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能否带动中国制造的升级?
消费升级对中国制造有威胁,拿我自己买过的几个便当盒和闷烧壶来简单说说。如果哪位大侠有兴趣,可以计算一下成本和毛利,把几个性价比做一个对比。假如都按照年销售100万个。1、这是富光的闷烧壶,几年前买的,750ml,价格60元。富光这个牌子在国产保温杯领域好像还算不错的。
缺点是有异味,不够环保。保温和密封性能还可以。还有一个小包,帮助保温,方便携带。感觉厂家还是认真做事的。如果盖子的密封圈或其它材料没有异味,这个产品就可以。当然,外观显得不那么高级,品牌不够响亮,高档消费群体是不买的。但使用性能我认为是完全合格的。奇怪的是,我近期去逛的时候,发现这个产品好像没有升级改进。不知道一个材料对成本有多大影响。
富光牌闷烧壶750ML,几年前买的,60元
2、苏泊尔的便当盒,1.5L,价格好像是120元,也是几年前买的,车载时候用,去山里玩没地方吃饭。最大缺点是那个黄色的塑料盖,打开要吃的那一刻,一股异味冲上来影响食欲。没有这个小密封盖可能保温性能就不行了。这个产品没有其它问题。但这个问题足以致命。
苏泊尔便当盒1.5L,几年前买的,120元
3、350ml,德国制造,品牌alfi,从利快买的,这是一家专营进口(主要是德国货)的品牌店。这个保温饭盒(产品图册上这么叫,店员就叫闷烧壶)每一个价格人民币590元,两个就是1180元,双十一的时候天猫也是这个价格。最近搞活动,买600送600,所以这2个壶是600元买的。
我感觉,这个级别的品牌,德国货,外观显得高档自不必说。倒入开水盖上,几个小时后打开也毫无异味。从性能上看,保温性能一点也不出色,我倒入半杯开水测试,盖子从外面摸很热,显然盖子的绝热性能不算很好。我不大相信德国人是为了省成本,或找不到更好的隔热材料。大侠们分析一下原因,或者设计者认为不需要过于保温,这个性能已经足够了。
这个闷烧壶的密封性能极好,放入水后不管你怎么激烈摇晃,都没有一点水从盖子渗出。有一个壶被我换过一次,因为我测试密封性能没有另一个好,激烈摇晃几分钟有微小水珠渗出。店员很痛快给我换了。我也质疑,德国货也有质量不一致,后来店员检查是盖子内侧的密封圈似乎有一点小位移。
猜测设计者的思路,密封性能确实很关键,因为直接关系到食物会不会腐败。刚出锅的食物其实里面不含有什么细菌的,之所以会腐败,是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而空气中有细菌。假如密封得很好,接触空气的量越小则腐败的几率就越低。
这个产品还有一点印象很好,拧紧或拧开盖子的时候,手感极佳,没有涩感。这是国内产品不大做得到的,也许这里面包含了工艺水平。日本的产品做得到,不过似乎德国这款更佳。这是产品档次吧。另外,往壶里看不锈钢材料,德国产品明显用料高级,内壁光泽悦目,显档次。
德国产alfi牌闷烧壶350ML,近期买的,590元/个,搞买600送600活动,买2个共600元
------------------------------
我把自己作为城市中产的代表,回想自己的消费历程,确实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衣服我不大讲究,一般国内或迪卡侬的,随意买。但我的鞋子好些年没买过国产的了。车是丰田的。一般家居用品是在宜家和无印良品买。也就是说,我消费的国货越来越少。除非我刻意地去爱国货,如果从品质或性价比来选,我可能就不买国货。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是国营商店,后来购买过地摊货,批发市场也消费过,但慢慢地这些地方就不去了。
大家消费升级,中国制造连中国人都不买,那还怎么发展。你指望下一步卖到非洲,他们也没钱啊。消费这个东西,趋势变化也很快的,比产业转型升级可容易多了。有时走在街边,看着堆积如山的中国制造,什么2元店,10元店,还有喊全部9块9,样样9块9,有的皮鞋只有20元。。。。。。
现在去沃尔玛看看,进口货明显增加,价格也不高,法国和智利的葡萄酒,西班牙和丹麦的饼干,价格都已经很普通了。
中国制造本来的优势在于消费品领域,而非工业品领域。如果在消费品市场日渐坠落,工业品市场本来也没什么地位,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假如形成了中国人不买中国货的风气,中国制造何去何从啊!
我周围的家伙,过年都到倭国去买这类东西了,其实为什么去买,买的是一个安心,大致就这样,另外,小鼻子东西现在很便宜,大家买内衣,买皮鞋,都很便宜,
说这个材料,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了,我因为就对日本出口东西,就对材料的严格要求程度,中国起码要20年以后才有这个概念,
小鼻子对不锈钢部件,塑料部件都要求极为严格与苛刻,看似国内每年对日本出口大量东西,其实都是人家自己采购或者外资做的,国内自己能把产品卖到倭国,我觉得这个论坛起码不会有的,也达不到那个要求,
不锈钢板,过年的‘窄带’,都是感应炉冶炼的,乱七八糟什么废钢都进炉子,
塑料件,以前分‘南料’,‘北料’,南料就是‘混合与回收料’,你那杯子有味道不足为奇,味道会一直有,永远都不会消灭,因为那是材料原始的问题,
我常举阿根廷的例子,中国人有个错误观念,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其实那是完全错误的,
唐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强过,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最终‘脱颖而出的’,也就是少数几个民族,近代300年的世界历史,就只有‘盎格鲁系’一个系统是兴旺的,日耳曼的‘冯系’,小鼻子的‘大和系’,毛子的‘熊系’,都没有最终兴旺起来,其它就更别说了, 国人的素质与收入水平两极分化太严重,而这又决定了消费层次;同样的是T恤,从5元到5000元的都有大把人消费,这种现象短期内我认为是无法消除的,至少50年内吧,所以低端货总还是有市场的,不过市场会越来越小罢了。
中国制造,确实很多坑的地方,中产阶级以上是可以买外国货,但是像一般的工薪阶层,国货还是比较实际的………… 难道德国人一般吃凉食,所以对保温性能不是很在乎?
保温性能不好,主要材料的导热系数,结构设计也会有影响。 鹰版常去大山里头去玩吗? 中国制造,刚才老板才过来说。我们平时用的工具,德国工具很贵但买得很好,国产的随便丢,找不到就再买,反正便宜,用几个月就不好用了。再看看国产车,这是便宜低端的代名词。有多少个有钱的开着国产车出门的(到现在真没有看过有开着15W以上的国产车)。现在基本上1000元东西都要欧美的,再差一点就是小日本了。国产除了手机可以用下,反正两年后坏直接换。 本帖最后由 吟啸徐行 于 2015-3-9 16:10 编辑
题目应该改成:制造业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20年前,南料一定把北料给打趴下的,而且是压着打。20年后,南料再不改,还存在不都难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因为贸易的问题,高中低档,中档拿低档冒充,给的低档的钱,就越做越差
工厂是自己生产自己卖吗?不是的,是终端销售的问题,很多工厂一边接着出口的订单,一边做着内销的,你说他技术有多少问题吗?我看不至于,是国内这些中间商的品质要求低,随便搞搞就可以出货啦,
就是这样 中国制造太大,太客易鱼目混珠,上中层百姓买东西不放心,担心花高价买到次品,如果细分到省,如中国北京制造,中国上海制造,中国黑龙江制造,中国浙江制造,则较容易改变“中国制造”的口碑,容易形成好中差,想买好点的,买上海制造,买便宜点的,买河北制造,百姓容易多些选择,就不用买日本制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