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国际化战略报告(中篇)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国际化战略报告(中篇) 上篇中,我们讲到了危机下国内市场的重要性,2009年以一场危机重拾起国内市场。2009年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第8个年头。在这8年中,国内有多少企业走出国门加入海外投资的浪潮,受经济政策的带动,工程机械行业虽从理论上处于行业周期发展的“波谷”,二、危机中的中国式资本输出
2009年1~8月,机械业的内销量增速继续保持着逐步回暖的态势,但大部分产品的出口同比增速仍呈负增长。不过,政府的出口刺激计划和中国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将有利于工程机械出口的恢复和增长,尤其是履带式起重机、推土机和汽车起重机,将受益于资源国内需求回升。同时,随着国内建筑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拉动工程机械的出口需求。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国际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因子就是中国,今年以来,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其海外并购计划,这其中虽然失败多于成功,但也标示着一种新力量正在崛起。
在工程机械领域,2008年9月,中联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公司CIFA,一举成为世界最大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供应商;继进入美国、印度创办生产基地之后,2009年1月,三一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立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2008年12月6日,徐工在海外的第一家装配厂在波兰罗兹省沃维奇市落成,预计2009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徐工集团在巴西东北部设立组装厂和销售中心,并可能将巴西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国家的销售平台;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亚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子公司,2007年8月27日,柳工印度公司在印度首都新德里OkhlaIndustriesAreaPhaseⅢ工业区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7月,柳工印度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徐工、中联、三一、柳工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虽分别用不同方式实施自身的国际化,但其根本的市场并没有改变,国内依然是他们最大的市场,国外市场依然只是附属(很小的)。对于已经喊了近十年的“国际化”这个词,颇有一些对不起这个称呼的意味。但是没有办法,无论从实力还是眼光,无论从产品质量和技术本身还是从制造水平和管理经验,中国企业只能实行“高筑墙,广集粮,再图长远”的战略。
在这些名目繁多,但大同小异的“国际化”进程中,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的策略形成了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波真正的“国际化”风潮。而中国企业认为必须“国际化”的原因,却是时势所需。
国际化有利可图
在商逐利无可厚非,但把“国际化”标榜成“国家和民族救星”也大可不必。在商言商,一句话,适度的“国际化”对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企业有利可图。中国企业以低成本为最大优势,以全球配套为根基,肆无忌惮的冲击着全球市场,这样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搅局者”更为准确,以至于在一些大型国际展会上,有一些外企看到中国企业生产出的新产品便高呼“中国人进来了”,虽是笑话,但也道出事实——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策略有问题。
在海外市场上,不断创造满足当地需求的高度差异化产品,并在海外市场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最终实现以高度差异化创造高附加值的利润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之路。
有限“国际化”迫不得已
除了利润之外,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建立在当前国内市场的竞争局势之下,国内主要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负责人均在公共场合不只一次的表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产能已经出现过剩,产业周期内可能会出现大整合。而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特点,扩大海外销售和布局,成为一种有限的“国际化”进程。大企业通过走出去消化竞争带来的不利因素,小企业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加速资本积累,保存自己,可以说,这种有限“国际化”进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
国际化可抵御风险
不可否认,在本次经济危机中,行业内主要企业受影响都很大,国际化程度与波及程序成正比,但也不得不承认,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企业的国际化日益加深,也增加了企业抵御经济低迷和危机的能力。卡特彼勒的经验告诉我们:海外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其抵御单一市场经济波动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在美国1929-1932年和1974-1975年的两次经济衰退中,正是海外市场业务帮助其抵御住了风险。
国际化步伐因人因时而异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之所以如此艰难,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体制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却是中国当前制造与管理水平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企业在根据自身特点实施收购、海外建厂、控股等一系
列“走出去”方式时往往会因为以上原因给别人作为“嫁衣”。在中国主要生产企业中,跨国并购和海外建厂(研发中心)者都不乏其人,但单就“国际化”这一标准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企业是实质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三、新兴市场的福音
2009年世界经济深度下滑已成定局,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发展中国家未来受到的影响可能比发达国家更严重。我们必须利用好“土豆效应”:抢占基本商品市场,并千方百计开拓新兴市场。对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国而言,要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应大力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力。金融危机下市场整体需求降低,新兴市场的生产和采购也会减少,市场的流动性也在降低。对于那些希望进入新兴市场的企业来说,新兴市场存在的信息少、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因素都应在制定企业战略中充分考虑。
新兴市场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尤其是“金砖四国”被寄予厚望,甚至有许多投资机构的经济学家对新兴市场高呼“两个经济增长极”、“新兴市场风景独好”。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新兴市场正变得格外重要,它们不仅仅提供资金,更将提供市场。从长期来看,市场可能比资金更为重要。
“金砖四国”一词之所以从诞生那一天就受广泛关注,与其说是这四个国家代表新兴经济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原有力量的冲击,倒不如说是世界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推动力。而这种精神力量中,中国无疑是最受关注的。
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二是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其他“金砖”三国也基本上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入选。但真正突显中国的是另外的原因,一是中国市场正逐渐敞开的大门;二是中国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三是中国正步入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对中国经济悲观者是缘于此,对中国经济乐观者也缘于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经济增长预测最新的数据,2009年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0.7%、6.7%(目前看来保8应该不能问题)、5.1%、1.8%和-0.3%;而在2008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6.2%、9.0%、7.3%、5.8%和1.8%。相关机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
在谈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之时,无可避免的要提到中国企业步伐、方式、特点及关注的市场,以下就当前中国工程机械主要市场作如下简述:
国际市场,不同于中国市场,经济形势仍不乐观。目前欧美经济虽已出现复苏迹象,但速度较慢,目前工程机械出口仅略有好转,但2009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将同比负增长已成定局,下半年降幅逐渐缩小。当前的主流声音是:世界经济到2009年下半年或2010年将触底,然后出现小幅反弹。在这段近3年的时间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好进行扩容,金融危机过后,预计今后我国工程机械的出口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会逐渐上升,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恢复后,这一比例将逐步达到35%左右。
美国市场——预料中的低迷
目前美国房地产业依然很低迷,预计建筑业支出2009年将同比下滑严重,2010年开始小幅上升,2009年上半年由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美国GDP出现了2%~3%的同比增幅,下半年增幅缩小,而利率会逐渐升高,原材料价格将上涨,预测2010年下半年,原材料涨幅将超越通胀水平。美国工程机械行业2009年下半年仍处于缓慢恢复的过程,2010年将同比上升5%,而2012年以前难以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另外,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中,租赁作为销售的重要渠道,这一部分的消化能力将随着银行、金融系统逐渐恢复,但恢复情况很难保证,受此影响的还有拍卖、网络等销售渠道。
中东市场——领头羊?
毫无疑问,2009年是属于新兴市场的一年。在经历金融危机的严重考验后,中国对美日欧等主要传统出口市场持续下降,但是对东盟、中东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形势较好。同时,我国商务部也提出了“在力求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下大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的发展方针。
目前仅迪拜酋长国有总值达3000亿美元的在建项目,使用的建筑起重机占全球12.5万台的24%,达3万多台。由于中东国家承包商们大力采购机械车辆设备,用于建设机场、港口、道路、度假中心、主题公园、居住和商业城区,以及人造海岛等等,该地区建筑机械设备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进一步大幅增长。同时,对二手机械的年需求量也将超过15亿美元。
2008年海湾地区建材消费超过8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7%,其中阿联酋与沙特占据了中东80%的建材市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建筑业正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七星帆船酒店”、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举世闻名的建筑,把迪拜塑造成为一个全球闪耀的“旅游明珠”,继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页:
[1]