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duan 发表于 2013-7-6 14:44:42

我学管理的,竟然可以干翻98%的“机械工程师”!

本人简介:

   90年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理工科类的基础知识基本为0,从学过的理工类知识角度看,与坛内的任何一个相比,我鸟都不是!

   工作了20多年,本人从来没有搞过机械,一直做的数控,与机械配合,我做设计,任何过程都是经过严密的推理计算的,准确地说,我写的软件代码,每一句都是推理计算的结果。

      因此,在我的想象中,机械也应是这样的,所以,我对机械图纸,自然信任有加,同时因为自已开发任务重,从来不怀疑机械图纸的正确性,但:5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竞然发现,几乎我见过的所有的机械图纸,全都没有任何分析计算,图纸上的数据,竞然都是从手册上乱抄一通而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机械图纸,因为岗位的原因,我可以调看任何图纸,以下是我常干的事情,否掉机械设计方案,不是凭权力,而是凭数据:
   1. 拿到图纸,将相关的设计人员叫到一起;
   2. 从图纸上随机选一个已标好的数据;
   3. 问:这个数据如何来的?如何算? 当然,我自已根本就不懂、不会;
   4. 所以,我只能问设计者:这个数据如何来的?应该用什么方式验算?
   5. 设计者临时去查手册,回头告诉我计算过程;
   6. 好,我就按你给的计算过程,算一遍;
   7. 结果,明摆着,你图纸上的数据是错的,而且差了十万八千里;
   8. 方案否决,重做!
   .......

   这就是“中国现象”,98%的机械人其实都是画图员,甚至连画图员都不够格!当然,我自己也不够格,因为,我连CAD都不会,怎么可能担当得起画图员?但请你搞清楚,我不是机械工程师,不会画机械图,理所当然!

    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我不可能关注太多的机械知识,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只能做一些简单装配的公差配合计算、受力分析、扭矩、动力传递方面的计算,但就我这点烂水平,不是我吹牛,也不是我自傲,我是想哭:

   我竞然可以干翻98%的“机械工程师”!

   坛内自然有很多人不服,不服也要拿出真家伙,不要仅靠嘴硬!现在就公布一下我在贴子“我们为什么缺失论证能力”出的基础公差配合题,将如何确定公差的过程描述一遍,你自已去对照一下,实实在在地评估一下你自已,是不是确实“缺失论证能力”

   原题如下(加上后续跟贴中有人提到的工况要求补充):
   轴孔配合,孔直径50mm,是个穿孔,孔深10mm(10mm钢析上打的穿孔),轴、孔材料均为最常用的45#钢,为了便于最简单的计算,使用工况要求等一切其它因素均不考虑,只有一个要求:过盈配合即可,请确定轴、孔的具体尺寸,即:分别标出轴、孔的公差!

    这是个太简单的基础问题了吧?我问过不下100人,至今为止,我只遇上一个人快速而且准确地回答清楚,当然,他的回答没有具体数字,只有过程,我就将此过程复述一下:

    过盈装配的方式很多(略),我仅以压入方式为例计算:
       1) 根据45#钢的相关强度数据,计算出50mm轴极限可以承受的压力值,记为:P1, 压力超过P1的话,轴就会被压坏;
       2) 根据10mm钢板的强度,计算出最大可以承受的压力:记为P2,超过P2的话,钢板上的那个50mm孔会被压坏;
       3) 取P1,P2的小值,即:允许使用的最大压力值:P
       4) 根据P值,要实现10mm深的压入量,可以计算出最大允许的过盈量,记为:m1
       5) 根据10mm钢板上50mm孔计算,允许最大的挤压量(与过盈量相关),折算出最大允许的过盈量:m2;
       6)   取m1,m2的小值,得极限允许的过盈量:m ;
       7)   根据原题给出的应用要求,不传递扭矩等,所以,最小过盈量,不用计算,直接取:0
       8) 得:过盈量为:0~m
       9) 进行公差分配:轴、孔各一半,即:孔+0 -m/2, 轴:+m/2-0即可!
       10) 同时,根据P值,压力机的参数也有了,取2~3倍的P值,即为压力机参数!

   答题到此,尽管没有给出一个数据,我的评价只能是这个:NB!
   
   当然,以上是纯理论值,或者说是极限可用值,具体应用还要优化,我也懒得一项项代入去计算了(要算的朋友,计算方式机械设计手册上全有),就假设一个值,说明一下优化过程:

   假设:m = 0.5 ,则只要保持过盈量为0~0.5,任何标注方式都正确,如:轴50 +0.25-0孔50 +0 -0.25 ,也可以这样:轴50 +0.30 +0.05孔50 +0.05-0.20

    0.25mm 对应于50mm,查机械手册得:极粗的自由公差,即:随便哪台破床子都可以加工,加工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有点小问题,0.5是基于极限压力计算的,即:如果车间工人一不小心,很有可能会将轴或孔压环,为了减少装配环节压坏工件的质量问题,应将此值适当变小。

    这时,机械手册再次配上用场:查表得IT9为0.074,咱可以再大一点,取0.075,即:将0.25改成0.075,这样,压入力就小多了,再也不用担心车间装配时会压环工件了,而IT9的精度要求,零件加工成本几乎没什么差别,而压力机的成本却可以下降很多,因此,我们取IT9,当然,你也可以取IT8,反正过盈量满足:0~0.5的要求,我们只是在此范围内,综合考虑零件加工及压力机成本,选个更优的:

   好了,具体的尺寸,你可以”乱标“一通,以下任何一组都行:轴50 +0.075/-0         孔50 +0/-0.075
                                                                                       轴50 +0.050/-0.025   孔50 -0.025/-0.10
                                                                                       轴50 +0.075/+0.005孔50 -0.005/-0.075   (最小过盈量为0.01)
                                                                                       .......

   需要H7/p6吗?虽然这个也在0~0.5范围内,但IT7,IT6的加工成本,比IT9要高很多,有必要吗?
   
                                                




补充内容 (2013-7-8 18:00):
坛内“大神”不少!
要打翻我?随便写下一段有理有据的论证分析过程,本人的无知,自然暴露无疑。
可这里的“大神”非常特别,仅使用“语言文学”,坚决不用机械专业知识。
98%,就是98%,永远也改变不了!

jiuduan 发表于 2013-7-6 14:54:16

本帖最后由 jiuduan 于 2013-7-6 14:56 编辑

这是没有工况要求的,也许你查一下手册,乱抄一个数据,比如:H7/p6,是没什么问题,可实际应用仅这么简单吗?

如果加上一个要求:传递50Nm转矩,你查手册?也许你运气真的好,乱抄一个,又对了

再来:传递200Nm转矩,你再查手册?

还来:传递500Nm转矩,再加1000N轴向力,再加5000RPM高速,你如何办?

.......

这还只是一个零件的配合,一台设备多少件?你以为你靠查公差表,就可以标出来的?

没有计算的,根本就不是设计,是胡搞!

很多人,动不动就以”这是经验“做挡箭牌,何为经验?

经验就是经过长期工作实际,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还有计算数据,当面对问题时,因为积累多了,大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用这些公式及数据,并快速地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从外人来看,你报出的数据好象”很随口“,但只要他人有质疑时,你可以完全地将论证过程摆出,让任何人都无法辩驳,这才是经验!

嘴上的”这是经验“的含义是:狗屁不懂!


逍遥处士 发表于 2013-7-6 14:58:20

本帖最后由 逍遥处士 于 2013-7-6 15:03 编辑

楼主,你说的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也不用数学计算,也不用什么力学。
请示一下领导即可。:D
觉得鄙人说的管用的请加分,谢谢!

阿大 发表于 2013-7-6 15:02:57

计算比抄图要多花几倍时间,老板要快!~~~~~

jiuduan 发表于 2013-7-6 15:05:09

本帖最后由 jiuduan 于 2013-7-6 15:07 编辑

这还仅仅是公差,一台设备的设计,公差分配、受力强度分析、温变、硬度、寿命等,太多需要论证,你以为靠瞎猜就可以吗?你以为机械手册上可以乱抄数据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会“有限元分析”软件!

什么是“有限元分析”软件?不管是什么软件,就是台“计算器”,你以为有台“计算器”就可以帮你算了?大错特错了!

“计算器”只能帮你算得快点,不会帮你算!

如果,你自己手工不会算,那么,给你任何“计算器”,与动物园里乱按一通键盘的猴子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输入什么参数,你根本就不知道计算结果是否可信?

只有一种情况下,你才能利用“计算器”,你知道怎么算,只是手工计算太费时,用“计算器”可以大大加快计算过程!

这是基本概念!



小白丶经典 发表于 2013-7-6 15:07:21

很会计算啊,小弟不才自愧不如。

kenily 发表于 2013-7-6 15:24:43

说实话,看完的结果就知道楼主不是机械设计中人,没玩过说啥理论?不懂行内实情,瞎起哄的

zerowing 发表于 2013-7-6 15:25:14

说实话,我连吐槽的心情都没有。这计算步骤,第一步就是在胡扯。而且是没边得胡扯。根据材料相关强度计算。根据哪个强度?四大强度理论,两个材料重要强度测量值。你用哪个?抗拉?屈服?楼主,如果这种胡话都能忽悠住你,那我也不打算说啥了。
如果材料表面硬化了,用什么强度?表面没有硬化,用什么强度?什么时候应该用屈服强度?什么时候应该用挤压强度?45的挤压强度是多少?压多少是在材料弹变范围内?压多少就成塑性变形。
弹变范围内,压入时是对抗的什么力?塑变时又是什么力?还有那句直接判定最小过盈量的言论。说难听点,给你说这些的人,本身就是在忽悠。一个轴孔配合,玩到过盈,既不传递扭矩,还要算个强度极限过盈量,你到底打算干啥用?这种脑子混乱的说法,大侠居然还称为NB。
算了。就这样吧。您老预见的这98%我算见识了。

solo0352 发表于 2013-7-6 15:25:22

本帖最后由 solo0352 于 2013-7-6 15:27 编辑

    手册是干啥用的?经验的积累,物质文明进化的基础,你偏不去吸收,非要又从ABC开始......,那是不可能会有进步的!

    有些事你得了解,就是动物几乎没有任何进步。科学家感到很困惑,动物不断地繁衍,但是却没有任何进化。猴子的大脑只比人类的稍微少发展一点点而已,但是进化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大脑的差异。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猴子走不出这个重复的循环?它们刚好就在它一千年前所在的地方。

  达尔文的假设非常令人困惑,因为千百年来猴子都一直停留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它们没有发展。猴子还是猴子,松鼠还是松鼠,没有发展,母牛还保持是母牛,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原因是动物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就没有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所以每一个猴子都从它父亲开始的地方开始,So,
猴子活了一千年,还是猴子!

零件工程师 发表于 2013-7-6 15:27:26

LZ这个帖子貌似发过....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我学管理的,竟然可以干翻98%的“机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