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和噪声研究,基础很重要!
我见过很多工程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可能闻所未闻,就开始埋头苦干,一遍又一遍的实验,调整,很辛苦,却干不出什么好的活来。这就是失去了理论的支持,迷失了方向。就像装在玻璃瓶子里面的蜜蜂,胡乱的撞来撞去,虽然最后可能会跑出出瓶子,但是所花费的代价与风险是惨重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大致方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做,该用哪种方法做,才能够做得又快又好。我和一些工程师交流时,他们总是对此观点不屑一顾。太过于注重实际经验。总认为理论这东西都是虚的,能说的不如会做的。其实在很多时候,你不会说不见得就会做。是的,很多理论可能无法直接算出结果,或者给出想要的数据,但是他却能给你一套做事的方法。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
就像振动,首先要了解振动的数学模型,以及它的由来。从物理本质上真正理解了振动,才能够真正的做好。
单自由度的简化,对自由度的振动模型。方程你可以不会解,这些都可以交给计算机做,但是你要懂。这样你才会明白频率的作用,振子质量的作用,弹簧刚度的作用,以及阻尼的作用,这样你才可以通过这些参数的调整真正的有意识的解决问题,才会实际解决了问题,也弄懂了问题。才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建议大家了解一点振动理论基础之后再去做实际问题。
基础很重要,对于工程师来说尤为重要。
感谢版主!振动和噪声栏目请大家多支持。与该技术有关的基础理论,工程案例,国际上有关企业和技术进步信息,国内从事这领域的企业喝工程动态,日常遇到的技术难题,都请拿出来分享讨论。
老鹰 发表于 2012-2-23 10:15 http://bbs.cmiw.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版主!振动于噪声栏目请大家多支持。于该技术有关的基础理论,工程案例,国际上有关企业喝技术进步信息 ...
老鹰客气了!能为社区做一点事觉得很欣慰。在版里我也看到一些资料。说说我的经验,开始学东西,首先看标准,其次看一些基础的概念,然后结合经典案例。觉得这样学起来会轻松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说到痛处了。
请教一个问题:减少多个凸轮机构形成的共振,有哪些好办法呢? LZ说的很好,有同感 {:soso_e179:}LZ说的非常的好!!!!! 这个主题个人感觉很好。但是如果真正遇到这种问题时,要解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实际上我们从事的设计工作目的就有很大一部分一直想把震动尤其是噪声的问题做到理想的范围,比如设计零件的精度问题,想做高一个等级但是成本会增加几倍,切屑加工也是,要想提高加工效率但是切屑噪声会增加,的确很难,但是也不能不做。去年我公司加工一批工件就遇到加工噪声问题,又如何解决的下面细细道来。
去年公司有一批工件加工材料是316L,直径2000壁厚15高2000,内外全部精车,而且要在工件的圆周上钻3000多个φ31的孔,加工周期紧。但是在钻孔的问题上遇到麻烦,先是效率低下的问题,后来又是加工噪声的问题还遭到上海市环保部门的投诉。
工件加工是在数控镗床上进行,工件放在工作台上就像一口大钟,轻轻敲击回声响许久,先是用高数钢钻头钻孔,加工每1个孔要4-5分钟,算起来加工时间太长,肯定完不成任务,后来改内冷式合金钻头加工,效率明显提高60秒就能加工一个孔,但是噪声来了,可怕的噪声一般可以达到130-150分贝高频的尖叫声,方圆2-5公里都能听到,影响工厂所有人正常工作,后来公司安排晚上加工,操作工用耳塞将耳朵塞好,结果影响周围住的人休息,遭到当地市民投诉,上海市环保部门勒令停工。
但是任务不能不完,我们对工件噪声产生的来源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对策。学过切削理论的人都知道,高速钢刀具加工工件时刀具肯定是锋利的刀刃在切削,而合金刀具加工工件时一般是挤压切削,当然这里面理论较深不多讲〔加上工件壁厚只有15mm就像一口大钟,加工时产生共鸣,〕要想减少刀具在工件的挤压摩擦只能改变刀具的几何角度,因为刀具是机夹刀,基本角度都已定型,要改变角度也难,后来我们自己设刀具,优化角度,尤其是加大主后角,减少刀具的摩擦,〔因为加工时走刀量大,后角小于走刀量的话切削极为不利〕,结果定做的刀具上去后效果明显改善,又在工件的外圆上包上橡皮吸振收到良好的效果分倍率稳定的再70以下。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来的,人生就在不断的斗争中前进。看见这个题目感觉很好,随便谈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愉快的事。谢谢
我大学一直没搞懂阻尼的物理意义,直到看到徐自立的转子动力学,才知道阻尼在轴-轴承系统的物理意义以及阻尼没有统一准确的物理定义这个事实。。。。到了现场在中控系统看到了回油温度才知道阻尼吸收的能量哪里去了 本帖最后由 LIAOYAO 于 2012-2-28 21:35 编辑
俺不是搞这行的,在"人才职场"版块里有发帖表述过。但是俺要做冲压机的减震器,那该咋办? 俺就是走版主所说的路线,先网搜阻尼器的资料来学习,花了一些时间在搜寻与下载,然后再从中找个比较合适的重建资料里的计算式,了解一些理论的东东,然后再画出自己要的结构,之后就是将算得的数据来决定零件的关键尺寸。
等零件到齐后组成减震器去实验,再收集实验数据回来和计算式做验证,往复几次后就找到路子。在试验和修正的路上虽然有点累人,但是方向一直没有迷失,于是就逐步完善功能,终于是把减震器装机交给车间使用,从去年装机至今也满一年。今年初又在以往的基础和经验上制作了高度更低的减震器,试机时可以用,但是还不是满意,于是在改变阻尼后,第二次试机时就达标交付车间使用,上周就再接到车间的减震器订单,总数有十多套。产品发表在本版”振动与噪声专题,大家参与“里。
回复这帖的主要用意是以自己的例子来说明,验证版主的说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可以减少走弯路的一种工作方式。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