合
胡问鸣: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船重工就要自我加压,结合行业特点调结构、去产能,以实际行动去推进、去落实。我们主要是在中国重工平台内大力度地实施了造修船资源的军民融合,已将旗下的四大船厂合并成了两个造船集团,重组率为80%。
首先,我们将北船重工资产划入武船重工。武船重工在海洋防务装备、工程船、桥梁钢结构等领域的建造能力和新品研发设计能力较强,以护卫舰、常规潜艇、登陆舰、海警船、海监船、军辅船等船型为主。但大型军民用船舶、特别是大型护卫舰、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军辅船和海洋运输船舶的建造能力受到长江航线的制约,正谋求拓展建造大型军用舰船能力;北船重工基础设施齐全、大型船舶的建造、生产能力较强,但船舶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军品少。因此,两厂在军民用船舶研发设计、海洋防务装备建造、大型民用船舶生产能力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强互补性,重组后可有效实现军民融合。
其次,我们把持有的山船重工100%股权划转给大船集团,山船重工成为大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出自大船集团。大船集团的军工产品还包括导弹驱逐舰、油水补给舰等。山船重工主要以生产民船为主,包括船舶造修、海洋工程装备、石油生产平台等。两家船厂合并,落实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了军工市场竞争力。
通过两两船厂合并,将四家船厂整合为两家,这一举措既可以统筹军、民用船舶建造能力、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满足急需、优势互补,又能够有利于大船集团、武船重工老、旧造船设施从城区撤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把黄金地块用于城市建设。 除此之外,中船重工旗下的川东船厂和天津新港船舶重工也会大幅消减造船产能。
以上举措,目标是削减产能500万载重吨,约占中船重工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人员安置思路:在集团内部消化下岗人员
胡问鸣:实施大规模同业重组、削减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从财务方面还是人员安置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压力。船厂之间并购重组,能够释放一部分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开发,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财务压力。比如武汉、天津、大连等地,作为一、二线城市,土地增值丰厚。通过船厂迁徙,将这些土地商业化开发利用,同样能够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
船厂调整涉及的人员安置问题是企业深化改革、包括重组整合的难点,但是我们坚持在集团内部全员消化,确保做好安置工作,不会造成社会负担。
虽然我们调整了500万产能,造修船业务减少了人员需求,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其他产业,这些产业对人员的需求是增加的。此外,通过兼并重组,新的造船基地会建设,这些基地同样需要工作人员,只是可能会涉及人员迁徙和升级培训、转出培训等问题。
公司上市思路:起码有十个专业化产业
胡问鸣:专业化对于提高上市公司品质有重要意义。此前我们对中国重工的定位是综合性的上市公司,集团很多资产不分专业门类都装入了中国重工,但是这种方式无法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运作。根据我们的“十三五”规划(草案),未来中船重工起码有十个专业化的产业,其中就包括已经上市的中国重工和中国动力。
今年初,我们将中船重工、中国重工等持有的包括5家军工科研院所核心动力资产在内的16家公司资产注入风帆股份,打造成中船重工统一的动力业务专业平台,风帆股份也更名为中国动力(600482)。从二级市场看,投资者对于重组给予了高度认可。
未来,中船重工会有进一步重组合并,把创新成果及其形成的成长性业务分专业渐次整合。比如,会将深海业务和其他海洋装备建造维修等资源逐步也并入中国重工,进一步丰富中国重工海洋装备的内容,增强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军民融合水平和专业化、产业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重工的实力和品质。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品质,我们除了进行专业资源重组和调整,还将陆续把一些盈利能力差、亏损额大的非海洋装备建造维修企业或业务从中国重工剥离出去,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比如年初,中国重工就把旗下严重亏损的重庆齿轮箱和陕柴重工两家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中船重工集团,这两家严重亏损企业将不再纳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对中国重工2016 年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进行这样的调整。将上市公司非造修船业务中亏损资产调出中国重工或出售给大股东,不仅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也是为了促进上市公司业务良性循环。
我们坚持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战略性调整,从中国重工中剥离出去的都不是造修船企业。船厂是中国重工的业务主体,即使有亏损也不会调出或出售给大股东,我们进行船厂的两两整合,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就是为了通过上市公司自身的努力提质增效、扭亏为盈。所以,盈利能力与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是一致的。
深海装备思路:重点研发4500米潜水器,
走向深海,装备先行。作为海洋装备建设的主力军,中船重工必须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装备,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蛟龙是中国装备中少数几个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端装备。目前,我们已可以深入7062米的深海进行载人作业,并且采集样本。已获得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充分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底地形和超深环境作业的系统功能。
现在,美日等国在加速研制一万米以上的载人作业潜水器。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必须保持第一,中船重工责无旁贷。我们向国家申请承担此项工程任务,已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船重工702所是项目研制总体单位。但是,万米潜水器研发的科研与探索意义更突出,表现的是技术能力与探险胆略。全球海洋中万米甚至以上的海沟并不多,世界上80%以上的海洋资源集中在4500米以浅的海域,因此,我们正在研发生产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应用范围广、未来需求多,批量生产与服务的前景广阔。
深海有无尽的宝藏,海底油气资源和矿业资源都非常丰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海洋疆域辽阔,需要、也可以向深海要资源。目前,海底的铁矿、可燃冰、锰结核等都还没有开发。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具有巨大战略价值。可燃冰的开采难度主要在于向海面输送,目前技术还在探索阶段。
为此,我们还要建造深海空间站,要比太空空间站的功能更丰富一些,可以实现人员、装备、甚至资源的驻留、对接和输送。
非船产业思路:海洋核动力平台是重点
胡问鸣:首先是动力平台的建设。前不久,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到,他在哈尔滨考察时,创新成果让他眼前一亮。这个令习总书记眼前一亮的创新成果就是指中船重工下属研究所703所。
703所是中船重工从事蒸汽、燃气动力装置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的国内顶级研究所。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核动力潜艇和航母、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就是该所研制的。中船重工在对中国动力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中,注入了703所资产,这些核心业务很有发展潜力。
目前,7类动力技术全部注入中国动力,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动力上市公司包含这么全的动力技术门类。并且,这些动力技术的盈利能力也很强。
其次,中船重工承担了海洋核动力平台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海洋核动力的需求巨大,不仅体现在海上石油开采方面,还体现在海岛开发等诸多需求方面。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填海造地花费颇多,却在外海有几十个岛屿尚未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能源、保障、供粮、供水、供冷。未来如果要扩展外海空间,开发利用海岛,海洋核动力是最好的选择。预计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上百亿元的核动力装备产值。
第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创新成果。其中,风电设备和组网运控技术方面我们拥有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与之配套的海上风电叶片已经达到130多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船重工“海装”风机已成套出口美国,在美运营的风电场已并网发电,运作良好。
此外,电子、通讯、智能装备等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企改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