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神话破灭,东莞转型牵动中国
饱受出口市场萎缩、原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得不转身摸索转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者的分析指出,由于既得利益群的巨大阻力,东莞的转型升级慢了十年,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东莞的转型升级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厂撤了,人少了,钱难赚。”
在东莞东城区开设便利店的皮先生说,近一两年来,一天工作8小时的收入已从1400元(人民币,下同,291新元)减至800元。在东莞开出租车的湖北师傅说,过去一个月能赚五六千,现只能挣三四千,“特别是今年很不好”。民众的心里话足以反映东莞经济的暗淡现况,与六年前相差甚远。
200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笔下的东莞是这样子的:“这个城市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正是它的1000万人口在填充你的衣柜。别的不提,在美国销售的运动鞋中,有40%来自东莞。”
但这一切已改变。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近年来饱受出口市场萎缩的国际大环境打击,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但售价基本没提升,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工厂撤的撤,留下来的被迫摸索转型升级的艰难之路。
有受访台商担忧东莞人口已从2008年的1300万减至目前的700多万,很多东莞人的房子已租不出去,转型升级如不成功,东莞可能变“空城”一座。
挣扎转型 痛苦升级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数据上的表现有所起色,但距离恢复昔日光彩仍有很长一段路。面对土地资源、用工、水电和人才等瓶颈,“转型升级”四个字俨然已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2008年是东莞重要的转折点:先是遭遇珠三角产业转型导致的企业倒闭潮,接着遇上全球金融海啸,经济一年内从20%以上双位数增长跌至2009年的-2.5%,历来首次负增长。
据中国媒体报道,2008年3月25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微服私访东莞工业重镇厚街,隔天在调研座谈会上反复强调,“如果东莞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汪洋还强调东莞在广东转型大局中的重要性:“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地方“一把手”将东莞的转型升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式拉开了东莞转型升级的帷幕。
东莞有逾10万名台商和3000多家台资企业,是台商投资大陆最密集城市。转型升级对以加工制造为专长的台资中小企相当不利。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叶春荣坦承:“现在只有两条路,要嘛去外国,要嘛留在中国。留在中国就一条路走,想办法转型升级。”
至于所谓“转型升级”,受访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聘研究员林江透露,汪洋最早的想法是,东莞“腾龙换鸟”必须做得很彻底,连传统加工贸易业都必须走人,以换来全新产业。但因遭遇阻力不小,原有想法逐步退至让加工贸易业“原地转型升级”,也就是加工贸易业不离开东莞,但必须由外销转内销,或外销兼做内销。
林江指出,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已经讲得很清楚,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必须靠拉动内需来带动增长,东莞当然也得是促动内需经济的马车。
30年前,东莞在没有特区政策的情况下,在全中国率先开办“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发港资和台资到东莞加工办厂的热潮,打造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东莞模式”。
30年后,东莞被迫摆脱低附加值外向型经济这个曾带来巨大财富的“东莞模式”。要实现转型就必须熬过阵痛,东莞的转型升级经验,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民工荒是“一胎化”后遗症?
“24年前,请一个员工200元人民币,现在要超过3000块,还找不到人。”叶春荣向本报讲述“招工难”的症结。
从事电子科技业的叶春荣在中国有三家工厂,除东莞外,另两家设在无锡和湖南。去年,三厂破天荒全部亏本,创下他在大陆从商20年来的第一次。因为招工难,他在无锡的工厂已从2000人减至900人,低价值产品也尽量发包。他说:“别以为搬出东莞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全中国的问题,找没人就是找没人。”
记者今年12月上旬在东莞东城区采访时,确实感受到当地劳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便连小餐馆、小商店、美容美发和足浴等服务行业都缺工,也纷纷在门外贴上招聘通知,开出的月薪也不算低,营业员一个月的工资从2800到3200元不等,服务员也是同个价码。
中国13亿人口,都跑到哪里去了?叶春荣认为一切要从“一胎化”讲起。他说,20多年前,东莞一家有五口人打工,现在一个家庭生一个,“是不是跑掉很多人?”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生活已平均富起来,工作机会较多,也更会享受生活。“到东莞工厂当‘黑手’(劳工)3000块,在家乡商场赚2500。就差500块,当然选择有冷气的商场。”
为克服“用工难”的问题,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庆源在受访时说,台商协会正在争取成立一个针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研发中心,把台湾的研究人员引入东莞,协助制定自动化、减少工人和工作流程的程序。
“孔雀东南飞”利弊皆有
“低单价的产品,现在已活不下去了。”24年前在东莞起家的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如是说。
张汉文的职衔很多,名片上还写着“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东莞富华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衔头。他告诉记者,他在东莞的鞋厂现在只做高附加值的鞋子,低单价的难有赚头,全都不做了。名片上原本还有制衣厂董事长的衔头,但已经不写了,因为工厂从东莞撤到越南和柬埔寨去了。
张汉文说,东莞政府提倡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从外销转至内销,这让制造外销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感到很凄凉”,只能各想出路。
生意人图的是利润,资本自然往成本低、效益高的地方去。张汉文介绍称,东莞很多台资中小企业第一波转移至(中国)中西部,发现内陆市场也不好做,税制负担很重,按部就班做事的台企往往竞争不过陆企,于是好些台资中小企业在第二波转移中,纷纷转到东南亚国家去。
谢庆源坦承,台商工厂在2008年之后确实少了六七百家,但他强调称:“这个数目很合理。”
叶春荣则对工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工成本虽较低,但整体效率不高,他派人到印度尼西亚评估一年后决定不去。
叶春荣说,印尼工人月均工资约1200元,大陆2500元,但中国人爱物质享受,为了钱肯加班工作。如把工作效率算在内,两个人口大国的劳工成本基本趋同。叶春荣还说,印尼工人一罢工,工资就要涨,东莞虽也发生罢工,但中国政府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政府不支持,就不会给你罢工;至少它不会纵容罢工”。
学者:转型慢了十年
13年前从山东老家到东莞打工的皮先生,好几年前就看出“东莞模式”会出问题。他打工的工厂是为那种有大大个“后脑勺“的老式电视机制作配件 。皮先生发现订单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闲空之后,三四年前索性辞职不干,自己做起便利店生意。他说:“那些配件全部是外销,因为那种电视机在中国已经过时了,没人看了。”
连普通民众都看出落后产业势必面临淘汰的自然发展规律,难道官方没那个前瞻力?
林江分析指出,东莞的转型升级确实慢了十年,但不是因官方没前瞻力,而是遇到太大的既得利益阻力,部分镇、街领导人对转型升级的态度趋向保守。
林江说,2002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早已提出打造“新东莞”,要把松山湖搞起来,凭借人才和知识把松山湖建成一个聚集新产业的新城。不过,随着领导人换届之后,原有发展计划和构思通常也会稍起变化。
在现任市委书记徐建华主政下,“水乡片区”近年来屡被提及,已被认为是东莞未来发力的新“兴奋点”。东莞当局规划提出,“水乡片区”头五年GDP年均增长要保持在14%,2017年起之后13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林江对于“水乡片区”的发展持保留态度,因为那是东莞最穷的地方,资金非常缺乏;“现在说要搞旅游、水乡特色、湿地这些东西,民企会愿意投资吗?”
此外,东莞当局现在也主张把“三重”建设(即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林江评估,如果”三重“搞得不顺利,那肯定就要搞房地产了,但东莞不缺楼房,加之人口已在减少中,搞房地产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东莞是广东乃至全中国缩影”
受访的两位学者,林江和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都异口同声表示,若放大解析,东莞经济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但由于东莞的高度外向型经济的特殊性,它的转型升级经验未必能复制到其他省份。
林江说,中国前35年就是通过加工贸易来推动改革开放,从这个角度而言,东莞肯定是广东省的缩影,乃至于全中国的缩影。但他也指出,东莞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寄生型经济”,除土地之外,其他管理技术、人才、资金没有一样是属于东莞的,这意味东莞解决问题的模式未必能推广开来。
梁桂全则指出,东莞最大的要害是,资本的主人是境外企业,外向型经济一直没有转化为“内援发展”,外资在东莞赚不到钱就跑,这是东莞转型升级较困难之处,而东莞的老百姓和老板自身又不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他们靠盖房子、酒店、厂房赚钱,很多老百姓就是收租的二房东。
中国官方很重视哪些产业该做或不该做的问题,但梁桂全呼吁当局把注意力放在本土人口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创新能力上,否则中国经济极可能走不出困境。他强调:“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命运,全在于人民可有持续发展经济的欲望,是否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一旦丧失这个能力,就很麻烦了。”
台商对策:打造观光工厂
因应转型升级的大气候,即将卸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的谢庆源说,目前东莞98%的出口中,有30%以上已走内销市场。但他坚信,东莞不应放弃“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是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思考如何转型升级。
为此,台商协会构思推出“工厂与旅游”结合起来的“观光工厂”,给台商提供外销转内销的平台,协助台商“二转三”(从第二产业转第三产业)。
谢庆源说:“我们规划五家工厂,从虎门出发到长安、大岭山,然后到南城到东城到沙田。雨伞、饼干、衣服、鞋子和爱情锁是怎么做出来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完以后还可到展厅去买。”
谢庆源说,要实现“二转三”先是必须确保工业用地加入商业性质活动之后,并不涉及违法违规的问题,这方面须争取东莞市政府的支持。
虽然面对难熬的转型阵痛,但受访台商一致认同,转型升级是东莞无法回避的趋势。尤其是东莞地铁工程目前已在建设中,总共规划预留三个地铁接驳口与广州、深圳地铁对接,这让叶春荣对东莞的发展前景更趋乐观。
他说:“最起码可从广州和深圳吸引100多万有能力的人来东莞消费,对东莞发展精致观光服务和其他第三产业是好事。这个小孩要转成大人,将来会做博士还是乞丐,怎么知道?每个人都希望它成功。”
张汉文说:“近来流行的一句话——梦,这个‘梦’能不能成真,我们以后看吧。”
要升级啊
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转移
但是,这句话,从我读初中开始讲,
现在我都大学 毕业好几年了
还在讲 整个中国估计都要经历转型的阵痛啊! 没有创新,哪来的高附加值?卖卖地卖卖廉价劳动力非洲土著也会干。 东莞很久没去了,现在谁还往那边跑啊
想起998大神的帖子了~ 话说转型…… “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之类的口号喊了好几年啦,可笼子腾了,也就空啦!转型也就转到房地产这疙瘩来啦,我厂附近突然冒出几个大楼盘。 憨老马 发表于 2013-12-23 1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之类的口号喊了好几年啦,可笼子腾了,也就空啦!转型也就转到房地产这疙瘩来啦 ...
本来就是麻雀待的地方,非要让麻雀腾笼,凤凰不来,没得耍了。 都是别人走过的路,非要自己摸着走,摸着摸着到了拉美。 我在东莞呆了十年了(因习惯一个地方了,不想动了),从最低工资400多一个月,大家花钱找关系进厂(往往一个名额几十个人抢着要),到现在保底工资2000以上,工厂到处招工(一个职位一年招不到人很正常);就目前来看,个人觉得东莞的确缺乏吸引力
1、东莞到处是加工厂,代工厂,往往连自己的品牌都没有,如何竟争?
2、就目前的自动化行业来说,主要还是在深圳一带,东莞只是给别人做配件而已;
3、东莞没有文化底蕴,像松山湖吧,这么多年了,到底留住了多少人才跟公司?大家心里都清楚,因为人才来了他不只是为了赚钱,他还有生活,休闲,娱乐等,而东莞能提供什么呢?除了一个夜生活别的真不好说。
4、东莞对非粤语系的人有很强的排外感,让外省人很难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