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15-7-11 16:53:49

盘点国内泵行业的七大突出问题

“入世”以来,国外一些泵类厂商纷至踏来,进军中国市场,加大投资的力度,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合资企业;国内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改制,可以说,泵行业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造,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活跃,占领了“半壁河山”。但是国内泵行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①产业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国内泵制造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低端产品上,重复制造,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泵制造企业一定要走出低档、低端化、能耗高、一般化产品的境地,要向“新、精、专、特”方向发展。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将发展重点放在制造特种、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性能的产品上、并向节能环保型泵类产品、国家重点项目所需的各种产品发展。

②企业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战的层面上
有的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不惜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这种混乱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中国泵行业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形成合力,国际竞争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有的企业往往以价格战争取得优势中标,有些产品中标价格低到成本价格,甚至低到成本价都不到。国内泵类企业之间打价格战,让国外采购商从中钻了空子。拿走了低廉的产品,低廉的资源(人力和物资),这让一些坚持产品质量的厂家遭受损失,从总体上讲,国家也受到损失。

③泵类产业集中度不高
有人认为中国的泵制造企业有1万家左右。这么庞大的制造群体,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几个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是由于管理制度和政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④原材料价格上涨
铜、镍、钼、氧化铝、橡胶、原油、汽油及柴油等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不约而同上涨50%~100%。由于原材料涨价,使企业的制造成本加大,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尚有一定的效益空间;但还有一部分企业本来就无利或者微利,形成成本倒挂,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⑤泵类产品技术总水平还不够高
泵类产品技术总水平虽然有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还存在差距。泵类产品的效率与国外泵类产品相差5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很多关键泵技术水平,包括性能、效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差距更大一些。所以,有很多关键泵,如60万kW超临界机组用泵、100万kW超超临界机组用泵、百万kW核电站用泵、百万t乙烯用泵,还有大量的管线输油泵、污水处理泵以及大量的给排水泵等都要从国外进口。

⑥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开放能力不足
企业发展和生存靠产品质量和销前销后服务,而企业产品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技术人员,泵行业的技术队伍没有很大的改善,也没有很大的提高。过去,泵行业有些技术带头人,例如泵水力模型、设计、材料、运行和标准化方面的带头人,有些人现在已经退休了,有的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民营企业,目前主要依靠从大企业退休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忙于工作,没有 “充电”的机会,就谈不上技术的创新和先进。因此泵行业开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⑦盲目引进技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跨国公司投入或者转让的技术,大多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所谓“适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国际上仅仅是二流、三流,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放技术却很少在我国转让或者投入。另一方面,国内合资方企业过于依赖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

另外,随着众多国内龙头企业被外资收购和兼并,这些企业原有的科研基地也在消失。科研开发的平台都不存在了,科技创新便无从谈起。一些企业为了引进技术,也有过惨痛的教训。 如大连耐酸泵厂在国企改制前,曾想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加快企业的发展,但结果却和初衷相去甚远。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国企业,核心技术也掌握在人家手里。 又如上海水泵厂与德国KSB公司合资后,KSB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逐步蚕食上海水泵厂的股份,直到这个品牌完全丧失。当然也有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实现国产化,企业得到发展的例子。引进外资是手段,不是目的,应该综合衡量和动态评价引进外资的整体效益,看一看在付出了土地、资源、环境、人力、市场、品牌、税收等大量成本和代价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是付出的代价多还是最终收益多。

xiuguoz 发表于 2015-7-11 17:21:42

国内,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做柱塞泵的。找到家山寨意大利的厂家,啥技术资料没有,全口头说,要买就买,不买拉倒,硬气的很。

李哈维 发表于 2015-7-11 18:42:44

在水泵行业摸爬打滚多年。感觉都是抄袭,没见过独立研发的。即便沈阳水泵这样的企业。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盘点国内泵行业的七大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