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点感慨
鄙人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中间也接触了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例子。由于不方便透露具体内容,就大致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有偏颇,还望指点一二。经历的几次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总觉得合作双方就是一对吵架夫妻,不是最后吵架离婚了,就是貌合神离,过着同床异梦的日子。很少有合作圆满的。朝外宣布合作怎么成功的,又有很多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当然,也有一些是苟且成团伙的。鄙人在此大致讲几点,因才疏学浅,故不作综合之论述,以免贻笑大方。
从企业角度考虑,花钱买产品是普遍的心态。我也是花了钱的。或者说,是能够通过合作,帮高校搞到钱。企业总认为,我出了钱,你就要给我可以直接盈利的产品。这点有点像山寨企业买图纸的心理,虽说说起来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但是很多情况确实如此。比如,某一企业开发一套水切割设备,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拿到图纸,甚至使用说明书都想要高校编好。殊不知,高校的最大优势,不是绘图,也不是工艺编排,更不是告诉你客户怎么使用。高校的特长是技术路线,基础研究。他可以告诉你应该如何选材,流体有哪些特性,有无新的技术路线可以替代或者弥补。如果不能好好用起来高校这个特点,企业还不如到人才市场摆个摊子,3000块钱招绘图员,半天就能招一卡车,个个绘图都比这些老师强。要明白其特点,再找合作之要点。
从高校来说,很多人是把研究的先进性,有多少技术时比较牛的,放在了首位。论文、技术水平的超越,这个是他们比较关心的。对于企业的要求,很多老师也会极度的看不起,认为企业就是土包子。就像磨损问题,连最基本的摩擦和磨损的概念都区分不了。还在整天瞎胡闹,没有方向的去提高轴套的寿命。更别提高速与低速的一些磨擦与润滑的激励了。大家走的都不是一条路线,就像古人的文人相轻,在正常的不过了。
于是乎,问题来了,既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如此的冲突,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合作呢?首先响应一下号召,说一些正能量。一些既有相当研发实力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是可以成功的。都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特点,就很容易上手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对于很多生死冤家,又是如何合作的呢?我分析的,有以下两种,如果不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牌坊效应。什么是牌坊效应,就像过去,给那个寡妇立了个大牌坊,村长出事了,都不会去擅自怀疑她,更何况还有一些烈女名节之类的好处与赞扬,省了很多额外费用。说村长不如说单身汉吧,后面村长还要当裁判。这单身汉和烈女,都因为一块牌坊,品格凭空提高了很多。就像高校与企业,高校提高科技转率,企业重视研发。村长呢,治下太平,大功一件。一石三鸟的事,何乐而不为。
字数限制,继续下去。
再下去,和此情形虽不一致,却也相似,那就是苟且了。比如某项资助,需要企业和高校同时参与的,那形成合作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候无非就是青楼(企业)借烈女(高校)——有时候这个关系是相反的——的牌子(牌坊),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然后再来个牌坊分成费,皆大欢喜。
此上合作,除本文提到的正能量之外,其余皆是短利行为。若要可持续发展,非得装一次傻,假装不知道排放可以利用,名节之下还有苟且而不可。企业与高校真正的互动,都拿出自己的特长,玩点实的。有些不仅仅是钻空子的问题,而是不少合作看不到这点,吾虽也浅薄无知,却深信如此。
企业和高校合作多数是联谊质的,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和X石油就有很多联谊,学生可以送去实习,也优先内部挑选,属于互惠互利的类型。有些企业跟高校的合作属于政策刺激的。比如天津头几年有科技研发立项,高校和企业合作立项可以得到政府津贴,自然大家都乐得一搞。
其实来说,企业和高校真的就格格不入吗?其实问题不在任何一方,在领导项目的人。说白了,就是中国玩项目的人没有能力上下通吃,或者说就是8爷经常说不能做到从头玩到尾。比如企业找高校谈了,需要给他们的水轮机组立项,搞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并给于优化意见。高校很乐意啊,一堆博士硕士本科生后面几年有的吃了。你说高校没能力做这个吗?不可能,基础理论上,高校并不差,给你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问题是高校做玩了,你企业没有人能吃住他,你根本不知道他做出来的那个分析基础分解、定义对不对,更不知道那一堆红红绿绿的分析图片到底说明个啥,就更谈不上拍板说那个优化结果是不是正确了。你说企业的总工啥也吃不准,他敢直接用高校意见改设计?那根本不可能,所以,最后就成了两家扯皮,不欢而散。
高校老师都是些问些基础专业知识,都能道一些;一说谈谈做过什么项目,心里就慌了 l楼主分析的基本反映了事实 以前一个哈工大的老教授,力学真是牛B,上课从不带资料,信手拈来。 我倒是也接触过一些,出发点全是政策激励,要求产学研结合,要求企业有合作项目,要求有博导做技术顾问,最好是个院士,你没这些上面不给拨钱,大伙没糖吃,至于产品,至于技术就不谈了。 围观下 本帖最后由 negtive 于 2015-9-6 13:14 编辑
我觉得企业不应该把事情都“推”给高校。真的想让研究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发挥效用,是不是可以出资以自己的名义在高校资助建立“企业实验室”。聘任人员从高校里选。
这样项目的选题和走向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实验室的专业负责人当然可以根据研发进展和企业“谈价钱”,保留一部分极具前瞻性的研究,同时也从已经研发投产的产品中获利。
能解决钱和技术互相扶助的关系,学术自由便更近了一步。 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