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工趣闻—工艺是如此先进的
本帖最后由 六角车 于 2012-1-8 14:17 编辑某设计所的一批图纸,来到我厂加工,还跟着几名设计人员以备咨询和验收,产品是舰艇上使用的一种新型深水火箭弹引信,我们只管加工零件,不管组装,对我们这个厂来说,建厂以来就是专干这类活的,不论产品多么先进,零件加工不是铸造和冷加工就是切削加工,按着生产未动工艺先行的老套路,车间技术组的几名技术员按着分工合作的原则,先开始给自己分到的图纸编工艺。 这个车间是个以切削加工为主,大小数百台设备,从瑞士等西方国家进口的高级加工中心,到近些年流行的一般数控机床和五十年代的苏式设备,形成了新老高低的搭配,不管是加工精度还是生产规模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的技术人员自然是见多识广,在进行技术比武时厂工艺设计所曾向常规研究所叫阵,只要你能画出图纸,我就能有办法加工出来,套用眼下流行的一句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可见技术能力的雄厚。 但这次还是遇到了难题,高精尖的设备能干出高精尖的产品,但再现化的设备也有其局限性。一形状极其简单的小零件就把人难住了,材料是10mm左右的65Mn圆球,(几年前的事了,具体数字记不太准了),是设计院提供的,要求在上面加工一个扁孔,扁宽4,两头是R2.5的圆弧,精度0.02,粗糙度0.8。这么小的扁孔,精度又这么高,如要用旋转刀具加工,那么细的刀杆不论是铣或车强度都是个问题,而更让人头痛的是,零件在精加工时,壁已很薄,夹得松了容易松动,夹得紧了容易变形,也就是不轮是刀具还是夹具都有一定的设计难度。说实在的,和这个设计所虽同属一个部,但一南一北远隔几千里,一直没打过交道,彼此没多少了解。就是熟悉,除了技术问题,其它问题也不能随便的询问,这也是行规。比如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精度降低一点直接用线切割或电火花不就行了吗。说这话的一准不是一个有水平的技术人员,人家设计成这样,一准有人家的用处,说不准这还是个关键件呢。可能还有人提出什么专机,还有那个国家加工此类零件的设备如何先进之类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废话。 搞机械加工的都明白,自己没有的设备再好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在现有的设备上想办法才是最现实的,何况也就是几百件,干完这一批人家理顺了工艺,再也不会来这么远加工了。要是为这么点活再置买专机值得吗。好在国有企业,人们的团队精神很强,对剩下的几块骨头来个集体攻关,相比那些靠打工仔来支撑的企业,很难有国有企业的这种凝聚力,由于利益和处境的关系,说干不了可能要被炒,有办法也不能轻易往出说,那样可能别人拿去到老板或上司面前去邀功请赏,自己落个竹篮打水。只有到自己能得到利益的时候才说。要不然就是烂到心中也不说。国有企业就不一样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全是由领导决定的,不论是加薪评奖都由这个小集体来决定,尤其是技术部门工作的员工,如果你愿意又能努力,绝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干一辈子的,没有后顾之忧。 闲言少叙,再说这个零件怎么干。工序排列如下,一.台钻粗钻孔,二.线切割粗割成型,下一步精加工怎么干?最后落实到拉削上,用拉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刀具,这很容易,自己有刀具制造分厂,设计好拿去做就是了。刀具的问题解决了,下来就是拉床的问题了。原来车间有两台行程3米来长的卧式拉床和两台行程500的立式拉床,从五十年代一直用到八十年代,只加工一种零件,跟专机没什么区别了。当然用这种拉床加工这活那是小菜一碟,不过,到05年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和6S管理,不少多年闲置不用的设备就都卖废铁了,这四台拉床也在其内。如今要用时却没了,设备是没了,可工人还在,于是就把人叫来一起研究。这个拉床工人50来岁,进厂就干拉床,拉床停了就一直当工长,一直平淡无奇,没故事。但他的师傅却有故事。他的师傅是位老军工,解放前就是国民党的兵工厂里的技工,还记得很清楚,老头个不太高,精瘦。认识他是在文革时期的一次批判会上,罪名是为本派的武斗组织,一次就用立拉加工了100只五四式手枪枪管的膛线。人们这才知道这几台拉床不只是能拉槽(过去一直是拉槽的),还能拉抢炮管。这个老师傅如今起码有100多岁了(但愿他还活着),有其师必有其徒,这回就全看徒弟的了。 工长看了一会图纸说:“活到不复杂,可以干。” 几个人立即问:“没有拉床这么干啊?” “就这活啊,在车间里随便找台机床就干了。” 几个技术员被他说得云遮雾造的,互相瞪着看。 他解释说:“咱们不是有几台螺纹铣嘛,刀架的进给装置是液压的,去掉铣刀杆换成拉刀杆,床头卡盘固定在空位上。夹具设计成一个能塞进去球料的孔,然后前面开一比拉刀稍大一点孔,以方便拉刀进出。最后一道难关有了办法,虽然几个人还有点将信将疑,但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好。没几天定做的三把拉刀来了,工长已把床子调好,装好刀和要加工的零件,开始试加工。不但本厂的技术人员,连设计所的技术人员也来了,围着螺纹铣站了一圈,看这个活虽小,的确让不少的人为他操心。 工长装好零件,从零件的孔中穿过拉刀杆,然后插到刀杆孔里固定,轻按液压开关,刀架缓缓移动,切削刃快到一半时,随着咔吧一声脆响。拉刀断了。围观的人员互相看看了看,有的摇头有的叹息。几个人卸下断掉的拉刀,研究了一会问工长该怎么办。 说说这三把拉刀,属试验品,活的孔才那么大一点,工差只有2道,也就是刀具最多只有一道的磨损量,设计定额一把刀能加工出一百活就很不错了。拉刀还开有容屑槽,中心部分已很细了,再加上高速钢淬火后很脆,极容易折断,但零件粗加工余量也只有几道(有些企业称丝),拉刀的强度也够用,不应该一个活都没干到头就打了。实验受挫,暂停分析原因,最后还是工长突然醒悟,那就是为了达到精度要求,零件是圆周浮动的,但拉刀却是夹紧的,稍有一点横向力就别断了。于是让拉刀也浮动起来就好了。事后,设计所技术人员的评价是,没有绝对先进的设备,只有先进的工艺! 佩服佩服
想知道是怎么让拉刀浮动起来的? 本帖最后由 wangnanxiang 于 2012-1-8 15:13 编辑
为了达到精度要求,零件是圆周浮动的,但拉刀却是夹紧的,稍有一点横向力就别断了。于是让拉刀也浮动起来就好了 不懂这句话 求解释 本帖最后由 六角车 于 2012-1-8 16:02 编辑
wangnanxiang 发表于 2012-1-8 15:12 http://bbs.cmiw.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了达到精度要求,零件是圆周浮动的,但拉刀却是夹紧的,稍有一点横向力就别断了。于是让拉刀也浮动起来就 ...
拉刀杆是圆的,刀杆套也是圆孔,只是孔比刀杆要大上个十来道,手感有间隙就行了,要是孔的尺寸较大,10以上吧,间隙可达到20道左右就更好了。这时的刀具固定既要定得住,又不能固定得太死,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刀杆上开一个浅槽,压紧螺钉拧到槽内,绊住就行了。当然加工余量大了最好还是在刀杆上设计一个圆孔的好。另外还有其他的浮动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给你发一张带圆孔的浮动划钻图片看看也许更直观些。下面的那把四刃划钻就是用的浮动夹套,是用销子固定的。
比较有新意,佩服 好!{:soso_e179:}{:soso_e179:} 有才啊,有才。楼主要是配图就更好了。 学习了新的知识,谢谢了 看完后面的工艺,和我想象的差不多,连刀要浮动我都想到了。有点瞧得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