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遭遇低端制造困境
客户一下单,工厂生产线就能接到订单信息并自动生产,生产完成后依托物流系统马上送达消费者手中——这是我们脑海里对工业4.0的想象,然而机器人制造企业伯朗特董事长尹荣造却说:“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面临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0%,机器换人不是媒体宣扬的那么高大上,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市场根基在哪里。”的确,中国机器换人的主要需求来源不是美的、格力等大型企业,而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然而,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的现状却是:大多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盲目跟风,只注重眼前利益。鉴于这些因素,中国式制造业升级之路并不好走。
据了解,注塑机械手市场均价为2万~3万元。但广州一家机械手制造厂商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生产的注塑机械手最低价格8000多元,其他机械手产品也低于行业均价1万~2万元。虽然该公司内部人士称,目前公司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并未盈利。但试问,如此低价的机械手哪个企业敢用?如果只有一些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使用,这对推动国内制造业升级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也有采访对象提到,部分低端本体制造企业甚至单纯引进一些国外机器人,将其拆解后换上国产的零部件,然后重新组装,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就销往市场了。只简单地复制外形,连参数也懒得作任何修改,甚至公司技术人员完全不懂参数。国内4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本体制造厂商不到30家,其中有四五家企业存在上述情形。
目前中国的制造升级还停留在单机水平。只从单工序上尝试,并未从整体角度考虑自动化。“如果不考虑生产线的柔性,就没有必要用机器人了,专机的速度远高于机器人。”某数控系统研发公司的员工说。她举例称,比如装饮料,用机器人装箱就太慢了,10台机器人也比不上一台装箱机。但柔性生产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关,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德国提出工业4.0,他们已经做到了3.0的程度,而我们才到2.0。 张颖鸿是深圳市龙岗区祥顺鑫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顺鑫公司)的小老板,在机器换人风潮席卷全国之时,二十出头的张颖鸿今年1月份毅然买进十台自动化装备。张颖鸿初步算了一下,以一台机器3个工位,每位工人薪水4000元/月来算,机器换人后,一台机器只需要1名员工,这意味着,张颖鸿每台机器每月可以省下2/3的人工成本。如此巨大的诱惑使得张颖鸿们都盯上了机器换人。但是,资金成为机器换人的主要考虑因素。据了解,张家的工厂一次性买进10台自动化设备共耗费几十万元。1月份至今,工厂员工减少了1/3。祥顺鑫公司机器换人进行得风生水起,但龙岗区压铸行业的3家龙头企业,却迟迟还没有动静。
张颖鸿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同行老大哥们迟迟未进行机器换人,主要是成本问题。“不像我们就十多台机器,他们都是四五十台的需求规模,如果全部换掉,需要考虑前期资金投入的问题。”“一套设备下来也要十几万元,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承担的,”东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先生告诉记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机器换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比问题,”
虽然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可以申请补贴,但是企业需要一次性付款给机器人制造企业,然后才能拿到补贴资金。一次性拿出全部货款对中小企业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企业宁愿选择用1~2年向机器人厂商付清费用,而不愿申请补贴。而且由于机器换人补贴政策的漏洞,导致部分用了机械手或者机器人的企业没得到补贴,没采用的反而拿到了补贴。“因为政策说的是‘机器换人’而不是‘机器人换人’,也不是‘机械手换人’。一些企业会利用这个漏洞,上一些机器设备,就去申请补贴。”
除了成本的考虑因素外,东莞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陈先生告诉记者,机器换人不仅是引进一台机器,而是将牵涉到厂房的改造。“以东莞为例,厂房都比较密集,空间较窄,这也是阻碍东莞本地企业机器换人的一大因素。”
张颖鸿表示,老厂房的规划往往不适合上线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因此需要对厂房做大改造,这也是中小企业不敢贸然进行机器换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重新搬厂或者改动原厂地址的话,费用甚至可能占到工厂一半的产值。这对我们而言成本压力是非常大的。”张颖鸿告诉记者。
为了上马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张颖鸿新租了一个工厂,重新装修。“我们原来的工厂没有搬,这就相当于多开了一家分厂。”
除了厂房设备改造的代价较高外,由于国内中小企业多为代工企业,产品更新迭代频率快,厂房设备改造所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
祥顺鑫公司的主营产品包括五金模具制作、加工,通讯类产品外壳、中板等加工。张颖鸿告诉记者,祥顺鑫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就是针对手机中板加工的。“国内外手机都需要手机中板,量很大。只有产品量大,我们投入的机械手才值得。量不大的话,投入生产线反而是一种负担。机械手只适用于个别量非常大的产品。”
企业多以代加工为主,这是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的通病,他们很难标准化产品,这使得这些企业无法进行自动化升级。“企业今天生产LV包,明天就生产安踏鞋子了。人可以灵活,但自动化生产线只能生产单一的产品。生产线只能微调,要动‘大手术’的话,这条生产线就没有价值了。”
中小企业订单一般为一年期,但自动化设备都是定制化的,非通用型。“除非在订单期内达到一定回报,否则是否上马自动化设备,需要考虑的东西非常多。”“这是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比较痛苦的现实。他们可能非常想自动化,但做不了。
另外,实体经济降温,部分代工企业更担心的是订单量的问题。“今年可能有订单做,到了明年还有没有就很难讲了。机器人买进来,没有订单再转手出去的话会有很大的损失,这个也是企业担忧的问题。”
此外,部分中型企业往往还需要顾虑“机器换人,人都去哪里”这个问题。据了解,龙岗区三大压铸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传统方式生产。“当地企业削减劳动力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当地的流动人口会不会带来影响。说白了,我们要保证家乡的人有事做。”张颖鸿表示。
据了解,祥顺鑫公司实行自动化升级之后,短短几个月,工厂员工人数从300多降至不到200人。
深圳另一家压铸企业相关人士则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成正比,因为大厂的社会责任更强,地方政府在厂房租金、税收或者政策等方面都会向其倾斜。“所以有的时候这些原因倒逼企业不能去做(自动化),但这只是企业不进行机器换人的一个小原因。”
除了社会责任,裁员还涉及企业管理的大变动。“自动化升级后,首先裁掉的肯定是高龄劳动力,他们难以适应自动化升级,但往往他们就是跟着企业一起成长的一批人。如此一来,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显然这个问题针对的是工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是另外一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环境完全不同,如果能开发出适合未来需求的家用机器人,可能比工业机器人的想象空间要大。 思考的深度,我在深圳经常会去一些中小企业做自动化方案,体会到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 因地制宜最为重要!不能盲目跟风 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落后,企业老板的思想还比较可怕,很多企业不顾及未来的,只看眼前利益的,所以注定工业4.0在中国没那么想像的好! 楼主说的很我很赞同。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微信上都是德国提出的4.0,提得热情高涨,好像我们已经和德国那样,但口号和这些表面的热情之后呢。我们的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确实不是格力这些大企业,而是占了中国企业数大部分的中型、小型甚至微型企业。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才是整个市场转型升级的成功。我们大谈工业4.0的同时应该深思,德国为什么能提出这个概念,并且他是有实施的基础的,我们呢。德国3.0了,我们有些小微企业也许2.0都没有,连个画CAD图纸的工程师都没有,谈4.0仿佛有点可笑了。当然长远的目标可以有,只是太远了就容易成为空谈。 楼主说的我很赞同,我们国家确实没有实现4.0的基础。有些小微企业连一个画CAD图纸的工程师都没有,连2.0都没有达到,而中小微企业在中国又是占了大多数的。格力等大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并不能代整个中国市场的水平。 一重科技 发表于 2015-6-3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落后,企业老板的思想还比较可怕,很多企业不顾及未来的,只看眼前利益的,所以注定工业4. ...
小微企业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因为他们不能不顾眼前利益,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还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发展的问题。小微企业缺钱缺人缺技术,转型升级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