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观察:中小锂电企业死亡“尸检报告”
摘要:随着年底企业间货款结算期、员工工资支付期和银行贷款还款期的叠加来临,锂电行业又在经历着一波大浪淘沙。【高工锂电专稿】 【《高工锂电》 1月刊 】随着年底企业间货款结算期、员工工资支付期和银行贷款还款期的叠加来临,锂电行业又在经历着一波大浪淘沙。被淘汰出局或不堪压力主动出局的企业不在少数,前几日在网上疯传能叫得上名的倒闭企业就有30多家了。
上周,江苏某中型电芯企业王总千里迢迢来到高工的办公室,一开始聊天的话题就颇为悲观,要拜托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转让其工厂。其实就江苏市场而言,电芯企业并不算多。王总的工厂在经营的4、5年里,规模基本维持,即使在决定转让的这个月,为了赶制一批订单,工厂工人还连续加班几天。
王总不差市场,不差客户,准备离场的唯一理由就是差钱。曾几何时,王总的客户——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企业开始拉长货品的账期,往往一个客户几十万元价值的电芯货款能拖欠几个月,甚至1年。而对于老板王总而言,工人每月工资拖欠不得,物料采购款拖欠不得……每月产值数据还算可观,可也仅仅是账上的数据,现金流经常紧张,还需要自己补钱。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讲的就是这种苦衷。长期的压力让王总终于痛下决心:“做电池生意太苦,没法做了。”
沉浸行业多年,王总的苦我懂,对锂电中小型企业来说,他几乎挑不到不还价、不挑刺、现结的优质客户。大体来说,客户不断延长账期的理由大多是以下几种:“我的客户还没有给我结算呢”、“你给我再宽限几天吧”。这些理由真的让人苦笑无语,账期怎么可以传递呢?他人拖欠怎能成为我拖欠的理由呢?但事实是,延长账期逐渐传染,成为锂电行业一个泛滥的潜规则。
恶劣的商业环境成为了企业“死亡”的诱因之一,并且在行业纷纷盯着“动力市场”这块大蛋糕时,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随着国际锂电巨头在中国的产能逐渐释放,其持续降低的制造成本及一致性较高的产品,必将加重国内本土锂电企业的生存危机。
除了外部商业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对产业链的定位与把握也甚为关键。在国内锂电产能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下,没能跳出红海的企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乱了方寸,采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下策,配合延长账期的双重“钜惠”等手段向市场进攻。导致企业在订单额和毛利率尚可的表象下,减去银行贷款、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售后服务、设备折旧等款项,收获着与辛苦付出不成正比的微薄利润。这类企业以二三线企业居多,当然也不乏产能排行靠前的锂电厂商也同样陷入亏损的行列。
另外,国内企业的经营者风险管控意识较差,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预测及风险应对机制。企业如同人一样,如不能精心照料,任凭其风吹雨打,则少不了要得病。生病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快会病入膏肓。
面对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电芯企业只有从“价格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等强身壮体的战略调整,才能顶得住大洗牌的“病毒袭击”。选择差异化发展则是永远不会错的明智选择。例如当行业扎堆涌现电芯时,部分企业可选择PACK业务,当行业单体电池居多时,部分企业可以从事电池模块业务或者电池系统集成,避免盲目无序投资。
再者,企业经营者必须甩掉“一年发家,二年发财”的急功近利心态,需要从投资风险的角度,从对员工负责及对社会负责的角度,把企业经营当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否则纵有天时、地利,也难逃“三年倒闭”的悲惨结局。 我们是主营锂电专用设备,貌似今年卖的很火啊,照理说来,做产品的企业应该也还不错才对。 搬砖的 发表于 2015-10-26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是主营锂电专用设备,貌似今年卖的很火啊,照理说来,做产品的企业应该也还不错才对。
生意好还倒闭的元凶是商业氛围,拖欠货款的恶性循环最终把大家都拖进泥潭,也不知最终谁才是捡便宜的。 是啊 ,下半年都好忙,特别是动力电池 老板做得也很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