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扯淡,顺便依葫芦画瓢,做个盘形凸轮例题
先自我介绍下,这是我的小号,大号是QQ号注册的,大家懂得的,“演艺界”的带把的偶尔来勾引俺,前几天请管理员改账户名,管理员日理万机,没有帮我处理,所以大号以后还是少用。快毕业3年了,还有两年就28了,在长沙工程机械领域工作过,去年在深圳的“肥膘行业”打混了半年,在长沙做了两年感觉俺做的工艺技术含量太有限了,接触到的又少,见识短浅,然而深圳的那家公司,本是抱着深入做一个东西的,结果我也是醉了,公司虽然非常大,但是到部门,那团队,做的那些事我也就只能呵呵了。现在回头想想读书工作,真的是由于当年的无知,造就了当下的技能缺失。还好有一丢丢的年轻资本,敢勇往直前的出来闯。为什么说无知,是因为当年为了考“马路杀手证”,竟然没把基础学好,只是应付了考试,虽然还搞到几张红纸儿,但是毛线用都没有,当时感觉是在好好的上大学了,现在感觉是被大学上了(不是怪学校,只是怪自己无知见识少)。因为现在知道自己能耐,想要什么,所以接下来我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算依然坚持技术,虽然往后肯定很孤独,但我走过这个阶段,就光明了,不管努力4年还是10年,只有认真过才不会留有遗憾,以后才有资本侃大山。来到这片新土地,希望能找到一条缝钻进去“深根发芽”。说到孤独寂寞,得感谢8爷让我进一步明白“女权”(闲时聊逻辑,谈情怀,理想,能力,诸多问题,哈哈,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8691),所以俺还是老实一点,现在主要任务是提高能耐和身体素养,每天坚持50个俯卧撑,50个深蹲,虽然没有达到100个俯卧撑,每2小时做50个原地蹲起,晚上跑30分钟的标准(人对社会的责任,大家都有,无人例外,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1163,标准在14楼),稳定后整点butter改善一下体力。至于恋爱,可能单身久了,撞到女孩子心门里,也有点调整不过来,有时自己都是乱的,虽然自己够吃够喝,她也没什么要求,但感觉难以维持自己的水准,铁公鸡有时不得不做激励的思想斗争,这又转回到能耐这里来了,尝试到这个滋味,既然给不了,那就放手,认认真真提高能耐达到自己想要的一定水准再说。要知道4000米也是要花点代价的,不然张口就要,人家一脚就把俺踹到河对岸了。说到自己想要的,就说说English吧,这东西真折腾人,也只有经常接触才有提高,上个月俺考toeic考试,考分才四百出头,将近3年没练习听力,感觉真吃力,复习那么久给了自己一个慰籍吧,算是拽住小尾巴,没丢掉,以后还是每周抽时间整整。专业上收集了些凸轮的资料,也泛泛的看了几本,笔记暂时只做了cam designhandbook的生词部分的,接下来重点是深入研读,仔细做里面的习题了。说到专业学习,以后还是认认真真的做好原理、实施、案例的笔记,以应付工作。坛子里跟俺年纪差不多的人大太犬,可以说是矢志不渝的学习着专业知识,赞一个。 扯了这么多蛋,心情也更加的淡泊宁静了,做个例题吧,基础的东西没学好,这几天做个例题都整了好久,本想用解析法的,看了4天的论文,结果也没找到贴切的答案,无奈脑壳里浆糊较多,基础记得不牢固,有些东西没有理解到位,暂时不能朗朗上口。最后俺还是用的坐标法做的,做完这个题,感觉就是在按按钮。例题来自《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彭国勋,肖正扬》看了这个例题,我用坐标法在CREO 2.0里把它画了一篇,坐标是通过迈迪软件得到的(本可以直接用SW画三维图,无奈人水,电脑也跟着渣渣,尽然直接给我来个崩溃),中间简化了一个结构,截图做了个动态图(本可以运动仿真截屏出图的,结构没做好,动一下就动不了,唉!)。有几个基础的问题想请教大侠们问题1.表7-2中的最大矢径rh,我理解的是指的理论廓线上的远休止段圆弧的半径,没错吧? 因为我暂只查到我教科书《机械原理教程 第二版 申永胜》99页第六行写了“rb指的是理论廓线的基圆半径”,而没有查到写最大矢径rh的,书里粗略翻看也没有找到类似cam design handbook里面19页的图(如下),问题2.去除材料扫描X凸轮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图中红圈的问题,没有全部去除完,箭头所指那里不知为什么会有一夹角,若是没有就不会除不完,是点不够密集吗?这里扫描除料都要除两次才将槽子做出来,我调整到1度,结果提示“特征终止。几何重叠。”,一边压根就除不了,就只有这个X凸轮这样。
补充内容 (2016-5-18 18:19):
13楼,已将稍微完整符合图7-11的简易模型完善成了gif,160518 本帖最后由 go-get-it 于 2016-4-25 20:37 编辑
问题3 图7-13 X方向凸轮的内轮廓曲线怎么差别就那么大?看图7-12b,休止角一个70度,一个130度,我实在在迈迪里面也是这么设置的,有点晕,明天再重新做一篇看看
问题4.前几年的PROE版本用解析法建凸轮模型要保存一个“iges”格式的文件,如“基于Pro/E的凸轮三维设计与机构运动仿真”(见最下面百度云链接)一文中就提到,而现在CREO 2.0版本在建这种简单凸轮时我就没有找到,是不需要创建这个iges文件了?我尝试了几次用解析法,公式编辑后,没有找到相关的另存为按钮,或下拉菜单,编辑的公式老是出现报错,有:error发现多余符号-忽略。error关系中有一个错误。查了一下,可能是输入法的原因,也可能是其它。在“基于 P ro E 实现凸轮机构的设计与运动仿真分析”一文中提到公式编辑器 记事本跟现在的大不一样。
看过一些文章后知道还有几种建模的方法,比如“基于 P r o / E 的凸轮机构运动仿真设计”就提出仿真建模法,这个在《自动机械凸轮机构实用设计手册——刘昌祺,刘庆立等》中就提到了,云盘中就有篇论文跟书里面的一模一样,刘庆立写的。还有“基于Pro/E关系式的凸轮轮廓曲线精确设计”中提到的轮理论廓线的极坐标参数方程,
当然还有几篇90年代的文章提到的,如用 孔午光老先生的《 卷积滤波法设计高速凸轮曲线》,以及另外一个前辈写的《用复数矢量法设 计平面凸轮廓线 》这些倒腾下来,今年估计都够我喝一壶的了
还望大侠海涵本人较水,凸轮的学习我也知道是循序渐进的,也不是看两文章就怎么样,我自身还得多做练习,加强基础,包括数学
希望设计过凸轮的大侠点拨一下我提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面不一样,今天暂时只请教这些,希望不要喷口水,为了感谢大家,我以我找到的这几遍文章分享给大家,其中包括我做的模型,希望能多多交流学习
链接:http://pan.baidu.com/s/1hrORhuk 密码:423u
本帖最后由 go-get-it 于 2016-4-25 21:11 编辑
凸轮的资料相对来讲还是丰富的,有时东西对着看发现还不同,比如我手里的《自动机械机构学——牧野洋》中讲修正正弦曲线的内容与can design handbook 中 3.7 modified sine cure也不一样,后者给出的边界条件是一串公式,我还没细读,只是这里正好用上了看到了少许不同,抽空计算比较下,先上几个图
cam design handbook就不上了有电子书,可以看社友欧阳绝痕的帖子:凸轮专题海量资料,送给同行
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3392 里面有很多凸轮的资料http://pan.baidu.com/s/1sjn51BB密码vxkj
关于资料来源,我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只想说大城市就是好,当微信里面传北大都买不起CNKI数据库的时候,俺可以远程免费下载,以前还在某宝里买号子,而且还仅限一个数据库。现在我可以好多个数据库,CNKI,超星,还有ProQuest等等,就一张借书证解决问题,哈哈
以前在长沙工作是去窑岭北的省图书馆下资料,那边只许在馆内下载,到深圳办张卡后发现,全城图书馆通用,数据还提供馆外访问,这爽歪歪啊!对了,在深圳图书馆,自助机上办卡只要50元,南山图书馆100元,貌似还分不同等级,有300一张的,可以借好多本书,数据库那就不知道了,没花这么多银子办高级卡了。上海暂只看了下貌似也是这样的,我改日办张卡试试,看都有哪些数据可用
说到外文数据库,我百度云盘有篇文章也是免费下的,只是还没看,ScienceDirect里面搜索到资料后的界面有个下拉菜单,有些提供免费下载的,要不我这屌丝35.98美元一篇的文章看不起啊,下面是我下的文章截图
摘要: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a fast converging mathemat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non-conforming
contact between an infinitely long cylinder and a coated elastic substrat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then integrated into a
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the valve train system of a racing type internal combustion (IC) engine. Due to relatively high
loads and speeds experienced, particularly in the cam–tappet contacts, hard wear resistant coatings are used, which greatly
influence the contact mechanics performa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yer thickness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in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which alters during the cam cycle. Therefore,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coatings of non-uniform thickness
should ideally be applied to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cam rather than the usual coating of the tappet surface with a given
thickness. 路过,欣赏。 支持楼主,巩固自己,造福朋友 支持楼主,巩固自己,造福朋友 第二个问题已解决,感谢@阳光MAN
是自己思维定式了,看学习视频没转过来,
楼主现在在哪个城市,我以前在贵阳,现在定位长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